「中国人的日本体验」现代东京里的日本能乐体验

「中国人的日本体验」现代东京里的日本能乐体验

关注我们 了解最新日本消息~

1、曾经很亲民的古典艺术

能乐是日本传统艺术中非常独特而充满历史的一种舞台艺术。据学者考证,7世纪时从中国传入的古典表演形式逐渐演化,形成了日本的“散乐”,又有一说,认为能乐的名字源于中国的古典民间戏曲种类“傩戏”。不管如何,以上两个来由都告诉我们,虽然能乐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可以说是晦涩难懂,但在当时,和日本真正的古典宫廷表演艺术——雅乐相比,能乐反倒是个充满民间元素的表演形式,是一项非常接地气的娱乐表演。

(以下为住在东京的一名80后的能乐体验)

2018年8月10日,我有幸走进了位于东京表参道的铁仙会能乐堂,参加了一次能乐体验课程。在今天的日本,还是有很多民间组织自发传承能乐。这家社团每个月都会举办数次能乐体验,在这样的体验之中能够听到能乐舞台背后的各种讲解,也让笔者感到非常期待。铁仙会能乐堂表面是坚固的水泥建构,而走进里面却能看到原汁原味的能乐舞台。舞台全部用的是杉木。每一块淡黄色的地板、墙板似乎都得到了主人的精心呵护,干净光润,散发着木香。

「中国人的日本体验」现代东京里的日本能乐体验

能乐的舞台由方形的主舞台和斜向的廊桥构成。能乐多表现神与人、异界与现世的交流与往来的故事,大多数曲目的主角都是来自梦幻世界。为了表达主角从另一个世界由远到近地出场,就有了廊桥这一部分。在廊桥的一侧还摆放了三棵大小不同的松树,以增加远近的视觉效果。能乐舞台没有幕布,观众席被安排在舞台的正方和左方,乐队的席位在舞台的后方,合唱队在舞台的右方。当扮演神灵的主角在舞台中央表演的时候,神灵的前后左右就都被人围拢着。据说,能乐舞台本身就演化自日本神社的拜殿,能乐表演也曾经盛行于村社的祭祀活动。这样说来,能乐舞台的奇怪模式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人的日本体验」现代东京里的日本能乐体验

想到在古代的村庄,人们在节日之中围着能乐舞台欣赏表演,就像我们中国农村的庙会一般。为了让人觉得出场角色由远及近,还用松树做了非常巧妙环保的“一毛钱特效”。这么看去,神秘的能乐舞台顿时就显得亲近了很多。

2、欢乐的能乐体验

体验活动开始了。我们跟随老师走上了廊桥,来到了主角出场的准备空间,相当于一般舞台的后台。经老师的说明才知道,能乐演员在演出时不化妆。主角只有一个,主角带能面(假面),配角一般也只有一个,配角不带能面,素颜出场。

「中国人的日本体验」现代东京里的日本能乐体验

在准备间的一个角落,有一个矮桌和镜子。老师说,在演出开始前,神圣的能面就放在矮桌上,如同供品。担当主角的能乐师要在矮桌前静坐,凝视能面,当感觉到与能面心灵相通时才郑重地用左右手的拇指尖和食指尖小心地拿住能面的双耳的部分,将能面高举一下,表达敬意之后,才由助手在身后配合,正式戴上。据说,这个过程是在表达能乐师从“人”变为“神”的过程。而在这里,普通参加者也能有这份幸运来体验带上面具,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中国人的日本体验」现代东京里的日本能乐体验

随后,老师把我们带到了主舞台。主舞台上有两个区域比较发白,露出了本木色。其中的一个区域是上半场主角出场后的亮相道白位置,另一个区域是后半场主角的舞蹈位置。问其原因,老师说是因为主角会不断地用力跺地以发出“咚咚”的声响,年头多了,地板就被磨去了一层。还说舞台的下面放置有7个大水缸以增加声响。于是,好奇的我们模仿老师的动作纷纷跺起脚来。老师跺脚的声响比我们11个人跺脚发出的声响都大得很多,果然还是专业的厉害。

接下来,老师教我们唱几句能乐的曲子。老师让我们用腹式呼吸方法,把气存在丹田,而后打开声带,极力压低声音,发出“嘎嘎”的声音。据说这样的发生法能制造出最大的音量。的确,老师的示范领唱的音量特别大,震耳欲聋。

最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能乐的乐队情况。能乐的乐队由笛子和三个大小不同的鼓组成。这种组合未免单调一些吧。没关系。老师说,四位演奏员在演出时会不间断地大叫出“呀”“呦”“吆”的声响,其综合伴奏效果是十分丰富热闹的,舞台的地板都为之震动。

为什么要用各种方法让舞台的地板震动起来呢?我回来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在日本的祭典中,多有抬高脚用力跺地的环节。用意是唤起神力,唤起大地的力量以使农业渔业多产丰收。

3、能乐与日本文化

到了日本的战国时代,很多武将也都喜欢观赏能乐,其中最有名的是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他在自己的大本营安土城里修建了金碧辉煌的能乐舞台。这么想来,能乐这种艺术形式,在日本真的曾经是老少咸宜,人人爱看。能乐的演出剧情其实也相当平易近人,往往是一个僧人,或者路人走过某个地方;在路上遇到一位神秘人物,攀谈之间提到过去这里有个神明呀,鬼怪呀,女幽灵,战死的武将什么的;说着说着,神秘人物突然大吼一声“我就是那个XXX啊!”,之后便一边叙述自己当年的辉煌或者悲惨经历,一边纵情尬舞,全剧在一片狂欢中结束。这三段分别叫做“序”、“破”、“急”,没错,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剧场版就是这么来的。

如今,作为通俗艺术的能乐已经被更加娱乐的流行艺术所取代,但是能乐作为一种日本的文化符号,仍然留存在各种形式的日本文化之中。其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各种各样的能乐面具。前面说到能乐的面具是神灵的象征,戴上之后就像面具中的人物附体一样。而为了表现不同出场人物,准确地说是他们“生前”的喜、怒、哀、乐,每个剧团要准备各种各样的面具,他们有的像愤怒的恶鬼,有的像悲伤的老妪,还有一类叫女面,模仿了当年平安时代贵族的妆容,粉底涂的雪白,眉毛却剃的很短。这些面具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古代的各种神话传说,另一方面也奠定了日本表演艺术,如狂言中人物喜怒哀乐的表现方式。

岁月流转,能乐的要素也已经流入到日本的二次元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东方Project”中的秦心了。根据设定,这是一个由能乐面具幻化而成的少女,平时总是面无表情的。但是秦心有66个代表不同感情的面具,又可以非常夸张的表现自己的一喜一忧,所以她的外号也非常独特,叫做“表情丰富的扑克脸”。

「中国人的日本体验」现代东京里的日本能乐体验

是不是很可爱呢?其实,秦心的原型出自日本飞鸟时代,能乐表演的鼻祖秦河胜,而秦氏一族是日本著名的“渡来”也就是从中国移民到日本的部族,今天日本的羽田氏、波多氏都被认为是日本秦氏的后裔。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经常提到自己是中国移民的子孙,并且以此为自豪。日本的传统艺术能乐,蕴含着中日两国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现在又成为了世界遗产,个中故事,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关注日本国驻华大使馆

关注日本国驻重庆总领事馆

关注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