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家的「江山與本性」

數據與現實

在正式開始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先看一下上半年的稅收數據。1-8月累計,

  •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2868億元,同比增長9.4%。
  • 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3663億元,同比增長10.7%;
  •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69205億元,同比增長8.3%。
  •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17217億元,同比增長13.4%。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shuju/2018-09/13/content_5321611.htm)。

該數據已超越2017年全年指標。從稅收數據結果來看,企業賺錢了,國家也富有了,經濟發展也一片飄紅;企業的日子,包括民營企業也應該過得更加美好了。但近期無論遇到哪個企業家或者是個人,在談起經濟的時候,特別是民營企業家都在說他們企業的效益和日子並不太好過,認為他們在走急下坡路,而且絲絲涼意讓他們感到緊張。

民營企業家的“江山與本性”

稅收的本質

用財經專欄作家覃裡雯所描述的“這是一片正在被馴服的莽林,光線正在透入,但是很多地方依然被高大的林木遮蔽,市場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完全脫離計劃經濟的子宮,政策的變化依然可以隨時摧毀民營企業家脆弱的、積攢多年的心血與精力。”這也側面反應了民營企業成長為經濟組成部分那種過程的無奈,以及民營企業對未來深化改革的需求與渴望。

三種力量形成與博弈

而對比資本身份的國有企業卻有著不同的變化,20來年“圍城式”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國有資本集團,構成了國家最重要的資本支柱力量,這個力量還在快速的壯大並涉及每個領域。與其相伴的外資企業或者是有著國際資本背景的外企在國內一直受到各種政策等多方位的扶持與優待,除了形成一支獨特力量之外,還有一批已成功融入國有企業,衍生出一股新的力量。而磕磕絆絆的民營資本曾經走過的輝煌也似乎很難再出現,而且現在並不平坦,未來隨著貿易戰的深入和技術壁壘的限制,可能會陷入更加不利的地位。這也將影響包括民企的管理者在內的眾多“一線的人”,而這些人已經出現所謂的“左右焦慮”。

民營企業家的“江山與本性”

國企與民企的博弈

“三大力量”自改革開放以來之間博弈也從未停止過,這也構成了中國經濟特有的現象,也是各種經濟問題產生的基本原因,伴隨著的改革也從未停止過。隨著貿易戰繼續擴大與深入,長時間來看民營企業將受到影響最大;對於民營企業家來說,此時更需要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和理智,更要保持堅強、靈活、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對於主管部門,當前如何釋放出民企的優勢(包括減稅、開放)是現今政策與制度考量當務之急!而成與敗,更多時候是一線天的選擇

性格與敬畏的平衡

我們都知道上面所說的三股力量,以及各種體制和存在的各種問題,然而還有不得不說的企業家的“性格”。人們經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大膽、敢於突破雖是不可或缺優秀品質,而我希望更多的企業家在本性中多一份理智和冷靜思考。例如,大學畢業後,我經歷過三家大型民營集團性公司,可以說這三個老闆都是浙商中的豪傑代表,他們有著一支堪稱完美的管理團隊。然而風險如同命運般地一個個突然降臨。除了其中一家被迫改姓為“國”之外,其它兩家先後遇險,在當地人的眼裡,他們傾覆的表象與內因似乎總籠罩著一層莫名的迷霧,快到令人窒息。

民營企業家的“江山與本性”

性格解析

哈佛著名的教授克里斯·阿基里斯曾經寫到:“許多具有專業知識以及天分極高的人總能做成他們要做的事情,所以他們極少有失敗的經驗,而正因為他們極少失敗,所以他們從來不曾學過如何在失敗中吸取教訓。”當然,這樣的一句話用在他們身上或許有些偏頗,但我們絕大部分迅速成長起來的企業家,雖有曾經取得的不凡成就,更應該時刻保持對失敗的敬畏之心;而且還應該在膽大與理性中找到平衡,畢竟未來的企業發展規律靠以前積累的激情或者膽大性格可能現在會摔得更重。

“野心”與 “夢想”

對於企業家來說,有時候讓其分享“野心與夢想”兩者本質區別的時候,他們更喜歡拿破崙那句“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話,而且還灌輸給企業中的每一位員工,讓他們當做一個成功的信條。

在一個不講究出生與背景的競技場,機會永遠屬於那些勇於追求的人。然而商業終歸是一場有節制的遊戲,任何超出能力極限慾望,都將引發可怕的後果。我所服務的企業掌舵人幾乎都有著清晰的思路,以及有超人般的直覺和對企業運營的天賦,但是幾乎同時有著不可遏制的豪情“膽大”,其實也就是所謂“賭性”,他們敢於在機遇或者黎明曙光前傾命一博。這是企業家生涯中最驚心動魄的瞬間,成者上天堂,敗者落地獄,其微妙性完全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而創業階段那些很管用的信條,卻變成如今失敗主要因素,著實讓很多的企業家想不通。

民營企業家的“江山與本性”

夢想重要性

在商業中沒有什麼是必然的。在這個狂熱的商業時代即將理性的時候,曾經給過深處這樣環境的人太多的誘惑和想象空間,他們也曾經一夜之間成為一個超越平凡的人。但是往往最好的與最壞的結局是一體兩面,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悲劇都必然發生,相反,在當前環境過程中如何儘可能的規避及消除所有的危機,則是一個十分迫切而必要的命題。

企業家內心慾望的膨脹,終將燃燒夢想。宋代理學家朱熹曾經說過“存天理、滅人慾”,被罵之;對於企業家來說,“存商理,滅人慾”也許是一個值得汲取生存的理念。

商業規律並不簡單

現在憶起之前所在的企業,似乎在前行的路上或多或少違背了商業基本邏輯,甚至與基本的商業常識也格格不入。例如當在資金緊缺下,他本人及主要成員都知道這將是一次無比兇險大躍進,但他可以用整個企業的資金豪賭一個項目博取未來,又或是盲目上馬項目;在現金流、團隊及運營能力方面都無法保證常規的運作,顯然它不符合一家企業正常成長的邏輯。從而他們最後傾覆變成了一個理所當然的敗局。類似這樣的事情屢屢發生,所以絕大多數的失敗都是因為忽視了經營管理最基本的原則,失去了對管理本質的把握

民營企業家的“江山與本性”

上述,並不是經驗之談,也不是簡單的理論詮釋,而是對規律定義。生命如此,國家如此,企業當然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