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公益人做村志:地震後山村正消失 需要去紀錄

年輕公益人的一天

北川公益人做村志:地震後山村正消失 需要去紀錄

北川馬槽鄉黑水村,離北川新縣城90多公里。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海拔近2000米的山上,黑夜降臨,偶有山風拂過,樹葉簌簌作響。遠處的羌寨裡,亮起微弱的光,26歲的楊先正跟著一群女人學跳羌舞。

女人們特意打扮,換上了顏色豔麗的羌族服飾,在一片空地上圍成一個圈。楊先不會跳舞,也不是這個村子裡的人,卻和村裡人打成了一片。

這裡是北川縣的黑水村,楊先是來村裡做村志的,她所在的社會組織是北川羌族自治縣羌魂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簡稱“北川羌魂”),這個組織原來屬於北川社會組織-中國心志願者隊,2017年獨立出來。

北川公益人做村志:地震後山村正消失 需要去紀錄

楊先和蔡玲採訪完一家後,村民一定要給一些蔬菜。

楊先是北川人,2017年3月,她加入北川羌魂,開啟了全職公益人的生涯。她在這裡挨家挨戶家訪,記錄黑水村的歷史、民俗、教育、文化、經濟等方方面面。地震後,不斷有人離開村莊,山裡的村莊正在面臨消失的困境。“需要有人去記錄一個村莊”。以往都有縣誌,但要做村志,在北川還是第一次。

要想得到村民信任,在村民中做公益,“需要很好的群眾基礎”,楊先說。中國心志願者隊在此紮根了好幾年。2014年,中國心志願者隊協助村民一起修了山路。此前被地震、泥石流破壞的山路阻斷了村民們的經濟來源,他們無法下山賣自家產的農作物、中草藥等。修路需要50萬元,中國心募捐了20萬元,村民自籌了20萬元,當地政府出資10萬元。“中國心在我們這裡幫村民解決了不少大事”,村婦女主任何瓊一聽說中國心又來村裡做項目,便主動向村民們宣傳記錄村志。

北川公益人做村志:地震後山村正消失 需要去紀錄

每天採訪完,楊先和蔡玲都要整理很久的錄音和筆記。

和楊先一起在黑水村做村志的還有剛剛高考完的志願者-蔡玲。蔡玲是何瓊的女兒,幾年前父親遭遇車禍,家裡少了主要經濟來源,蔡玲成為中國心的助學對象之一。“回來做志願者一是為了反哺中國心,二是我也想記錄我所在的村莊”。

從新縣城進山的路上,遍佈汶川地震、泥石流的痕跡:垮塌的橋和路基,山腳下被淹沒的村莊,狹窄的路面,滿地的碎石。每次坐車進山,楊先需要花上2個多小時,每次她會在山裡待上一段時間,有時是1周,有時快2周。

早上8點,年輕公益人楊先的一天開始了。

她和蔡玲開始一家一家詢問,尋找任何有關村莊的有價值線索。村民邀請她們進屋聊,拿出自己做的香腸、土豆招呼她們。有時臨近中午,村民會讓她們留在家裡一起吃飯。

村民家遍佈山的各個角落,有時,她倆走了1個多小時山路才能趕到另一家。一天下來只能跑上2家。

天色漸暗時,她們不再趕路,在村民家裡留宿,和村民話家常,整理白天的資料。隨著家訪的深入,楊先經常熬夜調整村志目錄。

北川公益人做村志:地震後山村正消失 需要去紀錄

楊先和蔡玲在採訪一位老村民。

8月19日,記者見到她們時,她們正在一個村民家裡家訪。80多歲的老人抽著煙,眼睛眯成一條縫,似乎努力想要記起些什麼。但他年紀太大,很多細節已經記不起來。蔡玲不願放棄,一直追問。老人幾十年前讀過私塾。“他應該對當年村裡的教育情況很熟悉”,楊先說。

楊先很感激自己的搭檔蔡玲。“她對村裡情況比我瞭解得多,如果沒有她,可以預見進展是多麼緩慢”。(記者 吳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