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國大學學習中國歷史專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楊秋秋


中國歷史和其他的專業有所不同,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都認為中國歷史的學習,就要在國內,外國曆史的學習,就一定要在國外。其實對於歷史來說,並沒有特別固化的思路和思維,國內研究歷史的人多,並且細緻入微,但並不代表國外的中國歷史研究就一定不可取,或者不值得我們學習。


一、歷史的學習,也有思路、思維和眼界

歷史的學習,不僅僅是一個個知識點,其實也有很多思路和思維需要我們用新的視角去觀察。曾經聽過一個觀點,有人提出疑問,為什麼要去國外學習中國歷史,或者我們為什麼要讀國外撰寫的中國歷史書?一個歷史學界著名的大師回答,中國歷史就像一座房子,我們能清楚的知道房子裡的每個細節,每個角落,但我們無法跳出細節,從更加宏觀和客觀的視角看到房屋的整體。這也許就是需要我們去外國學習歷史的最好回答。


二、不少精彩的歷史研究著作,都出自於國外

曾讀到過的《萬曆十五年》就是歷史學家黃仁宇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經典作品(這部作品曾被多家出版社拒絕,其中也包括國內出版社)雖然黃先生也是中國人,但他曾多年在外國曆史系任教並研究,新的寫作手法、歷史視角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和享受。


三、打破思維的牆,並不是只有在國內才能接觸最好的歷史專業

也許國內的歷史研究更系統、更專業、讓我們受益更多,但也並不代表國外的歷史專業就不值得我們學習和選擇,有時候一種新的思維和視角帶給我們的東西,比事情本身,重要很多。


我在美國等你來


本人雖然是學日本史專業的,但在日本留學期間的指導教授是一位中國史專家(上田信先生),也有幸多多少少參加過幾位中國史知名教授的Seminar,就是討論課。這些老師修養很好都是非常和善的長者,他們一般都有早年在中國留學的經歷,真心熱愛中國,對待中國學生尤其照顧。記得當年中日因釣魚島問題關係十分緊張,日本也出現了反華遊行。有的老師就告訴我不用擔心,如果覺得有不安全可以住到他家。還有的老師在課上談石原慎太郎,都是批評,感覺日本知識界對右翼毫無好感。也有對中國有偏見的,但我有幸沒有遇到。

可能是專業的關係,這些老師不但熟知中國的歷史,也關注中國的現實問題。比如上田信老師主攻中國環境史,他就會在課堂上通過一些文獻探討中國古代的生產經營,講講某個朝代的一些政策對環境的影響,在課下會和我談談中國當下面臨的環境問題,並期待我們回國後能讓國人重視環境問題。

當然,身在異鄉日本學生和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居多,也偶爾會有“不和諧”的事情發生,這基本上都是學生的問題。比如有位老師在課上介紹學生黨時候將來自臺灣的學生說成“中國留學生”,那位臺灣學生竟然義正嚴辭的說自己是“臺灣人”,弄的老師也尷尬了。還有的學生在聚餐的時候十分認真的和我討論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人數,說他承認大屠殺的存在,但堅持5萬人的說法,我說你有機會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看看。一位師兄跟我講,一個日本學生和他聊盧溝橋事變,竟說“沒有搞清楚誰開的第一槍之前,不好說是不是侵略戰爭”。

總體感覺,日本的中國史教授尤其是年齡大的都很有良知,在歷史的大是大非上和我們區別不大。日本年輕學生中有些容易被輿論引導,只會關注歷史的細節而看不到整體,不乏片面認識。所以說,我們在日本的留學生應該多和他們交流,給他們補補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