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金融何海鋒:如何應對金融科技的「創新不足」

近年來,中國金融科技的活躍度有目共睹,但“創新不足”的問題也屢被提及。日前,京東金融研究院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海鋒接受《理論週刊》專訪,就此展開剖析並提出相應建議。

他認為,即便用較為寬泛的標準,金融科技的高速發展也就僅僅5年左右的時間,還沒有形成比較明確並被廣泛接受的業務模式,創新仍然在繼續。金融科技創新,應當是沿著金融需求、服務對象、法律關係和競爭關係四條路徑進行的需求創新、服務對象創新、法律關係創新和競爭創新。在競爭更加激烈的下半場,金融科技企業只有圍繞現實路徑打造真正的創新,用長遠眼光佈局平衡的創新,以科技為支撐鑄造牢固的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京东金融何海锋:如何应对金融科技的“创新不足”

何海鋒 法學博士,京東金融研究院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法律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金融法、科技法、法學理論。

問題所在

《金融時報》記者:從行業的比較來看,中國的金融科技絕對是全球創新最為活躍的領域。這一點,從資本的流向就能看出。但與此同時,中國金融科技在創新方面的短板也較為明顯。在你看來,這其中有哪些問題值得重視?

何海鋒:一是“偽創新”——無效創新的濫竽充數。關於“偽創新”,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的判斷標準是“與實體經濟無關”。而更全面的定義,“偽創新”應該是不遵循金融科技的創新路徑,並且不在金融科技的創新譜系之中的“創新”。潘功勝抓住了“偽創新”最本質的問題,就是這類“創新”不解決任何的金融需求。最典型的金融科技“偽創新”是各種類型的ICO。去年,我國已明確禁止ICO,對貨幣交易所進行清理,並限制比特幣的開採,然而加密貨幣的交易活動並未終止。今年以來,國內監管繼續發力,對加密貨幣圍追堵截,不少國家對加密貨幣也持警惕和防範的態度。

二是“跛腳創新”——前臺創新與中後臺創新不平衡。目前金融科技的創新,主要集中在能夠直接帶來客戶、產生現金流、最終獲取收益的前臺產品創新,在中後臺的風控、合規、社會責任等方面從創新明顯薄弱——既缺乏意識,也缺乏動力。金融科技公司對於中後臺的管理,仍然停留在各類數字報表、各種規章制度和監督檢查等傳統手段。可以預見的是,這種狀況必然發生改變。有學者就認為,“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加快,金融產品結構複雜化、交易對手方多元化成為常態,金融風險傳導也趨向於迅速、難控,風險因子和敞口更多樣,金融機構對金融科技的應用思維將由‘以客戶為中心’逐步延伸到‘以監管合規為中心’,將逐漸突出數據驅動的風險管理、合規管理,運用監管技術對中後臺業務進行再造。”只是目前,這一再造尚未發生。

三是“沙灘創新”——模式創新背後缺乏科技創新支撐。金融科技的產生和發展,與科技進步是密不可分的;近些年來的大熱更直接得益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密碼技術、移動互聯技術、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s)等技術創新。其中,大數據助推金融業務精細化運作;雲計算促進金融服務集約化發展;人工智能推動智慧金融創新發展;密碼技術支撐金融信用背書技術化;移動互聯技術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沒有這些技術的支撐,金融科技的創新只能是沙灘上的城堡,經不起風吹浪打。《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對於中國科技實力的質疑同樣適用於金融科技領域。以金融科技專利申請為例,2016年美國金融科技專利申請數量達到了4523份,是我國申請數量的一倍。這樣的背景下,越是熱衷於模式創新,越可能將金融科技推向了曇花一現的海市蜃樓。

應對之策

《金融時報》記者:金融科技行業大量“偽創新”的存在將導致行業的無序競爭,帶來業務的同質化,影響用戶信心。那麼,我們應當如何打造真正的創新?

何海鋒:真正的創新,是圍繞金融需求的創新,是優化競爭格局的創新,是滿足用戶需求的創新,是符合法律規範的創新。金融科技本質上是金融領域的創新,因此它必須遵循金融本質,圍繞金融需求。金融的生命在於融通資金,溝通融資方與投資方,併合理控制風險。所以,金融科技創新必須以提高資金融通效率、便利融資、提高投資收益、促進風險控制為標準展開。

優化競爭格局的關鍵在金融科技企業對自身創新路徑的選擇,究竟是填補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空白,還是與傳統金融機構展開競爭。兩種創新路徑都應當提倡。前一種路徑增加市場上金融產品的供給,服務了長尾人權,踐行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後一種路徑可以促進傳統金融業務流程優化,改善金融服務質量,使社會整體效益增加,傳統金融機構也可從中獲益。

滿足用戶需求首先需要金融科技企業準確定位自身業務模式,究竟是向C端用戶還是向B端用戶提供服務。在精準定位自身業務模式的基礎上,一方面要真正理解不同類型用戶需求,開發針對不同類型用戶的金融科技產品;另一方面也必須加強後端風險控制,合理評估業務運營風險,保證創新風險可預估、可預防、可控制。

金融科技創新也必須恪守法律規範的底線。金融行業由於其特殊性,法律對不同的金融業務都設置了不同的監管規範體系。金融科技企業應當明確自身金融業務類型及在相關法律關係中的地位,自覺落實相關監管要求,強化底線意識,堅決不進行突破法律規範的“創新”。

《金融時報》記者:針對“跛腳創新”的存在,又應如何解決平衡難題?

何海鋒:我們應當用長遠眼光佈局平衡的創新。平衡的創新,要把後臺的數據支撐、風控系統的創新和前臺的業務創新放到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互聯網金融元年以來,5年時間,金融科技以驚人的速度蓬勃發展,前臺商業模式創新層出不窮。前臺創新的突飛猛進以及前後臺創新的不平衡造成行業風險大量累積。

近期P2P網貸平臺不斷“爆雷”就是其中不平衡的生動體現。從前臺走向後臺,不僅是金融科技良性發展的要求,也將為金融科技帶來新的業務發展空間。在搭建移動互聯的在線業務平臺,獲取和集中海量的信息和數據,實現各類金融業務的資產端、資金端、交易端、支付端有效聯通的同時,金融科技公司要更加註重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密碼技術等新技術進行風險管理,合規管控。

今年以來,金融行業正式進入嚴監管時代。只有努力糾正“跛腳創新”,更加註重後臺創新,才可能熬過寒冬,迎來春光。此外,以監管科技為代表的後臺創新,也是金融科技下一步的主戰場。目前全球各監管當局、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都在加大投入,爭取在這一領域搶佔先機。如果說金融科技行業前5年的發展為比賽上半場的話,那麼現在這場比賽將要正式轉入下半場。

《金融時報》記者: “沙灘創新”的存在,最終也會導致金融科技行業創新瓶頸的出現,盈利能力下降和整個行業發展的受阻。對於實現牢固的創新你有何建議?

何海鋒:我們應當以科技為支撐鑄造牢固的創新。沒有底層科技進步支撐的單純商業模式創新,就很難在激烈競爭的市場長期保持優勢。這一點,從同屬於新四大發明中的掃碼支付和網購的海外擴張就能看出。掃碼支付的主要競爭力建立在移動支付技術和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進步的基礎上,本質上是技術創新,因此掃碼支付在國外的推廣相對更為容易。隨著國人越來越多的“走出”國門,掃碼支付在海外也遍地開花。相反網購更多的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在中國的成功離不開低廉的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因此,中國的網購“走出去”的進程相比之下更加艱難。許多電商企業已經看到了這其中的問題,正在加大在物流等領域的技術創新。比如,京東、順豐都在大力研發無人機、無人車等。最終能夠征服世界的,還是技術。沒有底層技術的進步,任何創新都是無源之水,難以長久。

當今世界正處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進程中,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飛速發展,技術爆炸式發展可能即將到來。2016年9月,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通過的《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中明確提出“一系列全新的先進技術如機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雲計算、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等取得重大進展所引發的‘新工業革命’已經到來。” “大數據”從新資源、新技術運用、破壞性創新、交易成本降低、價值鏈及網絡重構等多方而為商業模式創新提供驅動。金融科技企業應當高度重視業務底層技術研發,構建自有完善的技術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才是企業最好的護城河。

近期本網熱文

京东金融何海锋:如何应对金融科技的“创新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