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章:評價領導

《道德經》第七章:評價領導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耶yé),故能成其私。

2

簡釋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天地運行不為自己,所以能夠始終充滿生機。

因此,聖人(效法天地),退居人後,卻受人推崇;把自身置之度外,卻保全了自身。正是由於他的無私,反而成就了自己。

3

重點解析

本章說,天地運行,不為自己。那麼天地運行是為了萬物嗎?似乎也不是,《道德經》第五章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對於萬物,也是一視同仁的,並不會特別關照誰,也不會特意和誰過不去。

那麼,天地運行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保持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生不息。

《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以系統視角來看,天地、萬物、我,內在於生態系統之中,一切皆要順應整個生態系統的演化和運行。

春夏秋冬,四時更替,並不是天因為自己或萬物有意為之,而是生態系統中自然存在的法則如此。萬物則順應天時法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山川河嶽,地貌百態,並不是地因為自己或萬物故意形成,而是經年累月自然而然的結果,萬物則順應自然的地利,形成了各自獨有的形態。

整個生態系統是開放平衡,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作為系統中的天地,順應自然,只要整個系統長存長生,那麼作為系統中的天地,也因此而能長生。

在講述天地之後,老子將視角轉向了“人”——聖人。這裡,道家的聖人和儒家的聖人是不同的。

儒家認為的聖人,要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責任和擔當。

北宋大儒張載,有四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以說很好地概括了儒家所認為的聖人,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也即是說,儒家的聖人就是要勇立潮頭,做百姓的榜樣,引領時代。

而道家認為的聖人,要謙讓、退藏和收斂,不干預、不操縱、不改造百姓,遵循自然的原則,實現自然的和諧。

所以《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說,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聖人要無為、好靜、無事、無慾,從而讓百姓能夠自化、自正、自富、自樸,這些都是讓百姓自己實現理想的目標和狀態,也就相當於讓百姓得到某種自由。

道家認為,生命都是渴望成長,自覺自發的,每個人都有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驅動力,無須聖人來教大家怎麼做,聖人並不比一個農夫更懂怎麼種好田,也並不比一個小提琴手更懂怎麼演奏好一首曲子。

而聖人要做的,是關注國家、社會大系統,營造和維護良好的外部環境,讓國家、社會變得更有彈性、更少束縛,讓人變得更自主、更自由,實現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此,聖人也就成就了自己。

4

現實之思考

宋江、諸葛亮、唐僧誰是好領導?

本章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後其身”是說,作為領導者要謙退,人盡其才。

“外其身”是說,作為領導者要無私,服從系統。

《道德經》第七章:評價領導

《水滸傳》裡的宋江,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眾,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但是他仗義疏財,關心兄弟,有信人的雅量,因此,雖然不如盧俊義,力敵萬人,通今博古,但依然坐上了梁山頭把交椅。但宋江表面上高舉“替天行道”的大旗,其實卻懷有私心,一心想著接受招安,為朝廷效忠,最後梁山眾好漢死得死,殘得殘,散得散,宋江本人也落得被藥酒毒死的下場。

宋江作為領導者,能“後其身”,但沒能“外其身”。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在劉備亡故後,成為了蜀漢的實際領導人。他大公無私,竭力輔佐後主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廉潔奉公、以身作則、家無餘財。諸葛亮不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還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大公無私,盡忠報國的典範。但諸葛亮,獨攬蜀漢軍政大權十餘年,治理國家要他、排兵佈陣要他、發明創造也要他,凡事都要親歷親為,凡事都不放心手下人,久而久之,蜀國就只有諸葛亮一人。而他死後,後繼無人,蜀漢也就迅速地滅亡了。

諸葛亮作為領導者,能“外其身”,但不能“後其身”。

《道德經》第七章:評價領導

《西遊記》裡的唐僧,作為西天取經的領導者,手下3個徒弟一匹馬,雖然人不多但成分卻相當複雜:有桀驁不馴,能力出眾的草根達人孫悟空,有好吃懶做,長袖善舞的天界高官豬八戒,有死板固執,任勞任怨的侍衛近臣沙悟淨,還有世家貴族白龍馬。而唐僧,看起來是最沒用的一個,但他卻能夠包容、駕馭、凝聚,不同出身,不同背景、不同個性、不同品格和能力的一群人,充分發揮每個人所長,斬妖除魔。同時唐僧胸懷天下,為了求取真經而不惜遠行,將生死置之度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這個看似無用的人,最後卻取經成功,既造福了天下蒼生,也被如來佛祖封為旃檀功德佛而成就了自己。

作為領導者,唐僧,能“後其身”,也能“外其身”。因此他也是最成功的一個。

本章雖然講的是聖人,要“後其身”, “外其身”,但進一步延伸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身處優勢地位的人,該如何保持必要的剋制和自律,不強加意志,不操縱控制,而多去傾聽、關注,認同他人。

比如,家長對於孩子,應該是不操縱,不控制,不強迫,不把父母的意志、偏好、信仰強加於子女,多關注,聆聽,觀察,孩子到底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是最符合孩子自性的成長。

比如,戀愛婚姻中佔有優勢的一方,應該是欣賞,關注,觀察,分享,不以愛的名義來綁架對方,不按照自己的標準和願望去改變對方,不要求對方按照自己所喜歡的方式去生活、工作和休息。

戀愛、婚姻是欣賞和接受,而不是控制和改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