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利他之心」可以戰無不勝

究竟是什麼造就了稻盛和夫身上的經營奇蹟?

稻盛和夫的回答很簡單:無他,不過是在做任何經營決策時,都依據了“作為人,何為正確”的判斷原則。他認為,要用“利他之心”去經營企業,利他之心就是一顆正確的心。在做出決策的時候,企業經營者要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動機至善,私心了無”?作為一個人是不是應該這樣做?這樣的問題,在經營者的心裡要反覆自問,在這個基礎上再做出各種決定。他的這種“從心出發”的經營哲學源自他濃厚的東方思想背景——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深刻認知。

稻盛和夫:“利他之心”可以戰無不勝

稻盛和夫的經營實踐同樣具有濃厚的東方特色,他的一些做法與西方管理界截然相反。

與制度相比,他更重視人心。在稻盛和夫看來,不管機制多麼健全,規範多麼嚴密,方法多麼細緻,居心不良的經營者還是不可能杜絕。監管與反監管之間不過是一種善惡的智力競賽,如果不改變人的道德觀念,同類不法事件肯定還會繼續發生。所以,關鍵是經營者的“心”,必須徹底改變這顆“心”本身才行。

與物質激勵相比,他更重視精神獎勵。在稻盛和夫看來,日本民族是一個同質的民族,擁有強烈的“隨大流”的中庸意識,所以人們對於差距很大的報酬和待遇有時也會產生很大的牴觸心理。如果日本企業也採用歐美風格的成果主義,一開始因為“只要努力就能拿到更多的獎金”,組織看起來生機勃勃,但是過不了幾年,就會因為怨恨和嫉妒而人心渙散,企業經營也不可能獲得好成績。所以,在阿米巴制度中,他給予員工更多的是精神獎勵。

與股東利益相比,他更重視員工利益。在稻盛和夫看來,企業經營的目的既不是“圓技術者之夢”,更不是“肥經營者一己之私慾”,而是對員工及其家屬現在和將來的生活負責。他把京瓷公司的經營目的定義為“在追求全體員工的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幸福的同時,為人類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貢獻”。正是出於保護員工和保護企業的理由,稻盛和夫在京瓷中儲備了大量現金來應付一旦出現的蕭條,而不是一味聽從歐美投資家的要求去提高ROE的水平。

與才能相比,他更重視人的品行。稻盛和夫並不推崇才子,在他看來,優秀的人才如果錯誤地使用了才智,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問題,假如沒有才能,反而想不到那些壞點子。此外,擁有才智的人,也容易陷入利己主義,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慾望,經營高層就會做出令人難以置信的違法行為。所以,他認為,在選拔人才之時,比能力更重要的是觀察他的品格。

在西方管理學大行其道的時候,稻盛和夫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東方之路,他以自己輝煌的實踐證明了:他的東方式管理思想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