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祕訣」太極拳的「屈蓄後發」模式

太極拳陳楊大架有“川字樁”站樁法。“川字樁”可得大架之“象”

1、大架“川字樁”站樁,需用術語虛領頂勁,雙手立腕前伸,拇指一前一後像連在一起伸在胸的遠前,肩必內旋。此時頭上頂手取立腕伸勢,若意念注重中指對直下臂(即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暗中呈鼎立,或呈三個指頭撥算盤之狀),就有腋下夾蛋感覺,有手輕效果。也符合術語“含胸拔背”、“肘不離脅”等要求。如時時不忘,可促肩以上呈獨立一個圓,恰如“爬行”的前肢;

「練拳秘訣」太極拳的“屈蓄後發”模式

2、身體下面踝關節拚命前屈,同時,“川字樁”要求“開胯”,人像騎在奔馬的背上,髖關節必屈而又外旋。此時胯部必呈屈又橫向擴張之態。腰腿既強行壓縮又橫向擴張,如彈簧,能抗大力,像浮在水面上的缸,成“爬行”時的後肢。

此時得大架姿勢。因肩內旋+髖外旋,旋轉相反,體內必得平衡,胸腹氣流暢通。大架“川字樁”上斂下張,既平衡又可抗壓反彈,是人體先天結構之一。

獲得大架“川字樁”之勢,人體即有上斂下張的“屈蓄後發”模式。

太極拳孫吳葉武小架有“三體式”站樁法。練“三體式”得小架之“象”

「練拳秘訣」太極拳的“屈蓄後發”模式

1、小架三體式站樁:上身,一手立腕中指勾屈護肚臍,一手立腕中指勾屈伸在胸遠端。手臂一前一後展開,肩必外旋。手要意注中指與下臂成一直線,手可同肩髖關節隔空相接。此時,手動即是肩髖旋,肩髖旋即是手動,實現“身手一致”。此勢輕而扶人聽勁,對外可明察秋毫;

2、小架站樁的下身:不但踝關節拚命前屈,還要術語“吊襠”,膝內扣,襠圓作定規。於是,做出髖屈而內旋,下身成踝、膝、髖三關節像摺子摺疊起來壓得很扁的樣子。腰腿像陀螺向下旋轉,破壞別人平衡能力特強。此時站立不管高低,腰腿呈純粹屈蓄,一有阻力就下蹲,成“爬行”下蹲起跳預備式。

小架“三體式”踝、膝、髖三關節摺疊,是上乘的腰腿功夫。7歲以下的小孩,要他手臂松透,雙手垂掛兩旁,踝、膝、髖三關節摺疊下蹲不受累上身,每個孩子都能輕鬆完成。這是人體先天具有的屈蓄後發能力,術語稱“童子功”。

「練拳秘訣」太極拳的“屈蓄後發”模式

小架“三體式”上張下斂,“童子功”可入地旋轉,也是人體先天結構之一。

取得小架“三體式”之勢,人體即有上張下斂動勢。下斂像將要發生地震坍塌一樣,實為太極拳的“屈蓄後發”模式。

大架小架都是人體先天結構的體現,但性質功能完全相反。它們驟變,像一個硬幣兩面,也像極薄銅皮鍋,輕輕一按它反了個身, 一切功能反了一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