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净值家庭热议的“共享护士”到底是什么东西?

近日高净值家庭热议的“共享护士”到底是什么东西?

“共享护士”来了!虽然目前还面临种种质疑,但其背后的高净值市场“钱景”还是比较确定的。

听说过“共享护士”吗?打开手机APP,手动下单,即可呼叫护士到家中提供打针、输液、换药等服务。

近日高净值家庭热议的“共享护士”到底是什么东西?

某“共享护士”APP界面

笔者的一个朋友,私企老板王女士对“共享护士”非常感兴趣,一次聊天时谈起“共享护士”,她说,父母都80多岁了,父亲有慢阻肺,母亲是高血压,家里只有自己一个孩子,每次生病把老人扶下楼坐上车,然后到医院排队挂号打针,这中间的过程非常煎熬,“现在社会老龄化严重,特别需要这种看病打针的上门服务。”

笔者也搜索下载了一个共享护士的App,注册后,会要求填写患者基本病情,选择单价为169元的“输液服务”后,出现了附近30多位可选择的护士,大多数是如“李护士”“王护士”这样的称谓,也有实名注册的。

从服务次数看,截至6月1日上午,排名第一的护士被预约62次,第二名51次,第三名48次;从评价来看,用户都表示很满意。

“共享护士”怎么会在高净值家庭中如此受欢迎呢?且听笔者细细讲述。

该平台标注,提供20多项服务,包括家庭护理和母婴育儿护理,其中购买最多的是输液服务。具体到单次价格,静脉输液为169元,肌肉注射139元,留置针输液189元,导尿189元,普通换药139元,新生儿护理349元,产后护理539元。根据说明,年龄小于10岁不提供服务,普通输液看护时间至少20分钟,输液药品患者自备,如果需要生理盐水、针具等另外收费。

而依据当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7版),成人门诊静脉输液最高限价分别是:三级医院20元,二级医院16元,一级医院13元。也就是说,仅静脉输液这一项收费,该App平台上的上门价格比去年三级医院定价贵7倍以上。

另据报道,在某款有共享护士服务的APP上,记者看到,打针(皮下、肌肉注射)139元/次,如今已经销售4512次;催乳师护理600元/次,已经销售4880次。在医生上门方面,最热门的是全科医生上门,1300元/次,每次服务时长60分钟以内,已有4540人购买,其次是中医专家上门1300元/次,已有4538人购买。在APP内专业护士上门服务中,上门打针输液、上门体检、上门推拿、导尿等医疗服务应有尽有。

根据当地目前正规医院市场价格,输液每次仅收取不到50元的费用。同样,当地催乳师市场均价在300元左右,而上门服务费用则在600元一次。

为何如此贵?客服这样回答...

对于上门服务的价格为何高于市场价一倍或数倍?记者根据客服电话,联系到了该APP的相关工作人员。

对此,该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价格,主要参照北京市场定价:

  • “上门服务主要是针对慢性病人、长期性的,和每次去医院的成本不同,加上医生、护士上门也需要费用。”

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当地的共享医生、护士加起来有100多人,医生是具有资质的专职医生,而护士大部分是兼职的。“都是正规医院的护士,利用休息时间兼职。”该工作人员透露,共享护士主要是对慢性病的老年人、不方便外出的病人或产妇孕妇进行服务,同样医生也是如此。

护士需取得执业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

哪些护士才可以在APP上接单?央视财经记者采访了某款“共享护士”APP客服人员,该客户表示,该款APP用户手机下单后需要等待约20分钟的审核时间。审核通过后,在平台注册的护士便能在线接单。

该APP应用平台客服人员还表示,在线注册的护士必须取得执业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并具备一定年限的从业经验。为降低医疗风险,该APP应用平台还免费为医患双方投递保险。

近日高净值家庭热议的“共享护士”到底是什么东西?

某款共享护士APP页面截图

医疗责任难以界定,多数平台不具备资质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主任林兴凤认为,患者护理需求分不同层次,而“共享护士”专业水平和能力差异较大,工作经验一两年到十余年不等。若是复杂病症让经验尚浅的护士提供服务,可能出现医疗风险,责任难以界定。

近日,上海《新闻晨报》爆出,某APP网约护士为某高管王女士上门打美白针,导致王女士输液后出现心慌、耳鸣、发冷等症状,两个多小时后才恢复正常。

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通过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方式等方法,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寿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活动,都属诊疗活动,而诊疗活动只有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的单位才可以进行。第三方的上门医疗平台多数不具备这样的资质。

近日高净值家庭热议的“共享护士”到底是什么东西?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此前9价宫颈癌疫苗在内地还不能接种。而据工人日报报道,记者发现,在某共享护士APP页面显著位置,有“9价HPV疫苗一次搞定”的广告语。

2016年4月,国务院新修订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对疫苗的采购、流通、接种及异常反应处理等各个环节作出了更加明确的操作规定。公共卫生专家郑雪倩表示,国务院出台的疫苗接种管理办法规定,有些疫苗需要有冷链,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对药品本身带来一些影响。

不少高净值家庭还无法接受

谈起共享护士、共享医生时,不少高净值家庭都会表示,这个要慎重,不敢轻易尝试。

某投行高管王先生前阵子做了个肠道手术,由于上药、换药不方便,王先生请了位护工。但是当记者向其介绍共享护士时,王先生挥手拒绝。除了费用较高之外,王先生也不相信网上所谓的资质:“我不会考虑让护士医生上门服务,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上选择的共享护士。“

王先生表示,虽然通过共享护士可以减少去医院排队、挂号、缴费等时间,但对于病患而言,这个看似方便的服务,还会存在安全性的隐患。“一般医院都不允许护士兼职,上门抽血更是违规诊疗行为。”

他说,在医院换药、打针、抽血会有严格的验药、配置程序,并且还会有医生值班和抢救措施,但是共享护士在自己家中根本不会有这些保障。

“一旦发生意外,受影响的还是病人。”王先生说,虽然平台上表示都是具有资质的正规医院护士兼职,但护士与网约平台签约是否合法?护士的签约标准是什么?病人的权益是否能得到保障?这些都应有相应的制度规范。

在记者的了解过程中,不少高净值家庭都表示,基本不会考虑共享医生、护士的服务。

某上市公司高管黄女士表示,如果自己生病行动不方便,宁愿多花点钱在医院住院,也不会考虑共享医生和护士:”护士的护理服务,本质还是医疗服务行为,它性质不同于普通上门家政服务。没有行业标准,如果在医院发生问题,肯定要找医院处理,但在网上找的就没有保障。”

“我不是专业人士,即使给我看资格证也不知道真假。”黄女士说,住在医院又有医生看病,还有护士照顾,对于病人而言相对安全和有保障。

未来家庭医护市场将达到十万亿级

虽然“共享护士”的模式目前还面临种种问题和高净值人群的质疑,但“家庭医护”市场的巨大“钱景”还是比较确定的。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物质消费在人们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减少,精神文化消费和健康消费开始上升。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所以说21世纪人们最重视、最需要的是健康。

然而,当前我国居民亚健康状况急需改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文明病,即生活方式病正日益流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

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年轻时努力打拼而导致的自身亚健康困扰出现,易疲劳、睡眠差、免疫力下降愈发明显。这些慢性病问题突出,不重视亚健康状况,这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40岁之前,为了事业而忽视了身体健康的大有人在,对于主力高净值人群而言,事业逐渐稳定,工作节奏有所放缓,他们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家庭生活、健康养生上。与过去几年相比,他们在医疗方面的需求也有所提升,仅 10% 的人表示没有变化或需求下降。

“我们做了认真的调研,发现这些需要长期护理的高净值人群,他们的家人或他们请的保姆、护工并没有专业的护理能力,而医院里的医护专业人士又出不来。如果能够提供一个供需结合的平台,对于居家养老的护理工作将会很有帮助,我们也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为这样的服务买单。”金牌护士CEO丁少磊说。

近日高净值家庭热议的“共享护士”到底是什么东西?

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中国虽然尚没有关于高净值家庭医护市场需求规模的权威估计,但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宏大的规模已经引起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13万亿元。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其中,独居和空巢老年人2020年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目前我国2.22亿老年人中近1.5亿患有慢性病,91.2%的已故老人死于慢性病;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患者高达700多万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老年人近1000万人,预计2050年失能老人将达到9750万。此外,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患有不同的心理疾病。

研究显示,每个家庭有 3 位平均年龄在73 岁的老人需要赡养 ;超六成家庭有 1 名子女需要抚养,子女在高中及以下年龄段的占比 70%。主力高净值人群中,子女出国留学占比达到 11%。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无疑要耗费他们大量的精力和财富,子女教育也是一样。“健康”风险已成为主力高净值人群最为关心的风险话题,“养老”风险的关注度紧随 其后。对于主力高净值人群来说,他们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财富积累,因此不需要太过担心财富的问题。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国将逐渐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