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爲什麼還一無所有?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序言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小組賽B組最後一輪,亞洲球隊伊朗憾平歐洲勁旅葡萄牙,最終以一分之差止步16強。在終場哨響後,解說員劉嘉遠有感而發說道:

生活有時就是這麼殘酷,可能沒人關心你付出多少努力,撐得累不累,摔得疼不疼,大家只會看你最後站在什麼位置,因為成年人的世界,他就沒有容易這二個字!哪有什麼無心插柳,不過都是努力過後的水到渠成罷了。

面對這樣一碗高濃度雞湯靈藥,很多人二話不說,咕嘟一口就幹了。

而一向對雞湯棄之如敝履的鄙某表示:這藥,我暫時不服。

打小就有個李白觀老媼磨鐵杵的故事廣為流傳,說是大詩人李白小時候放浪形骸,遊手好閒,不好好學習,有天逃課去溪邊玩耍,看見一個老太婆拿著一個搗衣服用的大鐵棒子在石頭上磨呀磨。李白好奇,就問您老這是幹啥玩意兒啊?老太婆就說,磨針啊,繡花針。李白一聽,醍醐灌頂,深受啟迪,趕緊跑回去,用功讀書去了。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吃墨充飢什麼的自不在話下。

雖說李白這故事有宋朝的《方輿勝覽》做背書,但明顯是基於民間傳說,就像《愛迪生救媽媽》、《華盛頓砍櫻桃樹》等等諸如此類的小學雞湯課文一樣離譜。君不見,為了給懵懂孩童樹榜樣,搖鞭子,傳說教,有些人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教材課文都帶胡編亂造的。

所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之外,自打我們有意識起,就長此以往、連綿不絕地在以下耳旁風裡凌亂,就像孫悟空聽到唐三藏唸咒語時的生不如死: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

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想必以上每一句,而今都還能引起閣下一陣陣耳鳴腦熱。錯不了,我們即便相差十歲,也有共同的奮鬥格言,藉此熨平代溝。正所謂:格言自有一雙腳,隔山隔海會歸來。

然而多年後我們恍然發現,所謂努力就能成功,簡直是家長和老師為我們畫過的最大的一張餅了。

但捫心自問,努力本身又何錯之有呢?努力本身不應該是人人都需要具備的基本生存技能嗎?

雷軍有一句“格言”被很多人奉為圭臬:你若不是富貴出身,唯一的選擇就是忠誠和勤奮。

這句話之所以可怕,就因為他傳遞的價值觀與“努力就能成功”一樣,潛臺詞是你之所以沒能成功,沒能富貴,是因為你不忠誠,不勤奮。

更細思恐極的是,“忠誠”和“勤奮”不正像“努力”、“踏實”、“誠實”、“守信”一樣,是人人都該具備的基本素養麼,為什麼還需要“選擇”?為什麼憑空給這些基本素養套上一層功利的外衣?

再仔細咂摸,雷軍這句話有一個標準厚黑學式的陰險暗示:富貴出身的人,都是不忠誠、不勤奮的。

所以折回頭再看“努力就能成功”,努力本身當然沒有問題,問題出在邏輯推導關係上,“努力就能成功”成為一種絕對的經驗正確和政治正確,也就導致以“成功”作為結果的原因倒推,幾乎所向披靡:但凡成功者,言必稱努力;你丫沒成功,全賴不努力。

耳熟能詳的一個段子是:

好學生上課睡覺,老師會說:多勤奮的孩子,睡覺還想著看書學習。

壞學生上課睡覺,老師會說:多混賬的笨蛋,一看書學習就打瞌睡。

現實社會里,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邏輯倒推無處不在,當然其中的陷阱和漏洞同樣猶抱琵琶。在具象上,求仁得仁也無傷大雅;在宏觀裡,種豆得豆顯然有悖常識。

再回到世界盃比賽上來看,在比利時對日本的那場淘汰賽裡,日本2:3輸掉了比賽,無緣8強,如果以“努力就能成功”來倒推,日本隊還是輸在不努力上。

但理性的球迷幾乎一邊倒地認為,日本隊是亞洲足球之光,輸也輸得體面,因為盡全力了。

所謂盡人事,聽天命,也不過如此。

《一代宗師》裡宮二也說過,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這背後折射出來的不爭事實是,努力是定數,成功從來都只是變數。

一言以蔽之的舉例就是:

耕耘是收穫的必要條件之一,但一分耕耘後,可能有一分收穫,也可能顆粒無收,但更大的可能是不足一分的收穫,這才是常態分佈;

經歷風雨是出現彩虹的必要條件之一,但風雨過後,出現彩虹的概率要遠遠低於不出現彩虹的概率。

想當年唐駿有一本書叫《我的成功可以複製》,試問又有誰複製成功過?

如果成功這麼套路化,為什麼還會有階層固化,為什麼還會有二八法則?

傻×才分成敗,智者只看利弊。

“一萬小時定律”自誕生以來,擁躉芸芸。“一萬小時定律”與“努力奮鬥”在邏輯上又何其仿似?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在某個領域堅持一萬小時,你就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然而普世的案例是,能兌現這種推論的,是鳳毛麟角中的買彩票中500萬概率。

人吶,總是對1+1=2的固有等式算了又算,卻始終對1+1=0的現實結果視而不見。

唯結果馬首是瞻的必然結果之一:

“成功後的努力叫努力,失敗後的努力,只能叫胡來。”

過於功利化的“努力學”、“一萬小時定律”和“成功學”其實是一丘之貉:催生了諸如“讀書無用論”、“拼爹論”、“背景關係論”等極其消極的社會風氣,間接否定了努力過程的珍貴,誇大了“成王敗寇”的定數。

更為致命的是,粗暴的“成功學”,直接忽略掉努力過程中的“勢與時”,把複雜的奮鬥之路,籠統地概括為“不努力”或“不夠努力”,摧毀了無數人的自信,連帶著的,還有那可憐的自尊。

有智者早就看穿了一切:

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個人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進程。

01

我埋頭苦幹了一輩子,倒頭來村裡數我最窮

在信陽東北角邊陲的小縣城淮濱某鎮,我有一個遠房叔叔,姓黃,方圓幾十裡的人都叫他老黃牛。不但老黃牛,還是老好人。

前年秋天查出了食道癌早症,如果家底殷實些,醫院給出的治癒率還是很可觀的。但去年秋天時候,老黃叔去世了,不到六十歲。

我最後一次見他時,他剛查出病,低垂著頭唉聲嘆氣,說得最痛苦的一句話是:我埋頭苦幹了一輩子,真的像個老黃牛,不喝酒不抽菸,除了吃飯睡覺,都在幹活,你問問方圓十里八鄉的人,我老黃種莊稼是不是種得最好?可你再說說,村裡還是數我最窮,你說窮我也認了,倒頭來還得了這種要死的病,老天爺不開眼啊。

我就勸他說,老叔,你不用這麼悲觀,你這個病是早期,可以治好的。

他一句話又把我噎住了:窮人別治病,治出來更受窮。

後來據他的孩子說,就是幹挺,等死。病情惡化加上情緒低落,熬了一年不到,撒手人寰。

黃叔話不多,但特噎人,倒不是衝撞,而是擰不出水分的大實話。上一次我被噎得說不上來話,還是五六年前他趁著農閒,曾經在鄭州一個工地打過工。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我有次去看他,他正在工地搭建的臨時板房裡吃麵條,一大盆麵條裡,不見一絲油水,更別提青菜肉絲雞蛋了。他見我進來,本能地讓了讓,然後又不好意思地說,算了,這沒法吃。走走走,要不我帶你出去吃拉麵吧,一里地就有……

我趕緊說,我吃過了,就是路過順便看看您。

夏日裡的板房,溫度至少有40度,工友的電扇吹出來的全部是熱風。

黃叔在工地當小工,給人拎水泥砂石一類的,一天干9個小時,200塊。因為他只是農閒時出來,所以比人家常年穩定打工的小工要少拿60塊。縱是如此,他每個月淨剩的錢也比穩定小工多。因為他幾乎不花錢。出去10天,就能帶回家2000塊,出去一個月,就能帶回去6000塊。黃叔自己也說,比種地好些。

我說那你就別種地了,常年出來幹就是了。

黃叔搖搖頭說,老啦,幹不動了,這不比自家農活,累了可以歇歇,人家給咱錢,咱不能歇著,那不像話。常年總這樣幹,我這老骨頭架子,經不住,得垮。

然後想了想又接著說,出來打工,唉,誰說不是呢,我啊就是腦子太木頭了,你說二十多年前,咱那農村就已經開始有人出去打工,最差的,去城裡撿破爛,也比守在家裡種地強。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可惜我捨不得家,捨不得那一畝三分地,總覺得是吧,咱農民嘛,本分就是種地,就得訛老土地爺,跟土地爺要飯吃,幹別的都是不務正業,再說,祖祖輩輩不都這麼過來了嗎?窮是窮了點兒,但也沒像五九年那樣餓死人啊。誰知道,後來出去打工的,都發了,像我這種老實巴交,光守著老土地爺的,累死累活也落不了幾個子兒。都是命啊。

我沉默良久,不知道該怎麼接茬,就打個馬虎眼說,那您也要注意身體,累了該歇還得歇,不能掙錢不要命。

結果黃叔一句話把我噎住了:掙不來錢的命,還不如可以論斤稱的豬。留著也是費錢。

黃叔去世前,他兩個兒子都已經結了婚,家裡蓋房娶媳婦,從來沒向人借過一分錢,所以到他去世,家裡基本也沒什麼積蓄。這也導致他總覺得自己是“最窮”的原因之一。

黃叔去世後,我對他的兩個兒子說,以後有啥難處,記得跟我說。

結果兩個人異口同聲地說,俺爹說了,不能跟人借錢。自己有多大本事,就吃多少飯。

我聽後再一次感覺被噎得不輕。或許確實是家風吧。

這句話耳熟,我想起來好像是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格言: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漢。

我後來就開始琢磨,為什麼黃叔以及黃叔的孩子,說出來的話都如此噎人?好像也不能歸咎於忠言逆耳。

黃叔,以及諸多像黃叔一樣的人,他們勤勉一生,兢兢業業,比大多數人都要正直,努力,但為何卻潦倒至此?果真是他口中所言那般,都是命?想必閣下,不這麼認為。

02

我在單位幹了三十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老陳十八歲就到市屬某單位下屬的印刷廠上班。

那年代講究子承父業,他老子在印刷廠是老職工,為了給他騰位子,提前退休,那時還是小陳的老陳就接過父親的班兒,開始在印刷廠當上膠工。後來也幹過印刷工,維修工,盯樣兒員,機器清潔工,營銷員。基本上,按照老陳自己的說法,印刷廠裡的工種,除了設計排版一類的高科技工種他沒幹過,其他所有的髒苦累工種他基本都幹了一個遍。

但是在老陳49歲那年,也就是2015年,報紙以及報紙相關的行業行情急遽下滑,老陳所在的印刷廠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倒閉了,除了幾個高管被分流安排到上屬單位後勤、物業之外,像老陳一樣的幾百號一線職工,都成了半下崗職工:上屬單位只發基本補貼,用老陳的話講,連抽菸錢都不夠。

很多人去上屬單位找領導鬧,反映情況,大概都是說幹了這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也該給安排個後勤什麼的閒差養老。

老陳也跟著去了,雖然大家說的情況也都是自己的心裡話,但老陳一直在人群裡不作聲。

老陳後來說,如果能解決(下崗問題),印廠就不會倒閉了。

所以之後再有人組織去找領導反映問題,老陳都裝病不去。

臊得慌。老陳說。

老陳勤快慣了,閒不住,下崗沒多久,就去街道環衛站找了份清潔工工作,一個月1800塊。按照老陳的秉性,掃大街幹到老也沒啥,沒成想,掃了一年多垃圾後,去年酷暑季裡,趔趄一下,一個跟頭栽倒到炙熱的大街上,路人發現了,撿回一條命,但再沒能起來,如今躺在病床上一年有餘。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我買了水果去醫院看他,被告知已經回家好久了。轉身去他家,還是上世紀90年代的老破家屬樓,逼仄的樓梯透著陣陣尿騷味,推門進去,陰暗狹小的一居室裡,幾乎沒有下腳的地方。老陳一個人躺在破衣爛單的床上,轉頭看著我,顫顛顛、含糊不清地說,來啦。

我拾掇了一下,坐在他身邊,問他,嫂子呢?你這種情況不能一個人在家啊。再說了,你壓根就不該從醫院回來。

老陳腦子還好使,就是下不了床,站不起來,嘴歪眼斜,說話抖。

老陳搖搖頭,抖著下巴說,你嫂子,去……去賣水果了。

老陳就這樣抖著,羅裡吧嗦地跟我說了一堆,概括起來就倆字:沒錢。一個字就是:窮。

老陳在印廠幹了算大半輩子,每個月就那麼點兒死工資,媳婦以前在社區醫院當清潔工,前兩年也被刷下來,只好自己“創業”賣水果。老兩口供完孩子上學沒兩年,就雙雙“下崗”,一個癱了,一個賣水果維持生計。積蓄基本沒有,養老金加一起還不夠老陳自己吃藥。

想來老兩口起早貪黑幹了一輩子,不偷奸不耍滑,不怕苦不怕累,臨了卻落得個家徒四壁。老陳流著老淚說,若不是老父親給他留了這棟破房子,他連住的地兒都沒有。

誰膽敢老陳不勤奮?幾百號印廠工人不答應。去得早走得晚,髒活累活搶著幹,除了技術活確實不懂電,廠裡上下幾乎沒人不喜歡。

誰膽敢說老陳媳婦不實誠?附近幾個小區的居民不答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爛水果自己吃也不賣,買一斤香蕉還送個梨。

也是命?

想必閣下,也不這麼認為。

03

中國人都很辛苦啊

汪曾祺在《七里茶坊》裡,寫特殊年月裡,自己奉命帶隊去掏糞,晚上住在七里茶坊歇腳。夜裡有幾個趕牲口的壩上人冒雪來住店。壩上人自己吃著硬邦邦的窩頭,卻要徒步冒著雪把牲口趕到壩下,說是要把牛賣給壩下的人,“讓壩下的人有口肉吃”,換成錢,“才能讓我們壩上的人有窩頭吃”。

還有幾個同行的趕牲口的壩上人還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冰天雪地裡沒趕來,因為趕的牛掉進冰窟窿裡了,正在往外扒。於是先行到來的幾個壩上人,栓好牲口,在七里茶坊匆忙吃過窩頭後,就又折回去幫忙去扒牛了。剩下掏糞的汪曾祺幾個人吹燈準備睡覺。

汪曾祺寫道:

老劉起來解手,把地下三根六道木的棍子歸在一起,上了炕,說:

“他們真辛苦!”

過了一會,又自言自語地說:

“咱們也很辛苦。”

老喬一面鑽被窩,一面說:

“中國人都很辛苦啊!”

然而如此辛苦的中國人,一代又一代,能過上好日子,或者說成功者,還是少數人人。絕大部分人,一輩子緊緊巴巴,緊衣縮食,倒頭來可能是一場病,可能是一場意外,就徹底榨乾一生,摧毀一生。

新近熱映的《我不是藥神》裡,那些罹患慢粒白血病的病人們,無一不是辛苦中國人的真實寫照。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排除掉一部分好吃懶做遊手好閒的主兒,相當數量的芸芸眾生,還是不失為勤奮和努力的,可是,他們恐怕連自己都不曾想過,為什麼已經如此努力了,還依然如此受窮?

不過繞回去,用“努力就能成功”來反推,顯然他們還是不夠努力嘛。因為努力=成功,所以受窮=失敗=不努力。

絕大部分辛苦的人們,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

多數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他們一生都在努力,勤奮程度也好,兢兢業業程度也罷,都遠遠超越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但卻與所謂的成功天各一方,真的都是因為,命?

想必閣下,同樣不這麼認為。

04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史記·孔子世家》裡講過一個故事,孔子在鄭國與弟子們走散了,老頭兒怕自己走丟了,就一個人蹲在城牆東門旁發呆,等弟子找來。有路人碰到到處找老師的子貢,就告訴他說:東門那邊有個人,前額像堯,脖子像皋陶,肩部像子產,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困頓的樣子,真的好像一條“喪家狗”啊。

子貢找到老師後,就把路人的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笑著說:一個人的外形、相貌,是細枝末節。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還是確實如此啊。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縱觀孔子的一生,在當時文人出仕論功的大環境裡,很難說能和傳統意義上的成功掛上鉤。老子至少還做過周王朝的“守藏室史”,類似於今天的國家檔案館館長,或文化部部長,算是個正部級官員。孔子呢,最高也才做過周王朝諸侯國魯國的司寇,最多相當於一個省的公安廳長,而且任職時間都很短。政治主張得不到施展,最後只能周遊列國,四處講學,坐而論道,辦教育去了。

《論語·憲問》裡記錄了一件事,與此可以相呼應。說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次在魯國都城的外門過夜。早晨開城門的人問:“你,哪兒來的?”子路說:“從孔氏那裡來。”開城門的人說:“孔氏?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嗎?”

最後這一句,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溯源歸宗。

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一輩子顛沛流離,到處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教書育人,喋喋不休地說了一大本《論語》,你能說他不努力麼?

現在都說孔子是聖人,但在當時那個時代下,以做官大小作為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孔子只能算一個失敗者罷了。

你能說孔子“喪家犬”一樣的“失敗”人生,也是命?

想必閣下,更不會如此認為。

綜上所述,“一萬小時定律”和“努力就能成功”之類的大道理,披著成功學的糖衣,矇蔽,或者說欺騙著無數人像孩子吃糖丸一樣飲鴆止渴。而更為令人髮指的,是既得利益者卻對此心照不宣,四處宣揚只要努力,就能迎娶白富美,當上CEO,從此走上人生巔峰。殊不知,蠻幹無法上位,大力難出奇蹟。

韓寒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臺詞說,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我這一生。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越來越多的人之所以義無反顧地拋棄雞湯,不止是千百年換湯不換藥的老火早就把補湯熬成了毒湯,更多原因在於他們早就明白“誰的成功都不可複製”,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不存在,“你跺你也麻”更應該因人因地因時而宜

01

順勢而為

老黃叔一輩子努力種地本身並沒有錯,遺憾的是他未能及時湧入打工的大潮中去。一味相信“面朝黃土背朝天”就能脫貧致富,顯然是沒能基於時代的變數來考量,因循守舊,一層不變,與執拗地相信“努力就能成功”可以說是一脈相承。順勢而為不說能趕超時代,至少不會被時代甩掉。小米上市了,還記得那句“站在風口,豬都會飛”嗎?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02

盤活資源

如果說老黃叔沒能與時俱進進城務工有被時代拋棄的嫌疑,那“凡事靠自己”就顯得過於迂腐,這個世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社會之所以進步,商業驅動功不可沒,商業以前叫貿易,貿易本身,就是交互,所以“自給自足”一定會被淘汰。“朋友多了路好走”當然是此言不虛,盤活人脈資源,伺機利用槓桿,才能有效補齊短板,以小博大,進而實現自身強大。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03

抬頭看路

印廠老陳的一生,更貼近如今城市裡來去匆匆的普通職員的生活,待在一個公司,守著一份工作,一直幹到退休。老陳把所有的時間都起早貪黑貢獻給了印廠,比“我把青春獻給你”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印廠倒閉時卻從不會考慮他所謂的“苦勞”,因為老陳只會埋頭幹活,不會抬頭看路。

印刷行業的命數,其實只要稍微看點兒新聞,都會自行判斷一二。如果年紀輕輕就奔著養老去,想必與老陳的遭遇也無出其右。哪裡有什麼一勞永逸,不過是自己騙自己的溫水煮青蛙罷了。長時間待在舒適區域,等感覺到不舒適的時候就晚了。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04

自我提升

老陳業務精湛,但因為不懂管理,一直遊離在基層,無法更上一層樓。老陳自己的說法是與世無爭,但所謂與世無爭,聽起來像白蓮花一樣純潔,但正如“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一樣,你不與社會爭,社會只能從你身上時不時挖下一星半點兒,給予那些正當“爭”的人予以犒勞。

試想,如果老陳在業務之外,能在業餘時間好賴學點兒管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跟領導搞好關係,走上管理崗位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即便印廠倒閉,不也能優先被考慮安排進上屬單位裡去嗎?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05

謀後而動

所謂很多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了,某種意義上也是給自己找的藉口。如果傾其一生之力,也只是維持活著,毫無疑問是悲劇。

辛苦貌似透著一股正能量美德的味道,實質上絕大多數是機械式重複性勞動。這種辛苦,一來是出力不出智,二來是為辛苦而辛苦的“磨洋工”。明明一個小時可以幹完的活,你磨磨蹭蹭幹了一天,然後你還義正言辭地感慨說“時間都去哪兒了”?誰給你的勇氣呢?

農村有句話老話:出力的不掙錢,掙錢的不出力。說明都知道腦力比體力值錢。但問題是,農村裡一代人來一代人去,這句頗有道理的俚語多數時候也只是一句俚語而已,絕大多數人唸叨著這句話,戴上髒兮兮的手套,繼續去工地搬磚了。這裡當然沒有歧視體力勞動者的意思,但不得不警惕的是,知道有坦途而不走,和根本不知道有坦途是兩碼事。

類似於“我知道上大學好啊,可是我就是不想學習”,這個層面而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徑,除了智商堪憂之外,並無他解。人一旦墮入機械式重複勞動的狀態循環,就需要三思而後行,所謂謀後而動,沒考慮清楚就一頭扎進去,付出代價也是在所難免。成年人要為自己的一切行為負責,腦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06

單位時間效率

關中一帶的百姓在“白鹿原”年代喜歡說“熬活”,跟如今的幹苦力是一個意思。但漢字的博大精深之處就在這裡,為什麼叫“熬”,某種程度上就是“忍耐”。

人的體力有限,幹苦力通常都是對人體力的考驗,熬活的人,自然就需要忍耐這種體力透支和消耗。單一、重複、繁重、笨拙、低效等等,都是熬活的寫照之一。所以要感謝科技,讓這種需要熬的活計逐步都在為機器取代。

早些年因“世界工廠”而風光一時的我國,如今早已拋棄這一廉價工廠的帽子,轉型“智造”,在科技領域不遺餘力。這些無一不在昭示:單位時間效率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與否的關鍵。以前一百個人幹一天,現在只需要一臺機器幹一分鐘。這就是單位時間效率。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那麼問題來了,“熬活”的人們怎麼辦?當然是同樣要提高單位效率,工廠招工,你一分鐘能做十個手機殼,肯定要比一分鐘只能做倆的有市場,更吃香。

同理,你半天就能完成一天的工作,剩餘的時間你就得以自由發揮,可以繼續學習新技能、新知識,繼而實現更高效率,比如兩個小時就能完成一天的工作……如此往復循環,你的單位時間效率不斷在提高,你在一定程度上就脫穎而出,甚至成為真正“一萬小時定律”預測的專家,隨之而來的就是你不斷上漲的身價,和不斷擢升的路途。

07

向陽而生

《創造101》之後,有句話叫逆勢翻盤,向陽而生,C位出道。

這句話用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夫子身上,也恰如其分。在那個年代,孔子雖然沒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其一生努力的心血並沒有付諸東流,要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孔子靠的是大智慧,而且被後世反覆驗證過的大智慧,歷久彌新。

我們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可能拼盡全力後仍然泯然眾人,但擱置“成功”,努力前行,向陽而生,一定是先決條件。雖然前述斗膽羅列了所謂的經驗,但沒有什麼經驗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高效率的努力並不能保證你“成功”或者C位出道,但一定會在過程中讓你變的更強大。

因此,向陽而生的底蘊就是: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一萬小時貧窮定律: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一無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