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公開信指向人才評價的重大問題,大學搶「帽子」該消停了

針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有的單位、部門和地方被異化為“頭銜”和“榮譽”並與各種待遇直接掛鉤,干擾了人才的培養和成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近日做出鄭重聲明,明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才項目資助項目負責人開展基礎研究工作,要在一定期限內完成相應的科研任務,不是榮譽稱號。有關部門和依託單位應當設置科學的評價標準,在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中堅持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堅持憑能力、實績、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資歷、看帽子等傾向。

這封公開信指向人才評價的重大問題,大學搶“帽子”該消停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聲明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將本來資助科研人員的科研項目、人才計劃異化為研究人員的榮譽、頭銜,已經成為我國學術管理、評價的嚴重問題。近年來的兩會上,一直有代表、委員提案,要求清理各種人才計劃,糾正學術頭銜、帽子滿天飛的風氣。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聲明,是治理學術管理、評價“頭銜化”的第一步。期待更多學術機構、組織直面學術評價“頭銜化”問題,採取實際行動,讓學術管理、評價迴歸學術。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聲明中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才項目定位於支持基礎研究優秀人才快速成長,是對項目負責人的一種階段性認可和支持,希望他們在項目資助下更上一個臺階,不是為其貼上“永久”的標籤。科技界應當更加關注項目負責人獲資助後是否在科學研究中取得進步。這其實是一個學術常識性問題:設立科研項目的目的,是為了開展相關學術研究,取得科研成果,如果獲得科研項目,就“功成名就”,那所有科研人員,就會把精力用於申請科研項目,獲得科研項目後,並不認真開展研究,而只是包裝成果,即便如此,這些已經擁有頭銜的研究人員,會以科研項目獲得者、某某人才計劃學者的身份,在進一步申請科研項目中,享有優勢。這會引導科研人員追名逐利,而忽視真正的學術研究。

這封公開信指向人才評價的重大問題,大學搶“帽子”該消停了


出現這種情況,首先與我國高校、科研機構的評價指標有關。有的高校、科研機構就把教師、科研人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作為評職稱的前提條件,很顯然,這就把獲得基金項目,作為教師、科研人員的成就。而與之對應,科研項目獲得者就成為一種學術身份,人才計劃也是如此,只要入選人才計劃,還沒開展研究,就已經成為某某學者,享有一定的學術特權。在人才計劃資助結束後,還繼續享有這一學術頭銜,這就給學者貼上永久的身份標籤。

這和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評價有關。高校和科研機構把本機構有多少人獲得多少課題、經費作為重要的政績,因此,就把這作為考核教師、科研人員的指標。這屬於行政性指標,而非學術指標,學術指標應該關注學者利用科研經費做出的研究。

一些科研項目的設立方,在對申請者進行評價時,往往也以其已經獲得的課題、入選的計劃作為評價標準之一,這也導致學術評價“頭銜化”。由於課題、項目評審、立項,在乎申請者的頭銜,於是,有頭銜的學者就變為了一種重要的資源,被高校和科研機構“爭奪”,這就令頭銜更吃香,與其說高校、科研機構重視人才,還不如說重視“頭銜”、“帽子”。其實,評價一名申請者,不能看其身份,而應該看其能力,誰有能力做出研究就給誰。在英美髮達國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申請課題經費,也無高人一等的特權,而是與其他研究者平等競爭。在學術評價頭銜化的學術環境中,青年學者充滿焦慮,因為一步踏空就可能步步踏空,因沒有頭銜而被拉開差距,使學術研究出現嚴重的“馬太效應”,使部分青年學者失去學術理想。

這封公開信指向人才評價的重大問題,大學搶“帽子”該消停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注意到人才“頭銜化”問題,做出聲明,這具有示範效應,其他科研項目、人才計劃的設立方,也應該有所作為。而在聲明之外,還需要改革評價體系、評審方式,切實扭轉重視頭銜的功利學術傾向。一方面,對於高校、科研機構的考核,要實行專業評價和社會評價,不能再把獲得多少課題經費、有多少人才入選某一計劃,作為考核指標,要重視機構的實際教育與學術貢獻。另一方面,在對教師、研究人員進行評價時,要引入同行評價機制,不能論資排輩,而應該不拘一格降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