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分數、看學歷、看論文、看帽子,我國人才評價亟須走出單一模式

長江學者、千人計劃、青年長江、傑青、優青、青年千人……雖然沒有一頂“帽子”,微軟研究院理論組主管研究員陸品燕依然當上了上海財經大學的教授。兩年時間,這所學校賦予他極大的自主權,他牽頭的上財理論計算機科學中心也不負眾望,成為全球知名計算機排行榜“Computer Science Ranking(計算機科學排名)”中2008-2018年亞洲第一、世界第十五的研究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學院院長李國傑用“奇蹟”二字來形容上財的這支團隊,他說道,“上財堅持十幾年人才引進同行評價,不注重國內的各種‘帽子’,形成了人才引人才的接力效應。”(中國青年報8月22日)

我國國內高校近年來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工作,但與其說高校重視人才,不如說重視“帽子”、“頭銜”,是以“帽子”、“頭銜”論人才。這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在人才隊伍建設時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高校的學術管理與評價,由行政主導,行政主導的評價,喜歡“數量指標”,這看上去十分清晰容易操作,但是卻是十分落後的簡單評價方式,而真正能評價一名人才真實能力的評價,應該是專業同行評價,專業同行評價的複雜性遠高於行政評價,這好比考試題中的主觀題與客觀題,主觀題評價要考驗閱卷者的能力,客觀題評價只需對標準答案就可以,甚至可直接用機器評閱。

看分數、看學歷、看論文、看帽子,我國人才評價亟須走出單一模式


對於上海財大采用專業評同行評價方式引進人才的優點,筆者不再贅述,筆者更想談的是,我國針對所有人才的評價,都必須擺脫簡單易於操作這種“訴求”,而應該建立更為複雜、綜合、科學的評價體系。毋庸質疑,簡單易於操作的評價體系,評價效率更高,公平也直接可見,但是,簡單化、數量化的評價指標,並不適合對複雜的人才的評價。如果一直推進簡單化、數量化的評價體系,那麼,我國的人才評價,就會是一個人一路走來的單一分數評價、學歷高低評價、論文數量評價、“帽子”多少評價,即唯分數論、唯學歷論、唯論文論、唯“帽子”“頭銜”論。與之對應的就是為獲得高分、高學歷,發表論文、爭奪“帽子”“頭銜”的急功近利。

用分數、學歷、論文、“帽子”評價一個人,根本不需要評價者有多高的專業能力,只需懂小學數學運算即可,諸如700分高於699分,而且,這種無需專業評價的評價,也令公眾一眼就看得懂。但是,這說到底是十分粗放的評價,比如,在分數之外,沒有關注人才的個性、特長、其他綜合素質;在學歷之外,沒有評價一個人的真實能力,簡單地把學歷與能力劃等號;在論文評價時,只看論文發表的數量與期刊,沒有分析論文本身的創新價值,且在論文之外,沒有關注一名學者一直在默默無聞進行的研究,以及研究取得的進展。

看分數、看學歷、看論文、看帽子,我國人才評價亟須走出單一模式


我國社會對簡單化、數量化的評價體系的認可度實際上是更高的。這一點也不奇怪,但人才評價不能迎合社會觀念,而需要以積極的改革,通過建立有公信力的複雜評價體系,引導社會轉變觀念。比如,高考時的分數單一評價,得到的社會認可度很高,社會公眾認為這可以保障基本的公平,而對於建立多元評價體系,社會公眾就擔心由於給了學校自主權且很多指標的評價帶有主觀性,會影響評價的公平公正。以“帽子”論人也是如此,一個人才有什麼頭銜,只要一提,大家都“認可”,在沒有頭銜時,就會反覆解釋,而對於解釋,有人一句話就可反駁“為什麼這麼厲害卻沒有什麼頭銜呢”,這就是單一評價體系之下社會形成的單一思維,什麼都會朝單一評價體系上靠。

建立複雜、綜合的評價體系,讓評價能得到社會認可,必須進行專業同行評價,即由同行專家對人才的能力、素質進行全方位評價。樹立專業評價的公信力,關鍵在於專業評價必須保持專業與獨立,評價不受行政與利益等因素干擾與影響。拿我國大學自主招生來說,自主招生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很顯然,就必須實行專業同行評價,但我國試點自主招生的高校,在自主招生評價時,引入專業同行評價還很不夠,對於學生提交的論文,只看是否發表,而不評價論文的原創價值,沒有通過論文分析學生的學術潛能,由此導致一些學生和家長功利對待論文,催生論文造假亂象。

看分數、看學歷、看論文、看帽子,我國人才評價亟須走出單一模式

回到上海財經大學的人才引進,因為該校明確引進人才是通過專家同行評價進行,因此同行專家不會看“帽子”和“頭銜”論人,很多所謂的“帽子”和“頭銜”,不過是這一人才曾經獲得一個項目資助(人才計劃都是人才資助計劃),把獲得資助變為了“學術身份”,而學術評價看的是人才獲得資助後取得的成果,那些沒有獲得資助卻取得同等研究成果,甚至更好成果的人才無疑比獲得資助者更優秀。如果只看“帽子”(曾經入選什麼人才計劃),就會引導大家爭奪資源,而不認真進行學術研究。概而言之,對於人才的評價,必須推進由專業同行評價主導的專業評價,這才能給人才成長創造更大的空間,讓教育與學術走出單一評價模式,促進教育與學術研究質量進一步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