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讀學校拒絕網癮學生,是歧視還是對學生負責?

據媒體報道,武漢一所復讀學校出臺《針對遊戲成癮學生從嚴招錄的通知》,通知稱,該校2018年高復招生將對遊戲沉迷學生不錄和從嚴招錄;在校期間禁用手機,對於在校學生沉迷王者榮耀、吃雞等成癮性、暴力性網絡遊戲,一經發現砸機並做勸退處理。

對於這所復讀學校發做法,大多數人叫好,包括很多家長,也有人反對。叫好者認為,復讀學校從嚴招錄遊戲成癮學生“沒毛病”,都復讀了,還沉迷遊戲,復讀幹什麼?而反對者認為,這是對有網癮學生的歧視,剝奪了遊戲成癮學生的復讀權利。其實,作為一所復讀學校,是有權設定自己的招生標準的,但招生標準不能有對健康、性別、民族、出身等的歧視,因此,現在的問題是,遊戲成癮是不是一個人的健康問題,如果是,那屬於對有病的學生的歧視,而如果不是,是把這作為學生素質的一部分加以評價,包括在求學期間使用手機、玩遊戲被視為違反校規,則屬於學校的自主管理範疇。我國教育部門、學校要對學生遊戲成癮,進行明確的定性,是屬於學生健康問題,還是屬於行為習慣偏差,如果是健康問題,需要進行醫療、救助,如果屬於行為偏差,則需要矯正。

復讀學校拒絕網癮學生,是歧視還是對學生負責?


有意思的是,這所復讀學校在通知中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已於近日正式將‘遊戲障礙’列入最新版‘精神疾病’範圍”,建議家長對出現遊戲障礙的學生及時陪護到正規醫療機構物質依賴科進行科學診治。這恰恰給了質疑者“口實”,既然是遊戲障礙屬於精神疾病,那麼,學生遊戲成癮,就屬於健康問題,學校將這作為一條招生標準,無疑就涉嫌對有精神疾病者的歧視,事實上,雖然世衛組織已經把遊戲障礙作為精神疾病的一種,但是,對遊戲成癮問題的認識,我國社會是有很大分歧的。

近年來,我國不少中學,對有嚴重網癮的學生,都有不成文的管理辦法,就是讓家長把有網癮的學生帶回,或者要求其退學、轉學,學校的理由是其行為違反學校管理規範,而且對其他學生也有不良影響,而學校的這種管理辦法,得到家長普遍支持。但這讓有網癮的學生和學生家庭陷掉入無助的深淵,一些非法的戒網癮機構應運而生,採取粗暴的管教方式“矯正”學生的不良習慣。

無論從精神疾病角度,還是從行為規範角度看,我國學校都不能拋棄有網癮的學生。假如我們接受世衛組織的認定,那麼,應該對有遊戲成癮症學生,有系統的醫療、救助措施,明確所有學校不得對其進行歧視性對待,不能將他們推給家長和社會。

復讀學校拒絕網癮學生,是歧視還是對學生負責?


回到這起復讀生從嚴錄取有網癮學生事件上,學校的做法,是涉嫌歧視有網癮學生的。然而,他們這樣做,反而可以起到更好的招生“宣傳效果”,向更多家長表明學校一心抓學習,拒絕任何對復讀的干擾因素。輿論可以質疑這太功利,但復讀學校追求的就是功利的復讀結果。不要說復讀學校,就是其他公辦中學,近年來也為了提高升學率,推出明顯侵犯學生權利的“變態校規”,可以說為升學目標不擇手段。

這正是我國有比例不低的學生有網癮問題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追求功利的結果,忽視對學生十分重要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這不利於學生人格、身心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充滿競技色彩的教育,把學生分為“優生”、“差生”,“成功者”、“失敗者”,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就被邊緣、漠視。不少學生在現實中,很少與老師、家長交流,於是就在網絡、遊戲中打發時間,找到自己存在價值。

復讀學校拒絕網癮學生,是歧視還是對學生負責?


我國社會已經消除對復讀生的歧視,但這不表明我國社會已經接受多元成才選擇。復讀是當前高考制度的特殊產物,希望來年考出更高的分數進入更好的大學,對於選擇復讀的學生來說,目標就一個:必須取得更好的成績。而為了考出好發高考分數,復讀學生、家長都接受學校採取的高強度應試管理方式,包括軍事化管理。復讀學校拒絕網癮學生,是功利教育的必然。雖然對於復讀學生來說,怎麼復讀是自己的選擇,復讀學校也可以自學復讀,復讀學校不招,並沒有剝奪復讀的權利,但是,學校和教育培訓機構(教育培訓機構其實也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對待“有問題”學生的態度,將對學生個體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因此,在呼籲學校要平等對待有網癮學生、積極幫助有網癮學生擺脫網癮的同時,更需要反思我國對教育評價體系,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而非製造失敗者與邊緣人。學校辦學的根本價值不是讓學生考出高分,而是培養合格的社會勞動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