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文化有淵源?《知日》主編蘇靜《今日影評》評《鎌倉物語》

與中國文化有淵源?《知日》主編蘇靜《今日影評》評《鎌倉物語》

將於近期上映的《鎌倉物語》,是一部以妖怪為題材的日本奇幻電影,這部電影在日本公映後,第一個週末觀影人次達23萬人,票房收入2.9億日元(合1.8千萬人民幣)。自宣佈9月14日國內上映後,《鎌倉物語》被眾多網友列入“9月必看”片單。《鎌倉物語》到底有何驚奇之處,又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淵源呢?9月11日,《今日影評》特邀日本文化專家、《知日》主編蘇靜為我們獨家解析這部奇異的妖怪畫卷。

《鎌倉物語》源自《山海經》 取景張家界

在《今日影評》中,蘇靜介紹了《鎌倉物語》電影名背後的故事。“物語”是一種文學體裁,類似於中國的演義、傳說,而“鎌倉”是指故事所發生的城市,鎌倉是日本的第三大古都,十四世紀時隨著鎌倉幕府的衰敗而被燒燬,這導致了當地民俗傳說的發展,也使這座城市沾染了奇異的光環。

與中國文化有淵源?《知日》主編蘇靜《今日影評》評《鎌倉物語》

蘇靜在《今日影評》中指出,《鎌倉物語》在很多方面與中國文化師出同源。從取景來說,《鎌倉物語》中的“黃泉國”以中國的張家界和鳳凰古城為原型。因為鎌倉這座城市地貌以丘陵為主,而“黃泉國”則需要營造出另外一個世界的感覺,張家界石柱山奇崛夢幻的地貌恰巧符合其需要的東方奇幻特徵。另外,“黃泉國”的設定是“每個人眼裡看到的黃泉國樣子都不一樣”,“黃泉國”會將人心中的模樣映照出來,蘇靜認為,導演希望通過張家界的俊美和鳳凰古城的古樸,外化出男主人公正義、傳統的價值觀念與不允許他人剝奪摯愛的心理形象。

與中國文化有淵源?《知日》主編蘇靜《今日影評》評《鎌倉物語》

蘇靜進一步指出,《鎌倉物語》中出現的妖怪大多來自於《山海經》。例如,河童在《山海經》中的原型是河伯,中國傳統文化中河伯形象較為可怕,但日本將其重塑為河童後,經過動漫二次元文化渲染,使其形象設定變得可愛親民。河童的特點在於頭頂有一池清水,蓄滿水時力大無窮,乾枯時則會變得虛弱。而九尾狐元素則在整個亞洲文化圈中都非常流行,日韓均有以九尾狐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說明九尾狐文化在從中國向周邊地區擴散的過程中保存得非常完整。

與中國文化有淵源?《知日》主編蘇靜《今日影評》評《鎌倉物語》

蘇靜在《今日影評》中表示,當下亞洲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妖怪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妖怪有許多重疊之處,這一點可從《山海經》中得到印證。其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國是東亞文化圈的主要文化輸出國。《鎌倉物語》中的妖怪原型,多取自於日本早期浮世繪畫家鳥山石燕在江戶時代完成的《畫圖百鬼夜行》三部曲,三部曲中的絕大部分妖怪都與中國妖怪完全一致,但這些妖怪在《鎌倉物語》中經過了日本現代藝術家的再創作,擁有了全新的氣息。

國產奇幻片若想打造“中國物語” 先要紮根傳統文化

近年來,我國也陸續推出了一些妖怪題材電影,其中《捉妖記》是較為成功的範例,但也存在《封神傳奇》《降魔傳》等高投資低口碑的作品。針對這個問題,蘇靜在《今日影評》中認為,此類影片越尊重傳統越有可能獲得成功。如《捉妖記》中的胡巴來自於《山海經》中的神鳥帝江,它基本保留了原型特徵,但沒有完全復刻傳說中的原始形象,而是將其現代化後用觀眾喜聞樂見的可愛形象呈現出來。其他同類影片失敗的最大問題,在於片中形象無法讓觀眾在自身文化傳統中找到對應原型,從而使觀眾很難代入到影片創造的情景中。

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成為影視創作的基本導向與追求。過去一段時期,中國電影模仿學習其他國家的影視創作模式,卻在學習過程中遺失了本土元素,或者羞於表達本土文化。但日本電影一直揹負著傳統文化前行,並使其成為影像表達中的寶貴資源。

與中國文化有淵源?《知日》主編蘇靜《今日影評》評《鎌倉物語》

蘇靜在《今日影評》中坦言,在影視創作中,必須善於挖掘已經根植於本民族文化血脈中的文化形象,因為這種文化形象已經存在於一個民族的集體潛意識中,擁有最感染人心的力量。中華悠悠五千年曆史,承載了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要做的不應該是始於概念,忠於特效,限於形式,而是要深耕於千年文化之中,萃取精華,體現內涵,方能彰顯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據悉,電影文化評論類日播欄目《今日影評》每週一至週五晚22:00檔於CCTV6電影頻道播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