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電影人共議電影「花錢」問題

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電影人共議電影“花錢”問題

9月6日,第十四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重要單元“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致敬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主題論壇”正式啟帷。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長春電影廠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兩個對於此時時刻的中國都非常重要的時間與座標在本屆長春電影節疊合成了最好的光影時刻。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弘揚中國電影價值觀,本屆長春電影節與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再續經典,延續2016年開創的《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長春電影節”特別節目的策劃,讓電影的力量成為本屆電影節的主角。

此次,電影頻道《今日影評》特別策劃將以長春電影節的深厚底蘊為核心力量,集結近40位電影創作者、電影評論人,在4場論壇上以頭腦風暴和快刀利嘴中面對面交流,談電影創作,評影壇風雲,聊電影發展,用最具洞見的思想性和最有權威的專業度為長春電影節注入全新活力。

9月6日,前兩場論壇順利舉辦,導演、製片人、影評人共議‘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就‘接地氣’嗎?”和“電影‘花錢多少’和‘質量高低’有關係嗎?”

論壇一:“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就“接地氣”嗎?

好作品“接地氣”紮根生活 但不可忘藝術追求

改革開放40年來,電影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接地氣”的特性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近年來,現實主義創作不斷湧現,備受推崇。當下,包括《我不是藥神》等在內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影片“接地氣”“真實”,備受好評。而同時也有些電影雖然貼著“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標籤,但內核卻是空洞的。那麼,究竟如何看待“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與“接地氣”之間的關係呢?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是市場選擇。

一個片子是否“接地氣”與它是否優秀兩碼事。如果從市場的角度來講,優先選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題材是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有可能在某一段時間內,觀眾對社會某一個熱點的話題會有更多的關注。但是回到創作的本身,無所謂哪個題材應該優先,所有的題材應該平等。但對於創作者而言,首先要拍出最熟悉的、刻骨銘心的東西,這樣才可能最打動人心,也才也可能最“接地氣”。而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需要跳到現實之外,才能認清眼前的現實。

清華大學副教授梁君健:

合適的題材優於“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對於創作者而言,選一個合適的創作題材比這個題材是否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更為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做紀錄片之前有很多調研的原因。我覺得所謂“接地氣”指的是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心懷對觀眾與生活的尊重。這就要求我們即使是在面對“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題材時,也應當特別地注意藝術的表達。

《北京青年報》新聞研究室研究員胡雅傑:

若想“接地氣”,先要合邏輯。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不等於“接地氣”。即使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也必須要捕捉人情和人性,捕捉社會邏輯、藝術邏輯。換言之,如果一部電影未經藝術加工,不符合藝術邏輯、社會邏輯,即使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也不一定“接地氣”。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

別把“地皮”當“地氣”。

對於很多“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片子,還是要把“接地氣”作為一個正面的積極的概念。而實際上,當下很多電影接的不是“地氣”,接的是“地皮”。“地皮”是物質概念,“地氣”是精神的東西。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劉碩:

絕非“真實事件”就一定適合改編。

所謂“接地氣”,就是貼近於生活的創作態度。有了人的心氣和生活的煙火氣,我們的電影才真的會有人氣和力量,創作應基於對生活的瞭解和觀察,但絕非“真實事件”就一定適合改編和值得改編。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陸嘉寧:

“接地氣”促成觀眾對現實的聯想。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作為一種創作理念在當下是值得提倡的,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接地氣”其實是促成了觀眾對現實的一種聯想,讓觀眾對於一些事件有更多的思考。“真實事件”為我們這個時代作真實畫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也有“接地氣”的基礎。

影評人賽人:

“真實事件”是“真實”的土壤。

對於所謂“接地氣”,一個是接觸,一個是接受。“真實”是不是固態的東西,不是你想真實就真實,它一定是有基礎的,而這個基礎就是事件,沒有事件,“真實”從何而來?

影評人圖賓根木匠: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不等於“真實事件”

一方面,我非常期待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另一方面,我也並不希望社會大眾把這些電影等同於真實事件去看待。

影評人“電子騎士”嚴蓬: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也可以超越生活。

“接地氣”其實講的是一種創作的方法和心態,其實很多不以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也有真實感,有現實意義。有很多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反倒不是“接地氣”的,它可以是帶有幻想性的,甚至是超越個人和一般大眾的生活的電影。

總的來說,“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是創作者紮根生活,追求現實主義創作的一種途徑,但也因人而異,不能盲從盲信。毋庸置疑的是,但凡好的“接地氣”的電影都來源於生活的“真實”,又不拘泥於生活,依然追求電影藝術的藝術智慧與獨特創造力。

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電影人共議電影“花錢”問題

論壇二:電影“花錢多少”和“質量高低”有關係嗎?

物質是基礎 思想意識是核心關鍵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電影的投資也從一部四、五十萬元的投入,到了現如今動輒上億元的體量。那麼,電影投資上來了,電影的質量是否也上來了呢?就好比說,如果我們把“任務落實不馬虎,陣地管理不懈怠,責任追究不含糊”用在電影投資上面,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呢?電影“花錢多少”和“質量高低”有關係嗎?

導演張嘉佳:

面對金錢,一冷靜,二專業,三控制。

我經歷過的電影只有三部,基本上每一部都沒有跟資金產生關係,當時的製片人非常厲害,他給予的答覆就是你需要什麼我就直接給你。但是你心裡面要有一個譜,因為你畢竟是拿著別人的錢,你心裡必然要有一個不能賠本的線,至於你想要實現你心中的想法,那麼肯定需要資金充足一些。不過,錢花對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是在正確的方向花錢,在對的地方花錢,那麼肯定是花得越多越好。面對金錢,我們首先要冷靜,第二要專業,第三對整個事情的把控力要強,這樣整個行業也會越來越好。

導演李睿珺:

投資多寡取決於題材。

投資對於影片質量的影響是根據題材來決定的。有的題材幾十萬,幾百萬就可以了,你沒必要去花幾千萬去做它。而有的東西就需要很多錢,少了可能就沒辦法做,不是那個味道了。作為青年導演,可能在第一部和第二部很難獲得理想的投資,但是不能因為沒有獲得理想的投資,你就不去做了。有了錢你可能會變懶;沒有錢則會求變,有時反而會創造出更多的驚喜。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梁明:

有人把電影當金融產品,那就錯了。

“花錢多少”與“質量高低”之間的關係不是絕對的,就是看我們的錢怎麼花。然而很多的投資人不是把電影當做電影來做,而是把電影當做金融產品來做,這樣的話,方向就錯了。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

我們應該強調專業化、多樣化。

當下,電影更需要集體參與合作的東西,並不意味著花更多的錢就可以拍出更好的作品。其實,有很多電影恰恰是投資過大,才會招致資本的綁架,最後變成了笑話。而從藝術的角度來講,很多電影的投資並不高,但依舊成為電影史的經典。對於當下中國電影的現狀來講,我們已經形成了產業規模,我們應該強調的是專業化。我現在更傾向於看到,無論在是技術的追逐還是商業的追捕中,中國電影的疆域都能得以拓寬。我們不追求豪華的大製作,也不追求明星的大場面,而是倡導多樣化的嘗試。

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陳剛:

中國電影職業水平亟待提高

工業化指的不是設備、資金。我們目前所有的設備都跟好萊塢一樣,但是卻依然尚未拍出好萊塢級別的大片,這是因為有兩個問題沒有解決好:錢花到哪兒?錢給誰花?我們整個工業的標準和我們整個工業體系下的職業化程度還無法匹配,也就是說我們這些整個工業標準裡面的團隊還無法匹配他們所拿到的薪酬,我們更多的注意力應該放在電影職業水平的提高上。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劉碩:

不追求“少花錢多辦事”,但追求“物有所值”。

做“貴族”,而不做“土豪”。投資和電影的質量不是決然正比的關係,投資的高低應該依據作品的題材、類型等具體因素而決定。“花錢多少”可能是一道精細的數學題,但是“質量高低”是精彩的語文課,這兩個都特別重要。我們也不是追求“少花錢多辦事”,而是追求花出的錢一定要物有所值。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左衡:

今天的中國電影最應該花錢的地方在智慧上。

從電影整體的角度來看,花錢的多少肯定決定了電影的存活,也決定了電影質量的高低。如果投資不夠大的話,電影沒辦法存在。另外,如果我很有錢,我當然會決定:我是要多花?還是少花?還是不花?反過來說,如果沒錢的時候,我能決定多花嗎?如果你有錢,就可以有更多的選項。當然,今天的中國電影最應該花錢的地方是在智慧、知識方面。

八一電影製片廠製片人李婭涓:

觀眾不再滿足視覺震撼,更需要身心共鳴。

高成本和高質量是不成正比的。數年來,很多的電影都以小博大,取得成功。今年所我們看到的《我不是藥神》,不到一個億的投資便得到了三十多億元的票房和無數的好評。我們要做更精緻的電影,而不是以高投入來取勝。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電影已經從小作坊、小工業化過渡。現在的觀眾越來越理性,他們不再滿足於視覺感官的震撼,他們更需要促進靈魂的東西,更需要能夠跟他們身心共鳴的東西。

影評人李星文:

貧窮限制了你們的想象力。

首先,電影具有工業屬性,而且是重工業,電影中的特效都要花許多的錢呈現預期的效果;其次,電影也是技術,是高、精、尖的技術,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撐。不能讓貧窮限制了你們的想象力。

對於電影產業來說,物質基礎至關重要,但它不能成為掣肘電影藝術創作探索與前進的枷鎖。冷靜的態度,專業的精神,不忘初心的追求,唯有制度的保障和人的堅持,才能將“金錢”與“藝術”之間的矛盾化為發展的原動力。

據悉,電影文化評論類日播欄目《今日影評》於CCTV6電影頻道每週一至週五晚十點檔播出,“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致敬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主題論壇”也將以特別策劃節目形式播出,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