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人需谨慎,要不对骂群咋凉凉了呢?

最近微信中盛行的互夸、互怼风着实又火一把。

怼人需谨慎,要不对骂群咋凉凉了呢?

最先在微信中出现的是互骂群,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申请加群加入骂战,对骂的内容五花八门、囊尽所有此前一直存在对立、争议的话题和对象:肯德基麦当劳对骂、男生女生对骂、十二星座对骂等等。

关于对骂群中的画风简直清奇,群内日常活动便是持相反观点的群友互喷对骂过嘴瘾,没有特定游戏规则,骂得越狠越好。

怼人需谨慎,要不对骂群咋凉凉了呢?

据说对骂群源自NBA球迷们在网络上展开的骂战,勇士骑士两家球迷逐渐不满于在论坛、微博上掐架,干脆专门建了个群来正面交锋,以免殃及无辜。

可能是受到该群的启发,随后以爱好、地域等内容为主题的互怼群便纷纷出现。随着参战的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这些群继红包群之后,可能成为微信历史上的里程碑式超火大群。

怼人需谨慎,要不对骂群咋凉凉了呢?

对骂群火了一时便随着腾讯放的大招开始凉了。由于对骂群飙脏话、随意互喷、互黑的气质,微信官方表示将对存在违规的个人账号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封停功能、限制登录处理,对群聊明显存在整体恶意的,将封群处理,力倡文明对话。

随着对骂群的阵亡,互夸群又迅速登上历史舞台。与对骂群的操作相似,只不过群友们的交流内容由互骂变成了互夸,什么都可以夸、夸什么都可以。

怼人需谨慎,要不对骂群咋凉凉了呢?

不那么重口味的网友纷纷表示互夸群好啊。

但将互夸、互骂群两相对比,很明显能感受到互骂群的人气更高,更受网友欢迎。那么这些彼此之间毫无联系、毫无瓜葛的人怎么能做到不分青红皂白就骂得这么嗨呢?

怼人需谨慎,要不对骂群咋凉凉了呢?

澳大利亚作家路丝·韦津利在《脏话文化史》一书中的观点对解释此种行为可能有一些启发。

怼人需谨慎,要不对骂群咋凉凉了呢?

路丝·韦津利在书中提出:骂人是一种社交互动行为,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是与自己互动,骂人并没有特定的对象,而主要是宣泄自己的情绪;

第二是有目的性地骂,旨在报复或者达到伤害别人的目的;

第三,骂失去了攻击或者宣泄的作用,而更多的是为了加强语气,以达到增进感情等目的。

他还指出,有目的的骂,通常只发生在自己认识或有过节的人之间,而见人就骂,属于无目的型,主要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与自己互动。

怼人需谨慎,要不对骂群咋凉凉了呢?

各种对喷群,就属于路丝·韦津利所说的第一层次。

首先,在微信群这个网络虚拟空间中,参与到骂战中的网友们之间临时组队、互不认识,而且使用匿名性的微信账号发变言论,使得这些人在弱关系社交中肆意宣泄、吐槽、骂人。

怼人需谨慎,要不对骂群咋凉凉了呢?

一来是因为不用在陌生人前对自己的形象进行刻意制造和管理,二来可以借此机会发泄自己的情绪和负面能量。因为将自己平时不敢示众、隐藏起来的恶的一面在安全的台前展示出来,所有会有一种过瘾和快感的体验,因此该类型的群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可以说,这种心态就是一群丢开面子的乌合之众在虚拟空间中的匿名性狂欢。

其次,对骂群的参与门槛很低、一般只要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加入,且在群中发言无约束规则,因此很大一部分群体是因为好奇心而潜水到群中观战。

更重要的一点是骂人无特定对象,群中的每个人都会遭到别人“攻击”也会主动出击骂别人,将公序良俗关在门外的对骂群成员彼此间不会用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评判这种行为,在脱离这种道德束缚状态下的个人不免会彻底暴露本我、放飞自我了。

怼人需谨慎,要不对骂群咋凉凉了呢?

不过这种无规则、道德观念束缚的群中,必然会出现一些越界的言论和行为。一部分人不仅用语恶毒,而且还发一些有色情意味的表情包,这就不只是素养的问题,已经涉嫌违法,所以遭到腾讯封杀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时候不少人便呼吁组队互夸群了,没事互相夸赞一波,和和美美、心情又好,还不用因为挨骂生气,也挺不错的呢。毕竟,咱的愿望可是希望世界和平呐。

怼人需谨慎,要不对骂群咋凉凉了呢?

听过最近很多小朋友都有加群体验,那么来分享一下哪种类型的群体验效果更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