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業委會,關係下一代!媽媽參與小區事務對孩子是一種言傳身教

本文章由業委會參與者交流平臺-眾蟻社區提供!作者Joyce

(本文作者為上海浦東某小區業委會志願者,兩個孩子的媽媽,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2016年的暑假,我帶著孩子在距離上海1800公里的老家避暑,卻通過微信群感受到三位的女性業主志願者在小區裡掀起的一波熱浪——故障頻出的電梯、臨時垃圾房變成廢品回收點而垃圾露天堆放、已顯破敗的小區環境,終於讓一部分業主忍無可忍,踏上了漫長的改變小區的征程。

這三位女性志願者無一例外都是“媽媽”,而我們的業委會團隊和志願者團隊中也有很多人是帶著孩子參加會議,帶著孩子上門送票。姑且不論兩年志願者工作中自己的得與失,就孩子而言,媽媽的言傳身教對他們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次掃樓,考慮到大晚上敲門可能會引起鄰居的戒心,我邀請倆娃一起參加,女兒和兒子興沖沖的陪著我花了兩個半小時跑完24層樓,回來後累的癱在沙發上一邊嚷嚷著敲門敲得手疼,一邊和我討論為什麼有人很熱情、有人很冷漠、有人假裝不在家。也許是有了這次經歷,兩個孩子對我參與業委會的工作特別熱心。平時我叨叨點物管方面的事情,倆娃都記在心上,於是日常生活中除了學校的各類八卦,還有以下小區物管畫風的對話:

“媽媽,昨天我在滑梯上玩的時候,發現有木板鬆動了,你應該讓物業來修一下。”

“媽媽,今天我和其他小朋友跑到頂樓去了,發現樓門沒鎖,我們在頂層平臺上玩了一會。你原來不是說過頂層應該鎖上的嗎,為什麼物業沒鎖?”

“我出門的時候保安為啥老問我去哪裡?爸爸媽媽在哪裡?他們侵犯我的隱私了吧!”

“今天地上有很多落葉,還有掉下來的果子,髒兮兮的,為啥沒人掃?”

“媽媽,你說那裡不能停車的,今天有人停了為啥保安沒管?”

“我看到有人遛狗不撿狗屎,裝個狗狗拾便器會不會有用啊?”

他們覺得媽媽參與了業委會的工作,他們也有義務幫助媽媽發現問題。於是瞪大了眼睛,充滿熱心的關注這小區的各類變化,而我也趁這個機會去引導他們思考大局與個人利益的關係,美好願望和客觀現實的對立、甚至民主與集權的平衡,我發現利用小區裡發生在身邊的這些事情,很容易讓孩子理解並接受。

小區剛開始實行快遞外賣助動車禁止入內的管理方案時,大門口每天都會有紛爭,有罵保安拿著雞毛當令箭、有罵志願者多管閒事、有威脅再也不給送快遞、有要求誰定的規矩誰來幫忙送快遞…… 女兒耳聽目睹了幾回,和我討論起是否有必要實行這個方案。

我從行車安全、綠化保護、環境整潔幾個方面給她分析了這個方案實施的必要性,拿天安花園的實際案例來證明這個方案的可行性。再從物業準備小推車、改造橡膠輪、增加防雨布、安裝快遞櫃等措施說明如何使快遞員更容易接受這個方案;當然也告訴她由於前期宣傳不到位造成業主誤解是最大的失誤。

參與業委會,關係下一代!媽媽參與小區事務對孩子是一種言傳身教

一個月後的某一天,女兒欣喜的告訴我,她在路上聽到有人說現在小區裡沒有穿行不息的電動車,樓門口也沒亂停亂放的助動車,看起來很舒服。感受著她有榮與焉的興奮,我突然覺得這是另外一種收穫。

換物業的階段,孩子問過我,為什麼你和那些阿姨努力工作,但小區裡到處都是反對你們的橫幅?業主大會開票被阻撓,孩子問過我為啥警察不把“壞人”抓起來?擺放在樓廳玄關桌上的小擺件丟了,孩子問過我為什麼會有人偷走擺件,放在這裡把樓廳裝飾的美美的不好嗎?看到路邊從樓上扔下來的許多菸頭,孩子問過我他們家裡買不起菸灰缸嗎? 晚上在小區裡散步,孩子問過我小區的路燈太暗了,不能亮一些嗎? 看到別的小區的櫻花,孩子問過我為什麼不多種點櫻花在小區裡?

在討論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們明白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性不是統一向善,認知不同處理事情的方式也不同,並不是所有好的事情就一定能做成……

2016年的暑假,從老家回來後,我便一頭扎進志願者團隊,轉眼兩個春秋已過,同行的人越來越少,有時候感覺堅持不易,可是看著美麗家園一點點改善,聽著孩子物管畫風的童言稚語,就鼓勵自己要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執著。既然我的點滴努力,能改變家園、能感染孩子,為什麼不做呢?

如果我們以身作則,將熱忱投入到公益之中,也許未來孩子們不會在這個疏離的社會中變得越來越冷漠。真誠的希望有更多的爸爸媽媽參與到業委會和志願者的工作中,帶著你的孩子一起去關注自己身邊事情,一起去推動社會的進步。

參與業委會,關係下一代!媽媽參與小區事務對孩子是一種言傳身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