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富商,爲了解決社會腐敗親自辦學堂改變國民思想培養了胡適

1870年6月,連綿不絕的暴雨讓嘉陵江遭遇了特大洪水,沿線城鎮都被洪水沖毀,百姓死傷慘重,流離失所。上海富商葉澄衷瞭解情況之後立刻捐款萬兩作為救災銀兩。

其他的富商看到葉澄衷這麼樂善好施也都紛紛效仿開始捐錢捐物,朝廷為了表彰葉澄衷的善舉賜予他匾額作為嘉獎,匾額中寫了“樂善好施”“勇於為善”,同時朝廷還封他為二品候補道臺。

他是富商,為了解決社會腐敗親自辦學堂改變國民思想培養了胡適

善良的葉澄衷覺得捐了這麼多錢百姓的日子應該會好過些,再加上朝廷也有自己的救災機制,怎麼說百姓應該可以順利挺過難關。不過,葉澄衷在10月出差經過嘉陵江某個縣的時候,他見到的情況和自己的想想完全不同。

洪水過去了好幾個月了,但是百姓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城內一片狼藉。按理說,自己捐了這麼多錢百姓不至於苦成這樣,他問了當地一個老鄉後才知道,原來自己捐的錢被官府層層剝削真正到底百姓手中少之又少,最後連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沒有辦法保證。

葉澄衷震驚了,他帶著滿腹怨憤回到了上海。看著朝廷賜予的匾額和頂戴,想到自己捐的錢全被貪官汙吏中飽私囊,百姓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不禁流下眼淚:“匾值幾錢?頂戴甚用?世風日下,大清忘矣!”

之後,葉澄衷茶飯不思,日夜難安,一直在想該如何解決捐款落實在百姓手上呢?他想貪汙善款的事情倒是好解決,大不了每次的時候都自己親自去將銀兩發到百姓手上。可是這樣總歸是治標不治本。

他是富商,為了解決社會腐敗親自辦學堂改變國民思想培養了胡適

有一次,他到自己辦的夜校巡視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要想改變社會風氣和人的思想唯有讓他們接受教育。

之後,葉澄衷將自己的慈善的重點放在教育上。

他首先在上海慈善會議上發表自己的見解:“興天下之利,莫大於興學。”之後在自己的老家浙江寧波創辦了“葉氏義塾”為貧窮人家對孩子提供免費上學的機會,之後不斷的創辦了多所私塾。

臨死前,他還囑咐他人要創辦上海第一所民辦新式學堂——澄衷蒙學堂。

葉澄衷去世後他的孩子和夫人為了完成他的遺願,捐了很多錢,後來終於建成了。學校建成後吸引了豐子愷、林語堂、章太炎等多名有名的老師前來任教。

他是富商,為了解決社會腐敗親自辦學堂改變國民思想培養了胡適

也培養出了胡適、竺可楨等很有名氣的學生,而且這所學校出去的學生都有很大的成就,這些學校也為教育做出很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