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抗戰時期

重慶

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軍事中心

30多個國家

紛紛將駐華使館遷到重慶

另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重慶設有外事機構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位於枇杷山正街104號的原蘇聯大使館。歐陽樺鋼筆畫

渝中半島

風景優美

交通方便

成為大使館集中地

在這些使領館中

每天都演繹著抗戰外交的風雲際會

抗戰爆發後,早在國民政府1937年11月20日正式發佈遷都重慶辦公宣言之前,一些國家的駐華大使館就相繼派出參贊、代辦及秘書等赴重慶尋覓館址。1938年1月,蘇聯新任駐華大使奧萊斯基向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呈遞國書,成為抗戰時期第一個抵達重慶並呈遞國書的外國駐華大使。

之後,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的駐華大使、公使等相繼抵渝,駐華使館等相繼遷到重慶或在渝新建。這些使領館不僅在抗戰外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大多數作為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群晉升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這些“隱藏”在繁華都市的百年小樓,其建築形式的多樣性也豐富了重慶的城市建築景觀。

今天

這些存放在歲月深處的使領館舊址

蒼老中依然光豔

走近它們

依然可以觸碰到當年的驚心動魄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蘇聯大使館

駐渝規模最大的使領館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位於枇杷山正街(今重慶市人民醫院,原第三人民醫院內)的蘇聯大使館舊址。

這是一座四樓一底的仿巴洛克式磚石、木結構建築。這座歐式洋樓建於1936年,為原川軍師長曾子唯斥巨資修建的私人公館,在上世紀30年代的重慶稱得上是鶴立雞群。

作為第一個將大使館遷駐重慶的國家,國民政府對蘇聯大使館極為重視,斥資收購曾公館,1938年1月至1946年5月,闢為使館辦公樓作為蘇聯大使館新址。這處使館是抗戰期間各國駐渝使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甚至比原來的南京蘇聯使館的還大,這在一切從簡的戰時重慶,極其罕見。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1937年“七·七”事變後,蘇聯與中國簽訂了《中蘇友好互助條約》。根據這個條約,1938年7月,蘇聯撥付了5000萬美元的貸款。中國利用這些貸款,向蘇聯以低於市價20%的價格購入大批武器裝備,所購武器足以裝備20個師,大大縮小了中國軍隊與日軍在裝備上的差距。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1939年6月13日,中蘇再次簽訂了1.5億貸款條約。一年後蘇聯另外提供5000萬美元。截止1941年,蘇聯提供給中國的援助與貸款總計有3億美元,是英美兩國之和的4.5倍。

英國領事館

重慶第一座外國領事館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位於七星崗領事巷14號的英國領事館舊址。

1891年4月1日,英國駐渝總領事館在渝中區民生路建立,重慶迎來了第一座外國領事館。1900年,英國領事館遷至七星崗領事巷14號。這座別緻的二層小樓,正立面連續的拱形迴廊延續了英國在遠東殖民地建築的一貫風格,有著堡壘式的造型,通風庇廕的迴廊。

這樣一座不太起眼的小樓,從1900年建成,到1939年日機轟炸被迫搬遷至南山,總共使用了近40年,迎接了前後34位英國總領事,成為了重慶近代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領事館。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英國領事館也是當年英國大使館的臨時駐地。隨著抗戰的爆發,重慶成為整個遠東反法西斯戰場的指揮中心,各國大使館紛紛遷駐進重慶,其中便包括英國大使館。由於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英國大使館只能臨時設在領事館內,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阿希爾德·卡爾爵士也飛抵重慶。

抗戰時期,英國領事館可謂是損失最慘重的駐渝使領館,遭遇了日機10多次的反覆轟炸,房屋、財物毀損慘重,先後有5名工作人員被炸傷,20餘名中國僱員受傷。

美國大使館

先後迎來三位駐華大使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始建於1942年的位於健康路1號(今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內)的美國大使館舊址,為仿巴洛克式磚木結構。

早在1896年12月,美國便在重慶開設了領事館,館址設在城內五福宮前。這是美國與重慶關係的開端。1938年8月,已經在中國任大使近10年的詹森率海軍武官、美國駐華大使館人員等遷渝。美國大使館遷渝後,先後在渝中區中山四路(中山四路小學)、李子壩正街40號、健康路1號,南岸區建設崗特1號、龍門浩棗子灣等地辦公。同時遷渝的還有美國新聞處,其辦公樓現為重慶村57-1號。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隨著中美兩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合作的不斷深入,美國大使館的人員從最初的9人,增長到最高時的32人。

在整個抗戰時期,重慶共迎接了三位美國駐華大使:連續任職12年的詹森;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美國派遣深諳遠東事務的高思接替詹森擔任駐華大使,高思在重慶的三年,一直忙於緩和史迪威與蔣介石的矛盾。

1944年10月下旬,由於史迪威與蔣介石矛盾加劇,羅斯福決定召回高思,任命曾任陸軍部長的赫爾利為駐華大使。赫爾利是一個愛出風頭卻對中國一無所知的政客。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起初,赫爾利天真的認為自己能夠解決國共間數十年的矛盾,積極奔走於延安與重慶之間。很快他就明白了國共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遠不是他一個外國人能夠左右的,於是很快又將矛頭對準共產黨,站出來公開反共。赫爾利的一系列舉動讓希望戰後中國能夠和平建國的美國政府極為惱火,以至於在密蘇里艦上日本簽署投降書後的20天,美國政府就迫不及待地撤換了這位大使。

1946年美國大使館返遷南京。

法國領事館舊址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位於鳳凰臺(十八梯)的法國領事館舊址。

始建於1898年的法國領事館舊址,為三樓一底的歐式磚木結構建築,為帶內庭和迴廊的合院式,西式的拱形柱廊共有88個,配以中國傳統建築、雕刻藝術。

據渝中區文管所資料顯示,抗戰時期,原設於領事巷12號的法國總領事館遭日機炸燬後,領事館曾遷設於此。

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

位於鵝嶺公園內的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

1941年7月,中澳兩國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澳方首任駐華公使艾格斯頓到重慶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建立澳大利亞公使館。國民政府外交部在艾格斯頓到任之前,已為其覓定長江南岸黃桷埡復興村23號為公使館址。

當時,包括美國大使館在內的大部分外國駐渝機構和外國人社區主要集中在長江南岸。雖然這裡相對安全,但離市內國民政府各機關部門所在的行政區和主要的商業區比較遠。澳大利亞公使館在黃桷埡辦公數月後,艾格斯頓意識到這個位置確實不方便,後來終於覓得位於遺愛祠71號李家花園(今渝中區鵝嶺公園)的一處別墅。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位於七星崗蓮花池38號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

1919年4月1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中國上海成立,於1940年轉移至重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先後在重慶楊柳街、石板街、吳師爺巷辦公,最後遷至渝中區七星崗蓮花池38號。

舊址原有建築五棟,現存建築四棟,皆為磚木混合結構,折衷主義建築風格。五棟建築依形就勢,沿階梯兩側分佈。一號樓為庶務局、警衛隊、宣傳部的辦公室;二號樓為軍務部、文化部、宣傳部長室。

丹麥公使館舊址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位於鵝嶺公園內的丹麥公使館舊址。

建於1938年10月的該舊址在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附近。據渝中區文管所資料顯示,首任丹麥公使歐斯浩德於1938年10月8日飛抵重慶。

1940年6月14日,新任公使高霖抵重慶接替歐斯浩德。1941年8月21日,丹麥政府宣佈承認南京汪精衛政權,中國與之斷交,丹麥公使館隨之關閉。

德國領事館舊址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位於和平路(渝中區政府和平路辦公樓內)的德國領事館舊址。

該建築建於20世紀20年代,為一樓一底磚混結構,是重慶市優秀歷史建築,雙層疊柱式券廊造型典雅、大氣,是當時典型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築。

據介紹,1904年,設在重慶城內五福宮的德國駐渝領事館正式開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關閉。1922年5月,中德重新建交。1938年9月,德國駐華大使館遷至重慶,駐渝領事館事務移交大使館辦理。現南山還保留德國大使館舊址。不過,1941年,中德斷交,德國駐華大使館及駐渝領事館均關閉。

土耳其公使館舊址

母城渝中之重慶老建築|這些曾經匯聚渝中的外國使領館 見證了抗戰時期的外交風雲

位於鵝嶺公園內的土耳其公使館舊址。

這是一幢建於民國初期的西式平房磚木結構建築。1939年12月至1946年6月,土耳其公使館(1944年升格為大使館)租設於此。1939年12月,土耳其公使館第一任公使席拔希飛抵重慶,12月28日呈遞國書。1944年5月,中土兩國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首任大使杜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