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滴滴一整改就打車難,更說明一家獨大不正常

「銳評」滴滴一整改就打車難,更說明一家獨大不正常


剛剛過去的週末,由於滴滴整改(深夜23時至凌晨5時暫停出租車、快車、優步、優享、拼車、專車、豪華車服務),許多用戶遭遇了打車難。

8月27日起,滴滴就在全國範圍下線了順風車業務,重新評估業務模式,不過順風車的訂單佔比不過在10%左右,且多為跨城出行,替代性更強,所以影響沒有特別凸顯。等到暫停核心業務出租車、快車、專車時,打車難的局面再度暴露,值得引起重視。

滴滴的問題和責任,比如空姐遇害案後整改不到位,應急響應滯後,產品社交化等等,在此前的順風車命案中,已有充分的討論,不必贅述。它說明滴滴的業務邏輯亟待梳理。

快車和專車暫停,出租車司機重新掌握議價權,部分滴滴司機轉向黑車,打車難重現,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結果,對此市場亦有心理預期。

從結果反推過程,有關整改措施的力度,包括是不是該一刀切,出事的順風車和專車、快車是否該區別對待,等等,可以進一步討論。但既然百日內命案連發,就不該怪消費者對企業過於苛責,更不能因為打車難重現,就可以忽略此前滴滴該負的責任,或者降低整改標準。

在前幾年平臺的燒錢大戰中,滴滴合併快的,合併優步,成為出行市場的主導者。滴滴暫停深夜快車、專車之後,波及面如此廣,說明一家獨大的隱患不小。

論產品替代性,雖然還有嘀嗒、美團等多個平臺,但基本都沒有承接滴滴空缺後深夜旺盛出行需求的能力。一家平臺暫時退場便打車難,本質上還是競爭扭曲的體現,如果出行市場沒有因為資本合縱連橫形成寡頭格局,那滴滴再怎麼整改,深夜打車都不至於如此難。

換個角度看,也提醒交通管理和執法部門需及早預判和應對。像媒體提到的黑車出沒、出租車拒載等,都是過去的老大難問題。滴滴整改期間,交通管理部門應當與出租車公司協調,加強運力調配,扭轉供需不足的局面;同時也需要繼續嚴查黑車,避免消費者被宰。

考慮到網約車業務或將進一步收縮,哪怕滴滴整改結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打車難預計將會持續出現。出租車作為公共交通服務的“正牌”,更應該以此為契機,提高服務水平,管理體制改革也需要進一步加速。

滴滴整改,不該意味著打車難。從出行市場來看,打車難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無論如何,這個代價不該消費者來承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