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金堂县委关于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成都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决定

(2018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金堂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省委重大战略部署和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以淮州新城为中心整合区域资源规划建设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的重大决定,现就深化实施成都“东进”战略,深度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加快推进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成都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重大意义,全面增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深刻认识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是新时代赋予的重大机遇。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以开阔的眼界确立了“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方针,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作出了“四川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的重要指示。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对内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以淮州新城为中心整合区域资源规划建设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淮州新城地处成都向东发展辐射成渝城市群的前沿区,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成都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有利于更好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加快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步伐,进一步助推成都“蓉欧+”战略和拓展四川向南、成都向东北发展的主通道,对成都、四川开创对外合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面对多重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县上下必须从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重大战略部署的高度出发,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成都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作落地落实。

(二)深刻认识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是遵循经济规律、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进入新时代以来,四川站在了治蜀兴川的新起点上,成都找准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新定位。淮州新城作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新主战场”的重要板块,在成都市践行新发展理念征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涵盖330余平方公里潜在产业承载空间、地处成渝发展轴及龙泉山东侧工业走廊等多条轴线交汇点等发展优势。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成都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是开拓创新思路、突破发展桎梏、破解转型难题的重大举措;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业态、带动市场活力、优化产业体系、提升发展能级的必经之路;是遵循发展规律,实现全县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整合金堂、青白江、新都构建环成都经济圈东北部城市群,成为辐射川东北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枢纽的积极探索;是助力成都加速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要实践。

(三)深刻认识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是依托现有基础、实现跨越发展的自我突破。进入新时代以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客观需要,需要纵向看齐、横向对标,找准优势、突破点,精准发力,形成特色发展道路。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成都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是依托龙泉山脉作为城市骨架、千里沱江穿城而过这一良好自然本底,建设宜居宜业、生态良好、产城融合、体现公园城市理念新区的大胆尝试;是依托地处成渝经济相向发展轴、连接成都市区、辐射川东北经济区这一极佳区位优势,建设区域发展中心的独具创新;是依托成阿工业园区、金堂工业园区等良好工业基础,建设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打造新兴经济驱动引擎的独特举措。龙泉山脉以东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产业承载能力,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成都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能有效解决成都产业发展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空间问题,有利于快速聚集商机人气、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力,形成成都东部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县上下必须以不怕难的决心、敢于创新的魄力、勇争一流的信心,做好创建工作,为实现金堂跨越式发展注入新活力,打造成渝相向发展的新极核。

二、准确把握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总体要求,坚定贯穿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省委“一干多支”战略,以市委“东进”战略部署为指导,整体带动金堂“中部崛起、西部提能、东部振兴”。牢固树立组群发展理念,坚持国际视野,科学谋划布局,全力推进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成都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素保障、招商引资、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工程等各方面工作,主动把握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努力将淮州新城建设成为成都产业高地和辐射川东北经济区的重要门户,促进川东北经济区、成遂渝经济轴、成德绵产业带协同发展,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定位与发展路径。淮州新城处于环成都经济圈(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遂宁、资阳、雅安)东北部核心区,是成都面向川东北经济区(南充、达州、广元、广安、巴中)的重要门户,是支撑成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成都兼具大山大水的城市,规划建设国家级开发区,推动城市崛起、产业崛起、区域崛起,打造成都东部新城区、经济发展新高地、干支协同发展新中心。第一步,到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区域带动力和显著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全面增强对川东北经济区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第二步,从2022年到2035年,建成面积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规模达到70万,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全面建成国家级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和依山傍水的大美公园城市。第三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面积16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10万,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城市。

三、科学谋划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工作,全面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级和水平

(一)坚持全球视野开放格局,以高标准规划布局统筹创建。坚持全球视野,强化淮州新城作为成渝城市群相向发展门户枢纽和辐射川东北重要支点的功能,高标准开展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成都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的顶层设计。依据主导产业和生态隔离,划定五个产城综合单元,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三港五片”空间规划布局结构,即一个城市复合型功能主中心、两个副中心、三个交通枢纽港、五个产城单元。坚持以交通和经济廊道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淮金青新快速路、高速路、铁路、水运共同构成的产业联动环建设,加强与青白江、新都在开放通道、产业协同等方面全面对接、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共同支撑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并辐射带动成德绵产业带、成遂渝经济带、成德南交通线及川东北经济区发展。

(二)坚持城市公服优先理念,以高品质筑城加快创建。

坚持“筑城—引人—兴业”发展思路,聚焦国家级开发区功能配套,融合公园城市理念,积极争取成都至金堂市域轨道交通尽早规划,启动淮口南站开站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陆续启动淮州新城“三纵三横”路网建设,加快构建对内“大循环”、对外“大贯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秉持“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规划理念,持续推进龙泉山油橄榄主题园5A级景区、龙家山公园、清溪湖、杨溪湖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牢固树立“人的城市化”理念,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大力推进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等重点区域建设,加快建设体育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旅游集散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新型城市社区。

(三)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以产业能级提升夯实创建。坚持以产业生态圈理念构建产业比较优势,聚集各类资源要素,聚焦错位协同,在以淮州新城为核心的组群区域,重点推进现代化国际化产业新城建设,发展重大装备、航空、“清洁能源+”等现代化开放型产业,加快制定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产业生态发展路线图,坚持抓龙头带配套,抓重大促中小,聚焦主导产业,瞄准“六类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招大引强。聚焦功能配套,依托达成铁路、通用航空机场,重点推进淮口货运站及物流园区建设,采取多种模式高质效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高水平配置专业楼宇、智慧网络等基础设施。

(四)坚持引才引智与育才留才并重,以智力驱动能级提升保障创建。建立完善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机制。强化精准引进,结合淮州新城城市、产业发展定位,着重加强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加快引进更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所需的专业团队和技能人才。强化精准培育,创新校地企合作培养产业发展人才机制,鼓励高校院所、企业、投资机构等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优秀人才同优势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园区和企业高效匹配。大力发展人力资本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本服务企业。强化精准服务,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建立创新创业、短期实习、技能培训、生活服务等系统化的人才扶持服务体系。用好用活“成都人才新政12条”“金堂人才新政20条”,完善人才公寓等人力资源功能配套,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扎根淮州新城。

(五)坚持生态优先战略,以环境质量改善指导绿色创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通生态价值实现通道,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尊重自然生态敏感性、保护山水生态基底、延续河网水系格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各类保护功能区域,将生态底线作为城市空间布局必须避让的基本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按照“三生统筹”“多规合一”的原则,严格划定“三区三线”。坚持保护水生态系统,实施沱江流域水系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营造水景观,构建河流湖泊湿地系统,打造沱江宜居水岸。做好水污染治理,加快推进纺织印染企业关停拆迁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完善基础配套,促进生态修复,提升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引领和谐创建。采取针对性强、覆盖面广、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坚持快速着手、预先谋划,规划布局优质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制定精准化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政策,引导和鼓励开发区内就业创业;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原则,严格管理开发区土地征收;坚持集体和个人利益兼顾思路,妥善处理拆迁安置;坚持人本逻辑,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供需对接机制,均衡配置生活服务资源,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以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凝聚人心、促进发展;聚焦淮州新城价值认同,涵养区域多元文化,推动本土文化与企业文化交相辉映,实现原住居民与新市民和谐共处。

四、建立完善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体制机制,全力保障创建工作的落地落实

(一)建立科学的统筹推进机制。积极争取省、市层面支持,强化跨区域资源整合,统筹推进以淮州新城为中心创建成都第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作。借鉴成都经开区模式,金堂县与淮州新城实施一体化管理,由县委牵总头,县四大班子和淮州新城党工委(管委会)集中用力,县级各职能部门和涉及乡镇按照分工和属地责任,共同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创建工作。

(二)建立高效的管理运营体制。按照“管委会+”运营模式管理,由金堂县和管委会统一领导,对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工作实施全方位管理。探索开发区建设新模式,争取央企和市属国有企业合作,采取多种资本组合方式和市场运营机制,集中资金资源推动开发区建设。

(三)建立合理的对标落实机制。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将建设辐射川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相结合,围绕“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指标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开发区,找准差距、定性分析,制定分步实施方案。同步推进成阿工业园区和金堂工业园区尽快进入省级开发区前列,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夯实基础。

(四)建立灵活的干部任用机制。坚持高位选派,将全县素质最优、专业最强、创建工作最需要的干部选派到淮州新城。建立完善乡镇(街道)、县级部门干部与淮州新城干部双向任职的机制,整合用好干部资源。加强重点培养,坚持精品化培训、高平台历练、全程化跟踪,将淮州新城干部队伍锻造成“东进”铁军中的领头团队。注重激励使用,坚持在淮州新城建设一线发现、识别和考察干部,大力提拔使用那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群众公认的干部。

(五)建立严格的目标考评机制。按照国家级开发区考核体系,进一步对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工作目标、方向和路径进行论证,强化对上争取,着重体现经济发展“第一要务”,制定完善详细的创建计划和方案,纳入目标管理,实行年度考评,确保创建工作的有序推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