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吃不了苦嗎?那麼00後

90后吃不了苦吗?那么00后

有些苦白吃了

文 / 涼爽

知乎上有個問題: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嗎?

題主是這樣描述問題的:廣東的小工廠,4000元都招不到年輕人,但星巴克3000元就可以招到一個年輕人。小工廠老闆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吃不了苦,一輩不如一輩。

小工廠的工作是流水線作業,而在星巴克,以星級咖啡師為例,除了要會衝咖啡、認識咖啡豆,還得會收銀、會一點英語,與人溝通無障礙。

要想進步、有所成就,必須吃點苦。但網絡有句話“我希望你能吃學習的苦,而不要吃生活的苦”。

都是苦,有何不一樣?

90后吃不了苦吗?那么00后
90后吃不了苦吗?那么00后

有些苦,根本沒必要吃

家裡離公司有十九個公交站。下班的時候根本沒位置,硬是擠著站足十九個站,站足一個半小時,風景一點都不美。公交站裡,積累了一群密密麻麻跟隨車門挪動的人。司機不依不撓將車開至站臺的最前方,人群湧動、推搡又紛紛擾擾。

一天下來,再好的心情瞬間全無。

別人在健身的時候,我在擠公交;別人在看書上課的時候,我在擠公交;別人八點去夜跑的時候,我還沒吃完飯。

在廣州打拼的我們知道廣州馬路塞車、地鐵塞人,在還沒有能力買車的情況下,既然一定要花錢選擇住處,何不花多些錢儘量住在公司附近,讓自己的通勤變得舒服舒暢。

因為時間也是錢。為了房租便宜,選擇地理條件不佳的郊區,每天上下班三個小時多的通勤時間,這根本就是吃無意義的苦,早上六點起床,晚上八點到家,似乎很拼,但實際上只感動了自己。

不同行業的人即便同樣勤奮,收入卻截然不同。你能說清潔工就不勤奮不努力嗎?但是收入呢?

而有價值的苦必須吃。臥薪嚐膽,懸樑刺股,為了在一定行業內出色,前期的專業積累、查閱文獻、背誦資料;為了有一門優異的手藝和技能,10000小時的訓練定律,這些苦一定要吃。

90后吃不了苦吗?那么00后
90后吃不了苦吗?那么00后

回家鄉發展

我認識兩個潮汕的女孩子,一個是廣州二本的師範生,另外一個是廣州211重本大學的師範生。兩人畢業後不約而同都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城市,和爸媽一起生活。

我們可能會嘆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回到小城市是屈才,但是她們並不是這樣認為的。

“山區教師多好啊,每個月還有一千塊的補貼。在廣州租房子都沒了三分之一的工資了。”

“廣州生活成本和壓力都太大了,就看一場電影而言,廣州分分鐘五六十塊,而我家那邊,九塊九就可以交易。”

“我今年剛剛畢業,還是先回家看看,爸媽幫忙找了一份職業學校的教師工作,待遇還不錯。幹不下去再出來廣州吧。”

如果把吃苦理解為白手起家的奮鬥,留在大城市就是能吃苦,那麼,回家鄉就是不能吃苦嗎?或者說,留在大城市是吃現在的苦,為自己打拼一番小天地,而享未來的福;還是說,回家鄉避免吃苦,享受長時間的安逸?

選擇小城市還是大城市?大城市醫療水平高、就業前景好,小城市生活質量高、安逸無壓力,選擇不同的城市,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自我定位以及發展機遇。兩者皆有取捨,這個是人們一直無法解決的終極問題。

90后吃不了苦吗?那么00后
90后吃不了苦吗?那么00后

窮養孩子沒必要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要努力、勤奮,別貪圖享樂,偷懶,唯有努力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努力和勤奮就並一定會成功?

關於育兒,有個非常流行的觀點就是“窮養兒子,富養女兒”,窮養,為了讓兒子理解賺錢不容易,長大後要拼搏;富養,女孩才不會追求物質,被巧言花語矇騙。總有些家長們堅信吃苦要從小開始。俄羅斯戰鬥民族、日本幼兒園大雪天的光著身子在戶外運動,樂嘉帶著四歲半的女兒去沙漠徒步,4天走了76公里。天天給孩子灌輸爸媽小時候生活很苦、賺錢很辛苦的觀念。

和“憶苦思甜”教育一樣,“窮養兒子富養女”,就是教育最大的騙局。有些苦,根本不需要孩子去吃。知道老一輩耕田做農活如何勞累,理解爸爸媽媽賺錢多艱難,不能浪費糧食,不能亂花錢,對孩子有何益處?難道讓孩子學會幹農活、學會節衣縮食、小小年紀出去打工兼職貼補家用嗎?

我認為,窮養完全沒有必要。教育不能在物質上匱乏,精神的教育應該是豐盈的。對於孩子來說,有一對努力、自律並有出色成績的父母親作為榜樣,影響孩子去積極奮鬥獲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財富,這才是真正的“富養”。

—— 今日作者 ——

涼爽

“你吃過苦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