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和克格勃的「暗戰」:雙方各有側重,蘇聯愛搞工業間諜活動

中情局和克格勃的“暗戰”:雙方各有側重,蘇聯愛搞工業間諜活動

1947年到1991年間美國與蘇聯兩大超級陣營之間的暗自較量,可以在各個方面尋到蹤跡——間諜情報戰、太空探索競賽、國際象棋大師賽等等。較量範圍之廣之密集,無不顯示著冷戰的緊張氛圍。

“君子不讀他人之信。”1929年,時任美國國務卿亨利·史汀生這樣說,並下令關閉密碼破譯處,禁止破譯外國外交官的電報——儘管後來他改變了這一態度。二戰開始後,形勢的嚴峻程度已經大大超出之前的預料,羅斯福決定成立美國情報協調局。1941年7月,局長多諾萬從預算局要來45萬美元的撥款,在白宮附近幾間破舊的大樓裡開始工作。

1942年6月13日,在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多諾萬的聯合建議下,羅斯福下令將情報協調局與軍方情報力量結合,成立美國戰略情報局。二戰後,杜魯門解散了戰略情報局。但是他很快發現自己無法應付來自政府各部門的情報報告。

很長一段時間內,蘇聯強大的間諜機構——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一直在設法監視美國的核計劃。1947年,杜魯門意識到情報的重要性,簽署國家安全法,推動建立中央情報局,以替代被撤銷的戰略情報局。從此,中情局與克格勃的較量拉開帷幕。

情報戰的方式讓美國嚐到了甜頭。1953年,美國中情局成功支持親美派推翻伊朗政府;1954年,中情局又插手危地馬拉內戰,推動了類似的政變。然而,7年後,中情局卻未能用同樣的戲碼推翻古巴統治者菲德爾·卡斯特羅。於是,中情局開始使用更為直接的暗殺手段。而卡斯特羅也從那時起成為一系列冒險暗殺計劃的目標——包括給他的潛水服和雪茄下毒。

美國中情局的對頭——克格勃,暗中支持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等前歐洲殖民地的革命,後來也開始支持愛爾蘭共和軍、西德紅軍旅等恐怖組織。

在蘇聯看來,更重要的是工業間諜活動:通過複製美方的工業技術來彌補技術落差。戰鬥機、宇宙飛船、計算機、軍事裝備等等高科技產品的藍圖,成為克格勃的一個個戰利品。與此同時,雙方間諜也在從事著一項有著高度風險的工作——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至今都沒有公開有多少人死在了對方的手上。畢竟,像由斯皮爾伯格執導的影片《間諜之橋》(Bridge of Spies)中所描述的人質置換事件中一樣幸運的情報人員,只是極少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