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楊燦明開講新生第一課:與中南大一起成長

9月13、14日,校長楊燦明在為2018級本科新生講授題開學第一課。第一課的主題為“與中南大一起成長”,他與在場新生們做出約定:希望與大家在四年後的畢業典禮最後一堂課不見不散,祝願大家都能順利畢業。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楊燦明開講新生第一課:與中南大一起成長


楊燦明首先向新生們從圍繞構圖要素剖析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徽的深層含義。他介紹道,學校是一所秉承著“以人為本”的準則來辦學的人文社科類大學,校徽不僅傳遞著學校人文的理念,同時也傳遞著我們國際化的辦學理念。楊燦明還展示了學校今年70週年校慶特別標誌:將蘭花、“人文”、數字“70”和奔跑的人相結合,寓意著學校的人文精神和七十週年校慶。他表示,人到七十古來稀,一個學校能發展到七十歲也是很不容易的,學校將從學術、文化、校友三個方面開展里程碑式的校慶活動,希望新生積極參與校慶活動,希望大家見證學校厚實的成長與變革。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楊燦明開講新生第一課:與中南大一起成長


楊燦明從“走進中南大”和“成長在中南大”兩個方面開始講演。針對第一個部分,楊燦明從學校的過去、現在、將來三方面著手,將70週年的歷程完完整整展現在同學面前。從1948年中原大學的成立到遷址、學院分離到現在中南大的繁榮景象,學校幾經波折、幾易其名、數易其地,但不變的是隨著新中國建立與成長的初心。楊燦明以嚴肅但又幽默的語言介紹完六個學校重要階段後,總結道:“我們的學校擁有光輝的歷史歲月,具有光榮傳統,是和新中國一起成長起來的。學校經過解放戰爭的洗禮,為人才的培養做出巨大貢獻,為新中國的崛起輸送了源源不斷的養分,70週年是中南大里程碑式的一年,我為大家能夠見證而感到幸運。”隨後,楊燦明向新生們介紹了學校的優秀校友,稱他們既是學校的驕傲,也是每一箇中南大學子的榜樣。楊燦明諄諄教誨:“我們需要努力去提高自我,去做複合型人才,學法律者比別人更懂經濟,學經濟者比別人更懂法律,堅持去走自己的道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楊燦明金句迭出,贏得學生多次雷鳴般的掌聲。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楊燦明開講新生第一課:與中南大一起成長


楊燦明還為大家介紹了首義、南湖校區的景觀,介紹了學校裡不同建築名字的不同含義,展示了學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與中國建設銀行、意大利和韓國等國家的頂尖大學進行合作辦學等校級大事。

針對“成長在中南大”這一部分,楊燦明從“轉變”、“專業”、“健康”、“交往”四個角度進行解讀。楊燦明首先從大學增負與中小學減負的新政策導向入手,引用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話“大學並不是販賣畢業證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指出大學的轉變一是從別人為自己規劃到自我規劃的轉變;二是從“兩耳不聞窗外事”到“學在中南,心在天下”的轉變,強調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培育與轉變,並用老校友的自傳再次強調和平年代裡更應該塑造家國情懷、民族氣節,這恰恰是中南大紅色記憶的表現;三是完成從學習接受者到學習參與者角色的轉變,從“要我學習”到“我要學習”,將學術二字拆開理解強調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同時楊燦明建議同學們四年內讀100本好書、聽100場講座,“不僅要讀有字書,還要讀無字書,更要有所悟、有所思”。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楊燦明開講新生第一課:與中南大一起成長


關於專業問題,楊燦明說道:“孔子精通六個專業,禮樂射御書數;亞里士多德有七藝,他在孔子的基礎上還多了一個邏輯學。所以,一個人在三級學科裡學得再好也只是個學術代表者,在二級學科學得再好也只是學者,你只有在一級學科裡學得很好才叫學家,而你只有橫跨幾個一級學科才有可能成為大師。”因此他鼓勵新生們不要把自己限定在某一個專業裡,而是要拿出更多的時間來博覽群書,開闊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生活。

隨後楊燦明談到兩點健康問題,一是身體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他建議同學們利用學校多樣化的運動場地進行體育鍛煉強身健體,樹立正確三觀,學會心理上的自我調節,強調同學們要學會自律,考勤率、抬頭率、點頭率等都要“達標”。

最後楊燦明強調了交往問題,他希望新生處理好同學間、師長間的關係,尊敬老師、友愛同學、互幫互助,以緣分作為紐帶將同學們的關係連接起來,並時常與自己的父母溝通交流。

楊燦明在發言的最後展望未來,“在中南大的你們的不斷髮展為中南大注射無限生機,同時也為國家的強盛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成長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經歷,是從認識自己到完善自己的過程,希望同學們在最美好的青春時光中奮力成長”。

楊燦明以其深刻而又幽默的精彩講話贏得全場不間斷的掌聲與喝彩,向同學們展現了中南大深厚的歷史底蘊、傳承70年生生不息的優良傳統以及蓬勃發展的生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來源 文瀾新聞網

學生記者 董玥 何瑤 陳雨瑄 王偉 陳嘉浩 劉欣然 牛楠 李銀釗 劉梓彬 餘玥 葛書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