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遷西喜峯口——《大刀進行曲》誕生的地方!

唐山遷西喜峰口——《大刀進行曲》誕生的地方!

歷史不能忘記!唐山遷西縣喜峰口長城抗戰遺址獲評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可是,那段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歷史,我們不該忘記!

唐山遷西喜峰口——《大刀進行曲》誕生的地方!

長城抗戰,二十九軍大刀隊在喜峰口大破日軍神州中國人民熱情謳歌大刀隊的殺敵精神。報紙上登出這樣的詩歌:“大刀大刀,雪舞風飄。殺敵頭顱,壯我英豪!”當時年僅23歲的麥新,作為一個戰地記者,親眼目睹了戰士的英勇,戰鬥的慘烈,《大刀進行曲》也就在這種氛圍中醞釀。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通電,主張全民族聯合抗日。同一天,第二十九軍二一九團,組織了150人的敢死隊,“每人大刀一把,手槍一支衝入敵陣”,刀光閃耀在敵群中,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在刀光中拉開了序幕。二十九軍大刀隊的威名又一次遠揚天下,並給中國人民以抗戰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盧溝橋抗戰勝利的消息傳到上海,作曲家麥新以像火山噴發一樣的愛國熱情,連夜譜出了這首激昂的《大刀進行曲》。《大刀進行曲》呼號、怒吼 般的音調噴湧而出,塑造了揮舞大刀向鬼子勇猛衝殺的中國軍人的英雄形象。它就像抗日的號令,形成了抗日戰爭開始時最典型的時代最強音!

唐山遷西喜峰口——《大刀進行曲》誕生的地方!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佔領了我國的東三省,同時鎮壓了東三省抗日義勇軍,並準備隨時向關內進犯。1933年元旦,日軍在山海關製造事端,接著用武力將其佔領,山海關保衛戰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2月9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和侵華日軍發佈了侵略熱河的軍事命令和軍事調遣。“儘快向建昌附近至其以南一線挺進;並應不失時機以一部確保界嶺口、冷口、喜峰口等長城重要關口,掩護軍主力的側翼;而後以主力佔領承德及古北口。”

唐山遷西喜峰口——《大刀進行曲》誕生的地方!

這時,駐山西陽泉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奉命開往前線對日作戰。1933年3月9日,受命接管長城喜峰口的防務。喜峰口是中國河北省、熱河省交界一帶的長城的隘口,是北平與熱河的交通咽喉,東有鐵門關、董家口、西有潘家口、羅文峪,明清時候不但是京師北衛的重要屏障,也是關外入朝進貢的關口。開赴前線之時,軍長宋哲元寫下了“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誓言。當二十九軍的先遣團趕到喜峰口時,日軍的500餘名騎兵已經到了長城腳下,勇士們急忙堵上,打退了敵人,保住了陣地。抗日將領宋哲元率部迎敵,愛國士兵用大刀殺敵千餘人。

唐山遷西喜峰口——《大刀進行曲》誕生的地方!

在喜峰口戰鬥中,29軍及其大刀隊血戰日寇,殲敵五千,一戰成名,喜峰口防線經歷多次激戰始終屹立不倒。當年的日本《朝日新聞》也不得不承認:"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喜峰口之戰對驕橫狂妄的日寇給予了沉重打擊,鼓舞和堅定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決心。從此,29軍大刀隊名震天下,成了抗戰初期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英雄偶像。

在血與淚寫成的抗戰歷史中,1933年長城抗戰的記憶無法抹去。而在長城各次戰役中,喜峰口戰役的勝利令國人們歡欣鼓舞;中國軍人在這裡揮舞著大刀創造了抗日的奇蹟!

唐山遷西喜峰口——《大刀進行曲》誕生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