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新一輪新經濟上市浪潮下 國內城市格局生變

巴曙松:新一輪新經濟上市浪潮下 國內城市格局生變

“2017年房地產在全國的投資規模大概是多少?10.9萬億。中國市場在業內最領先的生物醫藥企業,其研發投入,去年一年是多少?17.6億。所以,金融行業針對新經濟融資特性的配套改革非常重要。”9月9日,在人民日報社和招商局集團聯合主辦的2018中國新產業峰會上,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表示, 中國原有的“基礎設施+房地產”經濟增長模式在減弱,需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新舊動能轉換期 發展新經濟勢在必行

巴曙松認為,中國經濟目前其實最大的挑戰就是處於新舊增長動能的關鍵的轉換期,而這個轉換的進展很大程度上就決定於新經濟的增長規模有多大。目前總體上來看,還是舊經濟的佔比明顯大,新經濟的佔比明顯小。

此外,巴曙松指出,從全球範圍來看,也都把增長的期望放到了新經濟上,美歐日本等經濟體的技術創新對GDP增長的貢獻處於歷史低位,各國都把期望值放在了通過創新帶動經濟增長上。

“國務院會議非常及時地明確了國內的創投稅收政策,我相信,決策層一定是看到了創投的發展對創新的支持作用才做出這個決策。”巴曙松認為,基於中國目前轉型的客觀需要,自主研發支出會有一個顯著的躍升。

“這需要形成一個合力,政府的引導、企業的參與,更重要的是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創新,把金融資源引到這些領域裡來。”巴曙松認為,資本市場是培育創新企業的搖籃,需要把社會金融資源和企業需求對接。

不過,企業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有不同的融資需求特性。尤其對新經濟而言,其獨特的融資需求,現有的金融體系滿足不了,現有的金融體系和新經濟之間就出現了某種錯配。因此,針對新經濟發展的特徵,創新金融體系至關重要。比如,當前香港上市制度改革在這方面就做了一些積極突破,特別是在生物醫藥領域。

香港推出最大上市制度改革 擁抱新經濟

今年4月,香港交易所推出了25年來幅度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對於新經濟而言,又該如何利用好此次機遇呢?

巴曙松認為主要是三大塊:第一,生物科技領域門檻大幅降低,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條件。例如,某種新藥通過藥監部門的一期臨床,不反對進入二期臨床,估值不低於15億港幣,有一個複雜投資者投資等,就可以申請上市。

第二,針對新經濟的特點,行使差別投票權。相較於傳統經濟中,在股東大會、董事會上,誰出的錢多誰就具有話語權,在新經濟裡,有經驗的管理團隊、高水平的研發專家,對公司的價值也是有貢獻的,差別投票權就是要給這一部分團隊一些獨特的權利。

第三,中國創新型公司早期因為拓展國際市場等原因在海外上市,但回過頭來要拓展亞洲市場時,香港市場專門設了一個非常簡便的第二上市規則,新經濟公司可以充分利用。

“最近香港市場正在迎來一輪新經濟上市的浪潮,目前預計9、10、11月份是上市的高峰期。”巴曙松認為。

新經濟上市浪潮下 國內城市格局生變

與此同時,巴曙松表示,這一輪海外新經濟的上市浪潮,會改變不同城市在中國新經濟版圖中的相對地位。

巴曙松認為,阿里之於杭州,騰訊之於深圳,科大訊飛之於合肥,意義非凡。中國的新經濟發展比較活躍,轉型進展比較快的城市,往往有一兩家龍頭的企業,這些企業上市之後圍繞著上下游的研發,有第一桶金以後的員工出去進一步的研發,形成了一個集群、一個生態。

不過,巴曙松認為,這一輪新經濟上市的城市佈局和前面幾輪不一樣,原來比較領先的城市現在甚至落後了。從籌資額和上市公司來看,2018年以來,北京遙遙領先,上海緊隨其後,接下來蘇州、合肥、成都、廣州、深圳、杭州都很活躍,但是,深圳的優勢不是那麼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