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大青山支隊與蒙漢抗日游擊隊會師遺址紀念碑揭幕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

9月3日,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八路軍大青山支隊與蒙漢抗日遊擊隊會師遺址紀念碑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腳下正式揭幕。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創建者劉洪雄、楊植霖、高鳳英等人的後代代表,以及以劉洪雄、高鳳英命名的兩個少先隊的隊員們共同見證了這一幕。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

“通過這個活動,讓我們呼和浩特市各族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不要忘記大青山革命鬥爭史。在艱苦的抗日戰爭中,這裡的人們付出了艱辛和鮮血,這個歷史要時刻銘記。”本次活動負責人、呼和浩特市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劉香芸對記者說道。

劉香芸還表示,今天不僅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創建80週年,十分值得紀念。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

楊植霖是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創建者之一,他的兒子楊林村也趕到現場參加了揭幕儀式。楊林村對記者說:“來到這裡就想起父親曾經講過的那些故事,那些流血犧牲的先烈和那些艱苦卓絕地鬥爭。父親用行動教會了我艱苦奮鬥和奉獻,對我影響很大,和其他同齡人一樣,我也將父親當作學習和崇拜的對象,我與父親除了血緣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傳承。”

劉致民是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創建者之一劉洪雄的兒子,從小就聽父親講過許多抗戰時的故事,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今天我來參加這個儀式,很高興也很激動,在這裡也能再次回想起父輩們英勇奮鬥不怕犧牲的精神,這個紀念碑的落成,也讓我們的後輩們多了一個瞭解革命先烈事蹟和精神的地方。”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久,日本侵略軍侵佔呼和浩特(時稱歸綏),當地共產黨員劉洪雄、楊植霖、高鳳英組織起“抗日團”,老百姓稱之為“蒙漢抗日遊擊隊”,在大青山地區開展抗日武裝鬥爭。

1938年3月,根據毛澤東創建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戰略意圖,八路軍120師組建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同年7月15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發出進軍大青山的命令,2300餘人歷時月餘,行程千餘里,越過平綏鐵路,於當年10月與蒙漢抗日遊擊隊成功會師,為創建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奠定了基礎,使當地的抗日鬥爭進入全新階段。

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當地地形特殊、交通不便,環境十分惡劣,但是根據地軍民以難以想象的頑強意志在此堅守7年,付出了上千條生命的代價,直至抗戰勝利。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

大青山紅色根據地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

大青山抗日根據地位於大青山深處,境內峰巒起伏,連綿不斷,八大高峰(西腦包山、東腦包山、華尖山、大平頂山、小平頂山、大特山、銀貢山)由西往東依次排列,山與山之間有五大溝(韭菜溝、肖夭子溝、老賴溝、得勝溝、李齊溝)以及30餘條支溝穿插其間,搶盤河、得勝河常流不斷。最高山峰海撥2255米,平均海撥1700米,山大溝深,林木繁茂,地形十分險要,在抗日戰爭中,大青山區以其特定的位置,成為整個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中心地帶。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

大青山抗日根據地是我縣紅色旅遊景區的靈魂和承載,素有“塞外小延安”之稱。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展館通過媒體宣傳向社會公開招投標,確定了有資質的施工單位。該項目從2006年開始選址、勘測、規劃、設計,並通過專家組論證,於當年9月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歷時兩年多,2008年9月上旬正式竣工和落成。

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展館”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展陳館的布展工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與西部影視城首席設計師韓雲峰設計完成,陳列項目分別由以毛主席題詞、武川地勢岩石題材群體為主題的主題正廳和以抗日戰爭、大青山之鷹、全民抗戰、決戰大青山、抗戰勝利為題材的五個展廳組成。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

| 本期來源:中國新聞網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發展委員會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与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遗址纪念碑揭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