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明:新常態下蛋雞行業轉型升級發展迫在眉睫

由大連商品交易所主辦的“第十一屆國際玉米產業大會”在大連舉辦。

本次大會以“衍生工具創新與農業風險管理”為主題,緊緊圍繞玉米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農合組織、種糧大戶等的現實需求,詳細解讀風險管理實務操作,切實幫助實體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和風險管理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明出席大會並作主題演講。

李保明表示,目前來看,國家環保新局勢下,一定要養殖業綠色轉型發展,小規模的養殖場一般都在關閉和退出,對規模化發展提出要求,此外,更加值得注意的則是食品安全問題,這其中,養殖場的環境和設備跟不上是最主要的原因,李保明講到,這都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動和扶助。

以下為文字實錄:

李保明:非常高興有機會來這裡跟大家一起交流,大會給我安排的新常態下蛋雞行業趨勢及養殖模式創新,我想從三個方面來交流,剛才高總講是世界各族人民優質低價動物蛋白來源,按每克來算,來源廣,價格低。來源於產業需求的狀況,總共有這麼幾個因素,一個是人口,只要靠這些人,基本上發達國家,包括我們國家,一個人跟一隻蛋雞的水平消費,我們人口發展狀況,一直到2025年還是在增長的趨勢。另外一個,在我們農村的城鎮化的發展,使養雞的越來越少,吃蛋的人越來越多,這個總趨勢還是增加的。反過來來說,在人口結構上,從2013年已經進入到老年時代,60歲以上的人口越來越增加了,就是15—60歲之間的勞動力,這個數值往後是越來越減少的。影響農業生產產業,對生產方式會有根本的轉變,剛才方總講的,就是從1985年開始產量變成世界第一大國,從2016年佔世界總量38%,從生產產業佈局上來說,我們前十位的,深顏色的山東、河南、河北、遼寧、江蘇、湖北、四川、安徽、吉林、黑龍江等省,跟玉米主產業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們對整個產業曾經做了一個很詳細的調研。對全國9個主產省,每個省挑兩個最主要的縣和比較少的縣,一共四個縣,全國36個縣,按照每個鄉鎮的去調研,大概一共有18000多戶調研,總計存欄量是1億多隻,佔接近總存欄量的9%,代表性還是比較強的。具體規模狀況和產業狀況可以看到,按照不同的養殖規模,我們國家目前總體生產上還是在2000—50000比較多,真正大規模的比較少,從兩千到五萬大概還是佔90%,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規模專業化和兼職所佔的比例,規模小的基本都是兼職幹,從幹這個事的人的年齡結構來看,基本上集中在40—50歲之間,或者40—60歲之間,30歲以下很少,現在90後從事這個職業的人相對比較少,這個對後面具體技術轉型都提出了要求。從勞動效率來說,人均飼養量在全國是5000多隻,發達國家人均飼養量是50000多隻。還有雞糞處理方面,規模小的基本上沒有,規模大有這個設施多,會重視這個雞糞處理的事情,這個問題就比較大。我們現在知道環保基本上是一票否決,過去規模小的,大部分都是在村裡面養的,人畜共居的方式,現在很多省都出現了禁限養區,所以面臨整個產業在轉型升級的要求。

第一個轉變就是環保

,我們國家環保新局勢,一定要養殖業綠色轉型發展,小規模的養殖場一般都在關閉和退出,反過來,百萬只以上超大規模場快速發展,這個是在建百萬只以上蛋雞場規模加起來有1億多隻,統計是8700多萬隻。還有就是食品安全問題,在雞蛋(3851, 24.00, 0.63%)裡面,各地的食品藥品衛生質量監督局,經常會做測試,被查到基本上就是要被關閉的,這個是跟我們前面的養殖設施、養殖環境有關係,環境不行,就容易得病,得病就只能用藥,用藥的話會影響到食品安全的問題。還有就是生物安全的問題壓力越來越大,所有的養殖業都是一樣的,疫病問題比較嚴重,像現在非洲豬瘟的問題,還有養雞的禽流感之類的。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養殖場的環境和設備跟不上這個是最主要的原因,這裡面的措施,我們要深入安全建設,力度要加快,規模化要加快,只有進行大規模化養殖,才有這個能力去建設這些設施。在最近這幾年有業外資金大量湧入,還有政府助推產業扶貧,2020年以前要精準扶貧,所以貧困縣對養殖業,有很多的蛋雞養殖,在一個縣建幾百萬只雞,可以帶動江浙一萬的貧困戶精準脫貧,這樣產業可以促使行業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的雞場,加上政策和環保的導向,要單獨去做很困難,但是政府扶貧結合起來,所以,要有政府推動。

目前為止,我們的規模還是以適度規模為準,5000—5000萬還有70%,五年以後是1萬—20萬是佔60%以上,全國有12億隻雞,佔的總量也就是60%。在這些規模下,目前的產值發展趨勢,還是有小部分,偏遠山區也有養幾百只雞的,沒有太大能力養太大規模的,所以有的地方也還在有幾百到幾千只雞。總體有這麼幾個功能定位,一個是保證供給狀況,總體數量上供給不是主要問題,但是優質雞蛋、健康安全優質的雞蛋,這個大家需求還是比較大。還有就是保增收,廣大老百姓主要的收入當中,還是要靠這個。第三個就是保生態,重要的是要結合措施,這個也是要促使轉型一個好的方面。

李保明:新常态下蛋鸡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迫在眉睫

這個是美國最近這30多年發展的蛋雞養殖企業規模變化,500萬隻以上的企業越來越多,500萬隻以下的企業越來越少,前5公司佔35%,前10公司大概佔53%,是佔整個美國總量的比例。到2020年以後在建和投產都是可以達到5000萬隻以上的企業,也是會越來越多。在養殖模式上怎麼發展,剛才說轉型是全世界都在轉型,我們從規模化方向轉,國外現在是怎麼往健康的角度,往優質的角度去轉,所以大家都聽說過投資轉型,在2012年開始搞福利化,美國到2025年後基本實現福利養殖技術模式,我們中國怎麼來看待福利養殖問題,後面一起來跟大家看一下。

養雞的方式從最早設施從一個小雞窩,到簡易的設施,到現在完成是制度化、生態化、機械化的轉變,從動物福利的提出,籠養的運動狀況不能實現,歐洲對動物福利的推動變成福利化養殖,福利化養殖在中國宣傳有一定的偏見,可能是翻譯不太好,有的人認為,人的福利還沒有搞好,還要給動物搞福利。國外是養殖模式的轉變,養殖技術的升級,不光是對動物友好一點,搞什麼方案,如果只是從這個角度,會影響我們國家今後產業的發展,所以對這方面的認可是非常關鍵的,我們可以看一下,從1999年歐洲動物福利法,從2003年起禁止新建傳統籠養雞舍,2012年1月1日起取締傳統雞籠,還有大概25%的雞舍沒有取消,現在也在整改,也在採取措施,用什麼法律怎麼處罰。美國是2008年在加州立法,現在有很多的企業,他們就承諾到2025年以後,不是福利養殖的這種方式的雞蛋就不收了,所以養殖模式的轉型,已經是迫在眉睫的,是必須要考慮的。

從過去疊層籠養改成立體散養,從小籠飼養到例題散養,空間可以自助選擇,有效避免空間環境應激的反應,健康狀況明顯改善,養殖方式有很多種,從籠養到散養,散養有多種散養方式,可以在到地面上,也可以到架子上,可以在飲水的地方,休閒的地方,棲息的地方可以分開,可以自由選擇,像歐洲都是家庭牧場的模式,可以在室內,也可以有室外的運動場,這樣可以達成有機養雞模式。對雞場的設置都在改善,從一排一排到荷蘭新開發的圓形蛋雞場,這是一種新的方式,最新的也是疊層方式,既可以在多層的立體空間上有一個養殖的。現在是上下兩三層樓,一層可以養800多隻,健康狀況很好,生產性能明顯提高,平均是95%以上的產蛋率,在中國要維持十幾個星期就不錯了,它可以維持22周,我們到72周淘汰了,它72周產單率還是接近90%,在這種新的養殖模式下,健康水平提高,生產性能明顯提高,這樣可以養到700天產500個蛋,正常是500天產300個蛋。最新的養殖模式是這樣的方式,就是三層樓羅列,一棟樓可以養24萬隻雞,這種對養殖業的轉型模式和方式是一個根本性的創新。

這種是世界各國養殖方式,有籠養、舍內散養、舍外散養,還有有機養殖,中國農村還有10%是散養,就是北方。不同國家的生產成本對雞蛋的成本是不一樣的,最低的成本是美國這塊,中國的成本比美國要高大概36%,我們現在雞蛋的成本要高。在養殖方式上,國內目前在做補貼的,大概有三種模式,一個是以家庭農場的大概是5000—30000萬,還有一種是4—6萬隻疊層籠養方式,還有8—10萬隻一棟疊層籠養。還有小規模散養的福利養殖方式,還有工業化的模式做的比較成功,可以做到比較理想的疊層籠養的兩種方式,包括建築環控,還有計算出來每平方米的密度,可以高密度健康飼養。還有環控上來之後,目前主推都是這種疊層籠養方式。但是這個模式,現在來說,比國內領先一大步。真正到2025年、2030年,美國2025年大概是70%都到福利養殖,按中國目前發展水平,基本上是傳統籠養這種疊層籠養方式,這個是歐洲到2003年開始就禁止用的模式,是國外90年代的技術,我們會突然發現中國的養殖水平,跟國外的水平忽然之間被擴大到了30年的差距。所以,中國若是不關注福利養殖技術的發展,今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們主推國內的養殖模式到底怎麼發展,也根據中國的國情也做一些改變。採用立體散養這樣的養殖技術,也是立體多層養殖,飼養密度可以達到每平方米25只,還有產蛋箱,半自動採蛋,自動飲水等等,都是自動化的。

產蛋之後全程不需要用藥,我們現在小規模養,一棟養三萬以上,基本上可以把疫苗給免掉,實現無抗養殖,生產優質雞蛋。時間關係,簡單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瞭解最新毛雞和雞苗價格,請長按下方指紋,識別二維碼,關注“家禽信息PIB”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