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旦談(25)|異姓同宗不同祖,合姓同宗不同祖,同姓認承同宗不同祖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家族有春秋時期的晉國六卿,即趙氏、韓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隋唐時期的五姓七望,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

家族,又稱宗族,是同一個男性祖先的後代世代聚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組織。

文明社會伊始,面對嚴酷的自然及社會的生存鬥爭,家族只能以較小的規模存在,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子、孫逐漸脫離父族另立宗族。

春秋戰國以後,一個宗族所包含的人口往往可達幾千;魏、晉、隋、唐時,個別豪門大姓甚至有上萬人。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

《戰國策·韓策二》:“臣之仇,韓相韓傀。傀又韓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衛設,臣使人刺人,終莫能就。”

《爾雅·釋親》:“父之黨為宗族。”

漢班固《白虎通·宗教》:“族者何也?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上湊高祖,下至玄孫,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為親,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

《漢書·韋玄成傳》:“宗族至吏二千石者十餘人。”

《後漢書·天文志上》:“夷滅述妻宗族萬餘人以上。”

姓氏旦谈(25)|异姓同宗不同祖,合姓同宗不同祖,同姓认承同宗不同祖

中國姓氏宗族中,有這樣的特例,就是異姓同宗不同祖,合姓同宗不同祖,同姓認承同宗不同祖,比如:

異姓同宗不同祖

賴、羅、傅皆為黃帝子孫,原均聚居於河南地帶,各因有功於國,封地賜爵,後世子孫為體念先世創造之不易,遂以封號為姓。

然盛久必衰,勢所必然,迨楚靈王崛起,先滅賴、繼滅羅,後並傅、三姓受封土地自此消滅,惟自封地開姓以來,以迄被滅、為時已久,彼此姻親關係,比比皆是。譜事通:續存家史,譜在根在。

當賴被滅時,楚為恐賴人圖謀復國,殺戮至慘。

雖主國政之人赴湖續建流亡政府,但國家之成立,必須具有土地、人民、主權三要素,始能存在,賴氏復國之圖,處此環境,實心有餘,而力不足,日久遂告消滅。

當楚靈王大肄殘殺之時,因賴氏聚族而屠,相傳已久,家室繫累,無法隨同遷移者甚多,為逃避殺戮,改依羅、傅二姓者極多。

其後,羅國被滅,楚國殺戮如故,亦甚多改姓依附於賴、傅,傅氏被並,亦仍如此。迨局勢底定,楚國雖停止殺戮,然已歷時數代,子孫眾多,混淆不清,均未再複姓,因是三姓遂相議不通遁姻,以表示同氣連枝之意,是賴、羅、傅自來即具有血統關係,於此可見一斑。

賴羅傅三姓在中國民族歷史上各有其悠久之歷史,故平日相見,均以“親堂”互稱,即可知三姓數千年來,即具有血統關係,與三國時劉關張之因一時情感結合,而為異姓結義金蘭,截然不同。

合姓同宗不同祖

比如劉傅氏,即當初傅氏一支遠遷他鄉時,同遷徙的鄉親中,有劉姓人家。當途中傅氏家長因病故去後,傅氏孤兒寡母幾乎無法趕路,也不能中途落腳定居,這時,善良的劉姓人家就承擔起他們的命運。

傅氏接宗子還沒有成人,母親也故去了,於是劉姓人家就視其為己出,培養成人。為了這份恩情,傅氏接宗子,將傅劉合姓,並讓後代傳承至今。

同姓認承同宗不同祖

這種情況最多,就是本地已經有同姓人家,卻不知自家根源,後遷徙來的同姓卻有家譜可溯源,兩族關係和睦,本地同姓便認承後來同姓為同宗,也有的認承為同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