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遠記憶|東北學子的靜寧時光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靜寧時光

靜寧寺清末民國初古建築群位於白石村2組、6組,東臨四方村,西接塘角村,南與靜寧村接壤,北與新店鎮相連。靜寧寺坐南朝北,依山而築,建築精巧,佈局奇特。佔地面積達40000平方米,為四川省規模最大的儒、釋、道三教歸真寺廟。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靜寧寺五福橋與八德池 冷國文攝

寺分四殿二院:四殿即觀音殿、孔子殿、三聖殿、王母殿。二院,一為考仙院,系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古色古香;一為儒林院,系紅磚二層樓房,融入了西方建築風格,堪稱為近代建築史上的中西合璧的一朵奇葩。目前寺內孔子殿、儒林院、慈善堂、八德池、五福橋、字庫塔、涼亭等景觀,保存完好。精美的石刻人物、花卉、書法以及石獅、楹聯都極具觀賞價值。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靜寧寺考仙院

國立東北中山中學於1934年創建於北平,是全國第一所以孫中山名字命名的國立中學。1936年11月,東北中山中學師生經江蘇南京、湖南湘鄉縣(今雙峰縣)、廣西桂林、貴州貴陽、四川重慶、瀘州、自貢等地,萬里遷徙,歷盡磨難,於1939年5月22日到達威遠縣靜寧寺。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1935年雞公山東北中學學生在頤廬前合影

東北中學是1931年12月12日由張學良創辦的一所私立中學,初名東北學院,後更名東北中學。 1935年,東北中學南遷至豫鄂交界的雞公山。1938年夏,東北中學經武漢,再遷湖南桃花坪,又經貴州、四川重慶,於1939年7月遷至威遠縣靜寧寺。1941年夏,東北中學由於派系鬥爭,被國民黨當局教育部解散,高中部併入國立第十八中學,初中部併入東北中山中學。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1945年攝於靜寧寺校門

國立東北中山中學和東北中學在威遠靜寧寺辦校8年,共培養8000多名學子,其中不乏專家、學者、名流。他們中有:榮獲克倫賓獎章的亞洲第一人、中科院院士趙鵬大;著名史學教授、美籍華人吳天威;榮任過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外語翻譯的翻譯家章琨;參加過設計或製造我國第一批飛機廠、第一代飛機、第一艘導彈潛水艇、第一批拖拉機廠和第一臺拖拉機的教授、高級工程師方同德、廖湘思、何保獻、苟池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高級工程師吳宗儉;中國代文學館第一任館長楊犁等。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中科院院士趙鵬大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史學教授吳天威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1946年國立東北中山中學高三十二()班畢業合影

從1939年秋起,東北中山中學每年招收少量的四川籍學生,威遠子弟近水樓臺,有幸接受一流教育。參加過祖國十條鐵路修建的高級工程師苟質彬,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軍旅詩人楊星火,著名教學教授丁爾升和原子、分子物理教授黃崇聖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

靜寧寺因此被譽為“抗戰教育聖地”。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軍旅女詩人楊星火 餘遠文供圖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東北中山中學學生在中溪河游泳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東北中山中學在靜寧寺考仙院舉行追悼“五三”罹難師生大會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古靜寧寺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國立東北中山中學校歌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靜寧寺東北中山中學和東北中學舊貌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靜寧寺考仙院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學校活動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遠眺靜寧寺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威遠縣史志辦公室

威遠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關於徵集國立東北中山中學和東北中學史料的

啟 事

為銘記抗戰歷史,擬在靜寧寺儒林院籌建國立東北中山中學和東北中學紀念館,威遠縣史志辦公室、威遠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決定從即日起,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徵集國立東北中山中學和東北中學資料及實物。

一、徵集內容:靜寧寺歷史資料;國立東北中山中學和東北中學在靜寧寺辦學期間的圖文資料(日記、信件、報刊、詩詞、圖片、回憶錄、宣傳畫、手抄報等)及相關出版物;東北中山中學和東北中學人物資料(老師和學生名單、傑出學子事蹟介紹),同時期學習和生活物品等。

二、徵集辦法:

捐贈人可將圖文資料及實物送交或郵寄威遠縣史志辦公室(地址:四川省威遠縣嚴陵鎮西街2號縣政府內 郵編:642450),也可通過網絡傳送(威遠縣史志辦公室郵箱是[email protected])。圖片和文獻資料採取自願捐贈原件或將原件送縣史志辦複印、掃描兩種方式。

三、聯繫方式

縣史志辦聯繫人:蔣再鵬 聯繫電話:(0832)8222362

縣文管所聯繫人:黃學玉 聯繫電話:15828704709

歡迎提供相關史料及線索。

— END —

威远记忆|东北学子的静宁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