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錢幣的那些事兒

明代初期曾用鈔不用錢,後改為鈔錢兼用,以紙幣為主。

但是鈔在明代屬於非主流貨幣,主流貨幣仍然是白銀和銅錢。

白銀在明代已經作為法定流通貨幣。白銀和銅錢是黃金搭檔,一般交易大數用白銀,小數用銅錢,稱為明代的主流貨幣。明代基本是一個皇帝鑄一種年號錢(亦有幾代未鑄錢),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曇花一現的大明寶鈔

由於明代與日本及歐洲間出口貿易的發展,大量白銀從海外通過東南沿海流入內地。國初雖然鑄有“洪武通寶”銅錢,但銅錢形制濫惡、使用不便,並且銅資源稀少,於是明洪武七年頒佈“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鈔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洪武八年(1375)又發行寶鈔作為法定貨幣,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這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紙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多年。

明朝錢幣的那些事兒


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且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氾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可見,這項錢幣改革以失敗告終。

明朝其他貨幣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

明朝錢幣的那些事兒


除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

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少見。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徵,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仄昌、天啟、崇禎等貨幣。



明朝錢幣的那些事兒


明朝錢幣的那些事兒


明朝錢幣的那些事兒




明朝錢幣的那些事兒


明朝錢幣的那些事兒


明朝錢幣的那些事兒


明朝錢幣的那些事兒


明朝錢幣的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