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調研 聚力中原出彩|國立光電:創新發展 一 「明」驚人

深入学习调研 聚力中原出彩|国立光电:创新发展 一 “明”惊人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戈 通訊員 左易和

當汽車靠近,路燈會自動調節亮度;如出現大霧天氣,燈光色溫還能由白轉黃;安裝一套智能控制系統,用手機APP就能遠程開關家中的燈具和閥門……8月15日,再次來到鶴壁市的省委辦公廳第四學習調研組前往鶴壁國立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立光電”)開展調研,一盞盞科技感十足的燈具、一系列富於人性化的智能傳感控制技術令人眼界大開。

企業規模雖然不大,但國立光電卻在行業內一“明”驚人——該公司2014年開工建設,當年項目竣工,當年繳納利稅,當年在“四板市場”掛牌。從美國加州大學半導體物理學專業畢業後,國立光電董事長朱明甫博士聚集了8名志同道合、年齡相仿的博士同學和好友,共同創辦了這家從事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的公司,“九個博士一盞燈”的創業故事也由此展開。

“當前,我們正在加快推進人工智能領域芯片研發和設計、智能傳感技術開發和應用,公司新研發的人工智能路燈可通過超聲波傳感器陣列技術精準判斷路面車輛的位置、速度、數量,實現根據環境監測系統啟動暖光模式、根據車流量和外界光照變化調整路燈亮度等功能,綜合節能率可達80%。”朱明甫介紹,作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戶外節點,國立光電研發的人工智能路燈依託智光系統、智能照明模塊和專業大數據中心,可實現智能視頻分析、智能照明、車流量監測、環境數據監測、智能充電等九大功能。

此外,國立光電還有其他的“黑科技”。記者在採訪中獲悉,該公司設計生產的新型智能戶外除霾設備,內置了光催化及超聲霧化沉降系統,在可見光照射下能產生活性很強的自由羥基和超氧離子等活性氧,可將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降解並隨霧化沉降,達到降塵除霾的效果。最新的實驗數據顯示:在自然環境中,裝有國立光電智能戶外除霾器的區域霧霾含量可降低逾七成。

近年來,國立光電從未停止過科技創新的腳步。目前,該公司的專利技術已覆蓋芯片、傳感器、模組、產品和系統等領域,正在逐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承擔了河南省集成電路重大科技專項,自主研發了嵌入式智能終端,還相繼攬獲中國LED首創獎、河南省科技進步獎、河南省創新爭先獎等諸多榮譽。

朱明甫告訴記者,國立光電目前正持續聚焦人工智能路燈的研發,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簡稱EMC)推進鶴壁市淇濱區照明服務項目,並以此為樣板逐步向安陽、新鄉等周邊省轄市推廣。據初步估算,以1萬盞路燈10年期EMC項目為例,每盞路燈每年可節約電能1621kWh、節約電費1215元,1萬盞路燈10年內產生的節電收益可高達1.215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