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法國「強給」中國一塊冰雪地,如今成爲科學考察和旅遊點

很小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我們中國就像一隻大公雞,臺灣島、海南島就像兩隻腳,東北是公雞頭,新疆是公雞尾巴,還有好多好多不知道名字的小島嶼。但是老師從來沒有告訴我們,在北冰洋,中國還有一塊“土地”!在那裡,中國公民可以自由出入,旅遊,科學考察。

100年前法國“強給”中國一塊冰雪地,如今成為科學考察和旅遊點

這個地方就是斯瓦爾巴群島,它在北極圈內,靠近歐洲大陸。由於緯度高,斯瓦爾巴群島非常寒冷,常年冰天雪地,不適宜人居住,但是這個群島上的新奧爾松卻是人類去北極點探索的出發地之一,16世紀,荷蘭探險家發現了這裡;之後,美國人、挪威人、意大利人先後來到這裡,並從這裡駕駛飛機或飛艇飛躍北極點。

100年前法國“強給”中國一塊冰雪地,如今成為科學考察和旅遊點

100年前法國“強給”中國一塊冰雪地,如今成為科學考察和旅遊點

而且因為這個地方在北極圈,又是人類比較熟悉的一塊土地,因此這些年來,很多探險旅行愛好者都願意到這裡來旅遊,體驗這裡奇特的北極風光,夜晚,和同伴一起看看神秘的北極極光。

100年前法國“強給”中國一塊冰雪地,如今成為科學考察和旅遊點

100年前法國“強給”中國一塊冰雪地,如今成為科學考察和旅遊點

斯瓦爾巴群島是1596年10月被荷蘭人巴倫支首次發現的,當時他們以為這個群島是格陵蘭的一部分,並未宣佈佔有這個島嶼。10年後,英國探險家亨利·哈得孫再一次來到這裡,再後來,芬蘭人、挪威人以及俄國人都相繼來到這裡考察,並發現了這裡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海產資源。 於是這個島嶼變得熱鬧起來,各國為了爭奪這個群島討價還價,並在1920年初達成一致。1920年2月9日,英國、美國、丹麥、挪威、瑞典、法國、意大利、荷蘭及日本等18國在巴黎簽訂《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1925年,協約國擴大到33個,條約規定,該群島不得作為軍事用途,締約國可在挪威法律之下,自由出入該島,無需簽證,享有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地域及其領水內的捕魚、狩獵權,開展海洋、工業、礦業、商業活動的權利和開展科學調查活動的權利。

100年前法國“強給”中國一塊冰雪地,如今成為科學考察和旅遊點

但這裡遠在北冰洋,和中國本土沒有任何瓜葛,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的“土地”?

這個還要追究到1925年。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而歐美國家卻不斷對外侵略擴張,他們各自為了爭取更多的權益,都爭相拉取一些弱國參與,法國人就找到了中國當時的執政者段祺瑞,也想讓中國承認這個條約。段祺瑞推辭不得,就隨便派了個人去簽字了,就當一個形式,反正中國和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八竿子打不著,中國也沒有錢和人去搞什麼科研考察,去那麼遠的地方獲取物資。

但也就是這個簽字,段祺瑞無心插柳無意間幹了一件福澤後代的事情。

100年前法國“強給”中國一塊冰雪地,如今成為科學考察和旅遊點

1991年秋天,中國探險家高登義在Y·葉新教授贈送的《北極指南》中看到了《斯瓦爾巴條約》的英文版。他在書中注意到,中國是《斯瓦爾巴條約》的簽約國。這個消息後來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中國科學院責成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促成此事,並在中國科學院“九五”重大科研項目《極地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增加了一個子課題“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科學建站調查研究”。

100年前法國“強給”中國一塊冰雪地,如今成為科學考察和旅遊點

100年前法國“強給”中國一塊冰雪地,如今成為科學考察和旅遊點

也正是因為如此,2004年7月28日,中國在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建成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中國北極黃河站,而與黃河站為鄰的,有德國、挪威、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的科考站。

100年前法國“強給”中國一塊冰雪地,如今成為科學考察和旅遊點

除了科學考察,這個協議還為中國人前往斯瓦爾巴群島旅行觀光提供了方便,因為是協約國,中國遊客去這裡旅遊,除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其他基本上都是暢通無阻,不需要辦簽證,沒有他國的限制。

100年前法國“強給”中國一塊冰雪地,如今成為科學考察和旅遊點

作者:酒叔;書寫一些旅途故事,發現一些旅遊趣事,我眼中的風景,一定與眾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