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人物圖冊|山水大家的作品全都搜羅起來了

山水畫,簡稱“山水”。中國畫的一種。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

山水畫:系中國畫,特有的畫種之一。在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畫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

山水畫,是稟愛自然的精華,天地的秀氣,所以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有無窮的妙趣。從六朝到唐山水畫家雖然很多,但他們的筆法,位置卻很古拙。

中國山水人物圖冊|山水大家的作品全都蒐羅起來了

《對月圖》南宋-馬遠

【 南宋 馬遠 《對月圖》 】立軸,絹本,淡設色,149.7×78.2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懸崖秋夜,皓月當空。一人坐磐石,持杯向月。一童捧壺侍立。描寫李白「月下獨酌」詩意。本幅構圖左實右虛,遠近高低,佈置得宜,運筆痛快流暢,墨色深淺明暗對比明顯。

中國山水人物圖冊|山水大家的作品全都蒐羅起來了

《觀瀑圖》明-仇英

仇英,中國明代繪畫大師,吳門四家之一。生於明代正德初或弘治末年,卒於嘉靖三十一年(公元一五五二年),字實父,號十洲,原籍江蘇太倉,後移居蘇州。仇英擅畫人物,尤長仕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對象,或圓轉流美,或勁麗豔爽。偶作花鳥,亦明麗有致。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

中國山水人物圖冊|山水大家的作品全都蒐羅起來了

《晴川攬勝圖》清-惲壽平

該圖中所繪樓閣、山巒、叢林、江舟,乃武漢江岸黃鶴樓一帶的勝景。該圖取意系藉唐人崔顥《登黃鶴樓》詩中“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之詩境,發遺民之情懷。

畫面構成右邊以直線為主,林木直幹密植,山峰聳立突兀,形成密不透風的格局,左邊以橫線描繪沙渚平波,空闊無際,左右對比大疏大密,別具新格。其運筆靈活灑脫,用墨濃淡相宜,層次分明。

從形式上看,是南田的早年之作,尤其是作品透露出來的習古痕跡,與其後來荒寒、冷靜、奇逸的意境是不一樣的。在筆墨上,師法其伯父惲於邁的風格也依稀可見,用筆細心嚴謹,線條也是工整安詳。

中國山水人物圖冊|山水大家的作品全都蒐羅起來了

《山居納涼圖》元-盛懋

《山居納涼圖》是盛懋著色山水的代表作。此圖景物佈置繁密,近景、中景、遠景,都逐一刻畫完整。近處船泊坡岸,坡腳水草叢生;中景,溪上軒榭,濃蔭環抱,軒中一人坐於榻上,侍者旁立;最遠處則雲霧升騰,崇山蜿蜒。在技法上,山石以細密的披麻皴畫成,再敷以赭石與青綠;樹則點葉與夾葉相間使用,體現了樹種的豐富性。此圖雖然在技法上做得很完整,但也由於景物的面面俱到,沒有虛的地方,使畫面失去了令觀者想象的空間,所以,畫的意蘊也就差了些。

中國山水人物圖冊|山水大家的作品全都蒐羅起來了

《山樓觀稼圖》明-沈士充

本幅自題七絕一首:“松陰落落曲江西,柳色森森映綠堤。車馬不喧塵自淨,小樓長日聽鶯啼。庚申冬日沈士充寫。”後鈐“沈士充印”、“子居氏”印。 “庚申”為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本幅有清內府鑑藏印二方。 此圖描繪初春時節文士於高樓上眺望農夫駕犁荷鋤耕作的田間情景。松江派畫家的作品多仿古、擬古之作,反映現實生活特別是農家情趣的作品十分難得。加之作者在背景的刻畫上充分發揮其山水畫家的優長,松秀參差的筆觸、以淺赭為基調的賦色以及疏朗開闊的佈局都恰到好處地烘托出溫暖而歡快的情調,可稱為中年時期的沈士充具有個人風格的代表作之一。

中國山水人物圖冊|山水大家的作品全都蒐羅起來了

山水工筆《溪山雪霽圖》絹本-明-藍瑛

這幅圖的右上角,有藍瑛題字:「天啟叄年(1623)秋八月,倣王右丞(即王維)畫法,藍瑛。」透露這張畫是他叄十九歲時,採用唐代王維的風格來創作的一件仿古作品。畫面左上方的溪山被白雪覆蓋,枝椏彷彿披上白衣,展現萬千姿態。山巔和脈嶺及岩石縫隙,則佈滿了銀白色晶瑩閃爍的苔點。藍瑛在畫中運用石青、赭石、白粉不同的顏料,讓豐富的色彩交織在一起,表現雪後放晴山景瑰麗的景象。畫中央有一條小河延伸到右下方溪岸。一位穿著紅衣的文人坐在船上,望著這一片美景陶醉其中。這幅〈溪山雪霽軸〉景色清新絢麗,充滿詩意畫意,不禁讓人想起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

中國山水人物圖冊|山水大家的作品全都蒐羅起來了

山水圖-紙本設色-清-查士標

《清查士標山水圖軸》中景岸上一人牽驢待渡,揮手呼叫船伕;船伕撐著小船正緩緩地駛向岸邊。遠景山巒起伏,林木蒼鬱,雲霧繚繞,若隱若現的景象。

作品的結構追仿倪雲林畫風,但形似倪雲林畫,內涵卻不同。圖中遠山的筆墨好像師法米芾,但又不同於米芾,是查士標“風神懶散,氣韻荒寒”(《國朝畫徵錄》)的典型風格。

中國山水人物圖冊|山水大家的作品全都蒐羅起來了

《松蘿晚翠圖》明-藍瑛

《松蘿晚翠圖軸》是藍瑛38歲的國畫作品。畫面峰巒層疊,中部有廟宇坐落於茂密的松林中,半隱半露相映成趣。泉水沿著蜿蜒的山澗,飛流直瀉,與山腳的河流相連,近處河邊雜樹成林,林中一老人前行,琴童後隨。畫面佈局採用“高遠”法,氣勢雄峻。山石的紋理採用“荷葉皴”兼取“斧劈皴”,墨色潤澤,濃淡相間,充分表現出蒼山的層次感和體積感,石綠作苔點,疏落有致,色彩明潔,增添了畫面的裝飾趣味。林森挺拔,枝幹蒼老,樹葉點勾結合,分別用石青、石綠加以點染,有的樹已禿落無葉,呈現出一片深秋的景色。整個畫面用筆工細,墨色穩重,給觀者以蕭疏自然的美感。

中國山水人物圖冊|山水大家的作品全都蒐羅起來了

《梧竹書堂圖》明-仇英

畫一精舍,寬敞的書桌置於窗前,上置文具書籍,一士人半作半臥於躺椅上,神態安詳。房舍四周修竹、梧桐搖曳生姿。坡石勾皴用拖泥帶水法間乾筆皴擦,再以水墨淡淡暈染,頗見渾厚。上綴以萱花、叢菊,顯示出隱居的 悠雅悠雅情調。

中國山水人物圖冊|山水大家的作品全都蒐羅起來了

《漁樂圖》明-丁玉川

這幅畫採用元代典型的“一河兩岸”橫圖,空闊的河面將畫面切割成上下兩段,前景是長滿蘆葦的坡岸,遠景則為瀰漫雲霧的低矮山巒。岸邊停泊一艘漁船,有文人在船上飲酒,一副悠閒自樂的模樣。這幅畫的橫圖和題材都令人想起吳鎮《漁父圖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由此可以看到他的繪畫受到元人的影響。除此之外,本幅畫也運用了“斧劈皴”的筆法來描繪山石,及藉助大量的水墨烘染雲霧,這些技法則是延續南宋院體的風格。丁玉川的繪畫吸收浙江畫派在宋、元時代的源流,而他的題材也偏向抒情山水或文人田園生活,這些都讓他的藝術擁有一種古典的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