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雙一流高校成立農學院,社會真的接受得了那麼多畢業生嗎?

最近教育系統報道出幾個非常熱的事件:

1)2018年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現代農業科學學院揭牌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

2)2018年2月27日,河海大學農業科學與工程學院更名為農業工程學院。

3)2018年6月29日,北京大家成立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

4)2018年7月7日,鄭州大學成立農學院

5)2018年8月29日,中山大學成立中山大學農學院

平時也沒覺得什麼,但你仔細一想:難道未來農業要火?

多所雙一流高校成立農學院,社會真的接受得了那麼多畢業生嗎?

如果小編記得沒錯,2010年小編參加一個高新企業論壇,論壇的請了一個清華大學的教授,好象還有一個上海交大的教授,一個發言完另一個發言。不外乎就兩個概念:

1)物聯網,如何如何改變現代人的生活。

2)大數據,如何如何管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於這些所謂的教授誇大了今後社會的需求,於是各高校基本每個學校都成立物聯網和大數據類似的一個或多個專業,招生的數量一個學校比一個學校的多,少則一個班三十人,多的則四五個班。請幫小編統計一下,全國有多少高校?全國招的這些高校畢業生一畢業,少則十幾萬,多則上百萬。社會有那麼大的容納能力嗎?由於沒畢業,沒工作經驗,一些在軟件行業打拼多年的高手佔據了這些社會新的崗位需求,這些學生畢業等於失業是必然。

多所雙一流高校成立農學院,社會真的接受得了那麼多畢業生嗎?

2011年還是2013年,忘記了。小編又參加一個自動化論壇,論壇上請了所謂的知名教授宣傳自動化專業在未來社會需要多少自動化專業人才。於是學校又開始擴招電氣,自動化,機械專業的學生,你看看現在有多少已經處於這個行業中失業的人。更別說每年畢業的人數了。

2014年還是2015年開始,又參加一個所謂人工智能的論壇。論壇由政府部門主導,邀請一些人工智能領域的公知,大力宣傳人工知道在全行業中的運用,對社會的貢獻,如何如何!於是某些利益集團的媒體就宣傳了未來人工智能領域需要的人才超過百萬。於是各大學又開始擴專業,向教育部申請專業,可以說全國絕大部分都有申請辦這個專業,特別是數字高校,個個學校有這個專業。接下來申請科研經費,扶持人工智能企業。這些學生還沒畢業,但可以發現,全國但凡以人工智能項目而成立的企業,除了政府扶持款外,融資,大面積的破產。只有像BAT這類有實力的企業還在死死的支撐,新成立的大部分已經破產。

2016年下半年開始,到2017年期間,我們的某些所謂國際知名企業(也就在美國上市而已),聽了一圈美國所謂教授吹區塊鏈技術。於是回到國內,到處吹牛逼,各大直播平臺,電視臺,論壇,國家級的某些論壇,把區塊鏈技術吹得神呼其呼。你想想一個技術文盲到處吹,到處騙,盡然唬住一批高知,於是各大國有,私營加入了區塊鏈技術的爭奪戰。然後就是一些數字高校又加入了區塊鏈技術類的專業。哈哈!

其實從這麼多年小編仔細的觀察來看,雖然沒有得到任何官方的直接數據,但確實從小編周圍接觸的人,他們或親戚的孩子畢業,找不到工作,託小編幫忙來看,準確說高知誤國。

每年小編最怕過的一段時間就是從七月份開始到當年十月份。為什麼呢?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以前、現在的同事、親戚、同學或朋友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特別是最近幾年,小編碰到這樣的事,越來越多,那就是從七月份開始很多高校的畢業生逐步離開學校,邁入社會,但都沒找到工作。於是有不少人託父母和親戚幫找工作(賄賂的不少),於是小編就經常接到好久沒聯繫的人打過來的電話。詢問能不能給他們家孩子或親戚家孩子找份工作,錢多少無所謂,只要能進得去就行。其實,這樣的事挺為難的,為何?之前幫朋友介紹過幾個孩子去朋友的公司,兩三年後,在公司學到技術也就離開公司,原因非常簡單,朋友的公司開始的待遇確實不怎麼高,從市場的角度來說,這是合理的。但老這麼搞,又會讓朋友覺得小編是不是收了人家的錢拼命給他推薦關係戶來,充分的利用朋友不好拒絕的心態,學到技術後光明正大的離開,次數多了吧!也就直接拒絕了推薦了。

多所雙一流高校成立農學院,社會真的接受得了那麼多畢業生嗎?

其實這麼多年來,各大學的擴招已經造成大量的畢業生失業,這已經是社會的現實。特別是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因為先天的教育劣勢,進不了數字高校,基本可以說畢業就等於失業,那為什麼學校還拼命的招生呢?僅有極少的高校領導有這個魄力,根據學生的就業情況來確定裁減專業的招生數量和規模,更有可能某些專業直接不招。對於這樣負責的學校領導,小編也只有給他們打一個大大的“贊”。其他的高校仍然盲目的亂招?

但最近看到這些數字高校加入到農業系統,難道未來與農業相差的專業會火?未來就業會需要大量的高級知識份子?以某省公佈本科生就業率,農學畢業生就業率最高達93.18%,其次是工學91.64%,醫學90.55%,歷史學90.09%,哲學畢業生就業率在80%以下。這個數據你信?反正打死小編也不信。小編也是上過大學的人,就以九十年代末小編畢業時小編所在的班的就業率來看,除了當時有幾個一個考研,一個保研,一個留校,一個參軍的學生之外,能自己找到工作的只有四個人(主要指到畢業前學校統計籤合同的),兩個班(49人)。但到畢業時,社會對學生的需求8個人,也就是說就業率16.3%,這還是90年代,我們還屬於原國家某部屬高校。最後其他的學生全分下去了,為什麼?一是學校老師找曾經的同學(系統內國企高官)幫忙解決就業,還有就是直接分配。於是發到省教育廳的就業率98.2%。當然,不可否則有的專業100%就業的,清一色全國一線城市,全中國唯一專業,還沒畢業就國企搶了。還有就是堅苦專業,基本就業率都在90%以上。還有一些實力強的專業,一個班就幾個人考不起研究生,其他全國各大名校的研究生都有他們,就業率就這麼統計出來的。教育系統各大高校誇大就業率基本都是普遍現象。

突然這麼多數字高校加入到農業系統,到底為什麼?不是農業高級,也不是未來農業就業率高,而是利益!利益才是各大高校加入農業系統的主要原因。大家都清楚,全中國各省基本都有一所農業類的院校,按照現在的招生規模,一年一所高校招一萬人左右,全國除了港,澳,臺不納入計算,全國每年向農業系統投入的人才應該超過三十萬,他們加過來的目標是什麼?大家看到國家政策來看,全國今後一段時間內向農業和農村投入的資金規模就清楚了。這也不稀奇,從九十年代計算機專業火,軟件火,到後來10後物聯網,大數據到最後的區塊鏈技術,其實今後還會有,新的技術出現。小編覺得這沒什麼,學校嘛,本來就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否則中國如何進步?但這麼一窩蜂的上,從而導致大面積的失業,培養出來大面積無用的人,國家財政的支出,老百姓交的稅,好鋼沒有用到刀刃上呀!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