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萬年」南仁東

新華社貴陽9月15日電(記者齊健、彭培根、黃燕)對於正在美國參加學術活動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射電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學家李菂而言,這個星期六既平常又特別。

一年前的這天,“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在美國病逝。

“一眼万年”南仁东

2009年5月21日,南仁東在自己的辦公室內。(張蜀新攝)

“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以英文縮寫FAST更加廣為人知。它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能看到宇宙很遠的地方,有助解開宇宙起源的秘密,乃至探尋地外文明。

“一眼万年”南仁东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經過兩年的緊張調試工作,現已經實現了跟蹤、漂移掃描、運動中掃描等多種觀測模式。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

作為這一項目的發起者和奠基人,南仁東獲譽“天眼之父”。

在他去世後的這一年中,上百名科技人員在FAST調試階段,就發現了59顆優質脈衝星候選體,其中有44顆被認證為新發現的。

脈衝星是由某些恆星演化到最後期,伴隨著超新星爆發產生的,自轉週期極其穩定,因其發射出週期性脈衝信號而得名。它可以作為人類測量宇宙時空的超高精準度時鐘,被視為“宇宙燈塔”。

FAST尋找脈衝星的表現,一如南仁東為它取的英文名,迅速、敏銳。

而他25年前提出建造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的設想,也是迅速和敏銳的。

當時還在讀書的李菂第一次聽說FAST,就“為其氣魄、膽量和瘋狂所撼”。

“後來認識南老師,其人其事,融為一體。”這位46歲的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回憶說。

“一眼万年”南仁东

2009年12月30日,南仁東在國家天文臺會議室內開會。(張蜀新攝)

南仁東生前的同事、學生習慣稱他“南老師”,然而人們對他的記憶並不都符合傳統印象中的老師。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在南仁東去世第三天發表的悼文中,憶及他們在一次開會之餘,走到山頂的觀景亭,發現無人值守的柵欄門上了鎖,大家便在一旁休息聊天。這時,66歲的南仁東來了,看了一眼就“身手矯健地縱身翻過柵欄門”,大步走上觀景亭二層一覽河山,看得眾人“目瞪口呆”!

國家天文臺射電天文研究部副主任、FAST工程副經理張蜀新說起南仁東的故事,最常用的詞是“高興”。

“南老師喜歡在圈樑上散步。晚上十一二點,高興的時候,就拉我們去,”張蜀新說,或者,“一高興,走,爬塔去!”

“一眼万年”南仁东

2010年8月31日,南仁東在內蒙古自治區明安圖參加2010年FAST工程年中總結會。(張蜀新攝)

如果將FAST比作“大天鍋”,圈樑就相當於鍋沿兒,周長約1.6公里。而張蜀新提到的“塔”就是吊拉饋源艙的支撐塔,共有6座。饋源艙被喻為“天眼”的瞳仁,接收電磁波信號。

“六個塔,南老師爬了四個!”他說。新塔建成,南仁東都要求“給我留著”,趕來“第一爬”。這可能是他作為FAST首席科學家和總工程師給自己的唯一“特權”。

“100多米高的塔,他爬上去,高高興興的。”張蜀新將此理解為南仁東對FAST由衷的熱愛。

“一眼万年”南仁东

9月11日拍攝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一景。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

張蜀新說,FAST如同南仁東的孩子,他親手締造、親眼看著它一點一點長大。

這一點得到了南仁東親屬的印證。

南仁東夫人攜子女在致國家天文臺南仁東先生治喪委員會的信中說,FAST成就了南仁東,併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媒體形容南仁東24年專注做了一件事:將FAST變為現實,為後人建造了一代超級望遠鏡。

9月,中科院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誌性科技成果徵求意見,網上投票結果顯示,FAST得票數遙遙領先。

直到現在,李菂從南仁東辦公室門前經過,不禁就要敲門,感覺又能聽見南仁東沙啞有力的聲音“進來吧,短點說”。

在項目提出之初,南仁東與同事前往考察建造在波多黎各島喀斯特窪坑裡的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並拍照留念。照片上的他,正是如今李菂的年齡。

“我等後輩思念於心,仰視老師立事於世。‘旦夕譭譽何足道,百年成敗是非輕’。”李菂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