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窮與富,精神上必須「富養」!

讀了大量的育兒和孩子教育方向的文章,在討論“窮養”與富養的話題。在各種爭論、質疑、喝彩與不屑中,筆者發現無論哪種觀點,都只是停留在“物質”層面的思考與實踐。而我個人卻恰恰認為,對於孩子“精神世界”的塑造與培養,超越任何物質層面的刺激與動作。

精神世界的培養又是相對“公平”的,只要你有足夠的關注和耐心,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得到“精神的富養”!

無論窮與富,精神上必須“富養”!

一、從00後開始,物質匱乏的“後遺症”已經淡化。

不用說50、60後,即使對70、80後而言,童年也大都伴隨著“物質的匱乏”。“物質的給予就是愛”,這樣的概念充斥著這些年代的童年時代和現實生活。以至於在成年以後,物慾和佔有大多情況下也許不代表“需要和喜歡”,而是下意識的爭奪。這就是“物質匱乏後遺症”的綜合表現。而對於90、00以後的孩子而言,物質豐富而帶來的“物質匱乏後遺症”減退,以及思想思維開闊後的精神需求,完全物質層面的富養與窮養顯得片面而不足。

無論窮與富,精神上必須“富養”!

二、精神滿足的喜悅遠遠大於物質。

你可以買不起昂貴的“玩具”,但你可以給孩子“遊戲”的快樂。你可以買不起昂貴的“學區房”,但你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你可以沒有大量的時間去陪伴,但你可以珍惜每一次相聚“走心”的玩耍。你也許無法從物質端供養一個“貴族”,但你完全可以培養出孩子的“貴族氣質與貴族心靈”。如果讓每一個孩子選擇和挑選,我想大多數孩子會選擇“活靈活現”的後者。

無論窮與富,精神上必須“富養”!

三、這些問題大都來自精神世界的缺失。

1、家長與孩子間沒有溝通或無效溝通,沒有建立精神層面的通道與共鳴,物質匱乏後遺症思維下,以物質的滿足代替真正的“愛的關懷”。

2、孩子與家庭隔絕,親情過分疏離。有愛家庭的孩子都是“戀家”的。而隔絕與疏離在所謂“富養”的家庭一樣存在。而很多真實而普通的家庭,反倒表現的極為稀少。光花錢,帶不來家庭真正的和睦,普通人,也完全可以享受“其樂融融”,這一切歸咎於“精神和情感”層面的交融與共鳴。

3、“拼命尋求外界認可”、“對批評異常的反彈”、“輕信或容易被激怒”、“不自信與極度張揚”、“焦慮與無助”,看似平常的現象與情緒,其實或多或少埋藏著“精神匱乏”帶來的必然結果。而這種精神養成階段,恰恰在人生階段的初期。推己及人,對於成年人而言,如果我們細細回味自身的不足與弱點,只是簡單的剖析和追問,童年和教育的影子或多或少的會出現。不要抱怨過去,唯有擁抱未來,己之不欲勿施於人,請善待和用心呵護我們的孩子。

不要用“物質”去代替愛,從這個角度看,世界是“極度公平”的。不要用我們童年的缺失去思考孩子,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最有效。無論有多忙、不管有多難,打個電話、發個微信、聊個視頻其實簡單而溫暖。不要在“物慾”包裹的教育方式中迷失,全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企業家,他們父母不會滿腦子想著“學區房、補習班、花大錢”。

育兒,從“精神世界”的富養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