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每晚一本書」堅持30天,如何制訂適合自己的計劃表?

#每晚一本書#到今天已經堅持了30天,圓滿了一個月。這30天,因為自我質疑差點放棄,也因為身體的生理反應有過掙扎。但最終還是堅持到了現在,甚至上週五因為加班回家太晚,堅持到凌晨1:30才把書看完。

堅持一天看一本書,這件事除了自己會懷疑,也有人質疑這樣做的意義。其實我也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但我喜歡的作家村上春樹曾說過,無論做什麼事,做著做著它的意義就出現了。樂觀一點來看,所謂意義,並不是一開始就應該擔心的問題。

也有些朋友問我是怎麼做到的,剛好前兩天看的《如何戒掉壞習慣》裡有些方法印證了我的實踐過程,總結堅持了一個月的效果,姑且寫出來回答一下:

1.首先要有一個確定的目標。我2018年的目標是與讀書死磕,但我並沒有具體的行動計劃,也不知道要怎樣死磕。這都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先把目標定下來。心理學上有個吸引力法則,當你的思想集中在一個事情上面時,與之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自己出現。當我翻開《快速閱讀術》那本書時,立刻就明白了每天看一本書就是我心目中死磕的樣子。但這也是直到4月才發生的事情。

2.其次檢討這個目標是否真的合適。

之前想的是上班也忙,一週看一本書就了不起了,但一年52本並沒有勾起我多大的興趣。定下一天看一本書後,我發現此前一直躁動的心反而安定了下來,內心裡充滿了挑戰的慾望,整個人狀態完全不一樣,不時地還有要是早點這樣做就好了的念頭。這也就是我之前在覆盤裡提到過的真正喜歡一件事情的感覺。

3.接下來,避開制訂計劃的誤區。制定計劃是最容易走進誤區的一件事情。為什麼呢?以我的親身經歷來說,定計劃的姿勢不對,很容易淪為形式,該拖延的照樣拖延,完不成的給你十年也完不成。

其實我自己就是個計劃控。別人可能年頭、年尾一個計劃,我是隨時想到新點子都會重新制訂計劃。每次在網上、公號或朋友圈看了點什麼,頭腦一發熱,就會熱血沸騰花半天時間擬一個驚天大計劃,這個計劃也很完美地包括了短、中、長期要達成的目標。可是執行不到三兩天,就像缺乏續航能力的手機電池很快就歇菜了。我把這種計劃叫做最劣計劃。主要有三個毛病:

第一,頭腦衝動寫下來的計劃,並不是你真正想要的計劃。這跟你看了很多書,懂了很多道理,打了很多雞血,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它們並不是你內心真正需要的東西。比如,同樣一篇文章,你看的當時也是血槽滿滿,但很快就迅速掉血。而另外一個人看了,竟然真的受到刺激,從此像換了一個人。這就說明那些經歷和道理,剛好解決了另外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焦慮,而不是你。

第二,這種計劃只有形式,沒有實質內容。說白了,短、中、期目標樣樣俱備,最多也只是解決了方向性問題,就好比你看到了前面那座山山腳有什麼,半山腰有什麼,山頂有什麼,卻不知道用什麼方法、靠什麼工具一步一步爬上去。

第三,計劃的結果越是完美,越會是看上去很美,實際上是騙自己的心理遊戲。我以前的計劃,都是要在工作日的業餘時間完成什麼工作量,週末要完成什麼事項。表面看上去,如果完成了計劃,時間利用效率很高,一定是碩果累累。但實際上拖延症一發作,很多計劃根本就做不到,完不成的次數一多,就會助長破罐子破摔心理。

4.制定適合自己的可行性計劃。可行性計劃是指能夠讓你堅持下去的計劃。經過這麼多次的磨合,我發現我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拖延症,而最合適我的治拖方式是日程表。當然,遠期目標還是需要,但那只是起到一個把握方向的作用。

即使是日程表,也不是隨便把一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就可以了。我現在執行的日程表,雖然是以半小時為最小單位,從起床到睡覺這段時間都安排了要做的事情,但至少也是修改過三四次的。每次感覺執行起來有些細節方面的問題,便會作一些調整。比如,我對學習課程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有興趣,便減少了聽課的頻率,增加了聽書的頻率。

調整後,我的日程表重點體現兩個核心理念:一是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二是增加時間的重複利用率。

怎樣提高單位時間效率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限定時間。比如,為了不影響正常下班時間,我把當天的工作都安排好了完成時間,從開始到結束都會計時。對於完美主義拖延症患者來說,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首先保證了“完成”這個結果。再比如,我把#每晚一本書#的時間規定在三個小時內,這三個小時又被劃分為三個階段:兩個小時看完書兼作筆記;半個小時出短評;半個小時上傳分享。從執行結果來看,三小時肯定是不夠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我的精神高度集中,所以即便延長一點時間也在可接受範圍。我現在面臨的難題就是下班時間還是都花在了晚書上,而且每天睡得都比較晚。我的下一個目標是爭取在晚上11:30前完成晚書的所有工作。

怎樣增加時間的重複利用呢?這個其實是關於碎片時間的利用問題,因為我們每天可支配的時間都是固定的,你在這件事情多花了時間,一定會在另外一件事上減少時間,誰也沒法多擠出一些來,因此最好安排在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情。比如,我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得到APP,一邊聽課一邊洗漱;吃飯時間要麼聽書要麼聽音樂、聽新聞。上下班路上騎單車,同時聽得到的每天聽本書。我在路上需要花一個小時,剛好可以聽兩本書,一天就可以聽四本書,堅持一年光是聽書就能夠達到一千多本。聽書的同時也鍛鍊了身體,這就是增加了時間的重複利用率。我在看書的時候也會聽音樂,剛開始會有些不習慣,習慣了就不會受到干擾,思維反而變得比較活躍。

5.最後,制定好的計劃,並非就是一成不變的。像我上面說過,發現執行起來有不適合的地方,就可以進行靈活性修改。但修改時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核心計劃事項是底線,無論如何都不能破例。對於我來說,每天看完一本書就是核心事項,其它事情可以調整,但這件事就算突發事件也不能拖延,所以儘管我感冒發燒,儘管有時加班很晚,還是要堅持把書看完才能睡覺。當然,每週的計劃完成後,我也會給自己一點小獎勵。這個道理想必大家都懂,就不多說了。

6.找到適合自己的計劃表,會有什麼樣的收穫呢?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就是陪孩子的時間竟然變得越來越多了。以前雖然有計劃,但拖拖拉拉不想執行,結果週末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上網衝浪,看電影,看美劇,看綜藝上面。反正是該做的事一點也沒做,陪家人、做家務的時間卻越來越少。自從執行了#每晚一本書#計劃,每週六抽出兩個小時陪孩子看電影,每週日白天花半天陪孩子在周邊短足,晚上再花一個小時陪小孩,或者打乒乓球,或者下棋,或者共讀。現在一兩個月陪孩子的時間,都快要超過過去一年的時間了。重點是,每天該完成的計劃也都完成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養成新習慣要經歷反抗期、不穩定期、倦怠期,現在到處鼓吹的養成一個習慣只要21天,其實並不算準確。按照心理學專家的說法,真正要養成一個習慣一般要60多天。當然,對於一些行為性的習慣,21天是可以養成的。但是要改變身體性、思考性習慣,方法若不對,再多的毅力和再大的動力都沒用。

#每晚一本書#仍在微頭條繼續。有新的心得,隨時報告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