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4道密碼 癌症自愈不是「傳說」

掌握4道密碼 癌症自愈不是“傳說”

何裕民,中華醫學會理事兼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醫學哲學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心理學》主編、《醫學與哲學》雜誌副主編,國家科技部“十一五”重點支撐項目亞健康課題組第一負責人,國家級規劃大學教材《現代中醫腫瘤學》主編,世界傑出華人成就獎獲得者。

2015年6月,美國癌症協會發布了一項令人欣喜的研究結果:大約有10%的癌症患者病症會自然消退,而且極少復發。

但是,人人渴望的癌症自愈並不是患者完全“不作為”,等著病灶乖乖消失,在癌症治療的過程裡,這些“幸運兒們”有意無意破解了癌症枷鎖的密碼。

密碼一:要經常給身體輸入正能量

由於肝癌的惡性程度高、發展快、病程短、容易復發、預後大多不良,肝癌在我國一度有“癌王”之稱。根據2012年中國癌症統計報告,肝癌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第二大癌症“殺手”,死亡率高達23.72%。看到這裡,有人就要問了,既然死亡率這麼高,為什麼還是有晚期肝癌患者活得不錯,甚至像林老先生這樣實現自愈?更令人費解的是,有時候同樣是生癌,甚至是同一種癌、同一病期、同樣的病理類型,接受同一醫生診治,但結果往往不同,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最值得癌友們注意的當屬康復的動因不同。

活下去是每個人都有的本能需求。但是在對康復動因進行細分時,能發現很大差異。

臨床觀察發現,癌友們的康復動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外因激勵與內因激勵。外因激勵主要表現為,活下去是為了得到一些身外之物,如贏得名利、改善生活、實現數值明確的既定目標等等;內因激勵為主的癌友則更希望在有生之年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將人生意義最大化。

乍一看好像二者並沒有多大區別,但在臨床治療中這兩類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不同。外因激勵雖有效果,但很難持久,碰到困難很快就會消退。內因激勵卻能夠幫助患者克服重重痛苦和困難,持久維持較高水平的激勵效果和全身心的投入,堅持治療。

這種康復動因不光會在治療中產生作用,也能體現在對癌症的認識上。以外因激勵為主的人,容易消極理解,不相信癌症只是慢性病,生了癌還能康復,把生癌的原因歸結於外物,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老是埋怨。內因激勵為主者,往往更願意從正面去理解與接受生癌這件事,把生活的動力同時化為康復動力,積極尋求解決辦法。

密碼二:要相信身體有足夠的智慧

不管是健康人群還是病人,一旦生病或者病情惡化,人們往往更容易關注外部的治療手段,而忽略了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其實,軀體的智慧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人類與生俱來就帶著自我修復的能力,比如傷口癒合,長出新的皮膚,病菌消退等等。

此外,很多慢性病也都有著一定的自我修復可能性。我臨床的癌症病人中,伴發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的很多。其中不少人一方面接受中西醫藥物的癌症治療,另一方面痛改生活方式。若干年後再一查,許多人居然原先多年的其他慢性病痊癒了。這就是機體自我修復能力。

或許有人會說,癌症比一般的疾病要嚴重得多。但是,從本質上來看,癌症只是一種慢性病。如果在癌症治療時,能夠考慮到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採取適度、適當的干預措施,並督促患者遵循生活規律,而不是積極地行動、過分地干預,拼命地進行創傷性治療,有時效果可能會比我們想象的好得多。

密碼三:要時時刻刻管好自己的嘴

再來看林老先生的案例。老先生在配合中醫藥調整身體之後,除了戒酒,生活似乎沒有任何變化,仍舊過著從前的快活日子,可是癌細胞卻突然間消失了。其實,對於癌症患者來說,尤其是肝癌患者,這裡的戒酒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研究表明,酒精攝入量與肝癌患病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每天3瓶酒精飲料會導致肝癌的發生。我的肝癌患者中,有很多來自北方地區,其中,男性患者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好酒的,且往往是烈性白酒。

不只是飲酒。

中醫學注意到:凡酒食不節,飢飽失常,損傷脾胃;胃不能腐熟水谷,脾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溼濁內生,凝聚成痰,痰溼阻滯;氣機不暢,脈絡壅滯,痰濁與氣血搏結,均可導致肝癌的發生。其他癌種也是如此。

每個人身上都有原癌基因,但同時也都擁有抗癌力。一般情況下,兩者維持著一種平衡狀態。當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偏差,比如飲食無度、作息紊亂,都會導致原癌基因被激活,和抗癌力的流失。

人們常說“病從口入”,相反,管好嘴,建立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可以減少一部分癌症的發生,即使生了癌,也能增進治療效果,促進康復。

密碼四:要及時對不良情志說“不”

中醫認為,肝癌的發生多因情志不舒,肝氣不暢,氣血瘀滯,瘀溼化熱,日久形成熱毒積塊而成。有些病人在生癌過後緊盯腫瘤指標,每天緊張度日,最終卻加速了癌症的復發與轉移。作為肝癌晚期患者,林老先生卻表現得完全不像一般的癌症病人——不把生癌當回事,不在意以後會怎樣,輕輕鬆鬆地過活。

對於絕大多數患者來說,剛剛得知自己患了腫瘤以後,常表現為震驚、否認、埋怨、憤怒、悔恨、恐懼、沮喪、多疑、暴躁,甚至出現自我封閉。以肝癌患者為例,40~50歲的患者易產生僥倖(75%)、焦慮(58%)心理,50~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表現較為固執、喜猜疑,不易合作,易激動,具有自卑、失落感,部分患者出現抑鬱(53.8%),部分則表現為憤怒(44.4%)。

這些消極情緒不僅會使患者消極治療、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讓患者放棄治療,還可能使患者機體早已存在的神經、內分泌失調進一步加劇,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削弱機體的抗癌力,促進腫瘤的迅速發展。一旦患者出現不良心理狀態,要及時加以糾正,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樹立康復信心,走上心身良心互動的康復之路。

總之,癌症自愈的內在機制就在於調動患者體內的抗癌力發生積極作用,以抵抗腫瘤細胞的負面影響,最終實現康復。無論是肝癌患者,或者是其他癌種的病友,生了癌就意味著自身體內的抗癌力有所削弱。客觀來講,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走向康復的道路也註定不可能一樣。

但是,只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科學的治療手段、合理用藥,適時調整癌症認知及心理狀態,建立科學的飲食習慣,配合體能鍛鍊,癌症自愈這種不是“傳說”的生命奇蹟就有可能發生在每一位患者身上。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就點擊右上角把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需要的人看到吧!

掌握4道密碼 癌症自愈不是“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