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醫院:承載生死的「最複雜建築」 未來什麼模樣?

科技發展的洪流從空中傾瀉,被這盆涼水猛然澆醒的人類,除卻對宇宙盡頭這類宏大敘事的凝思,另一種內聚型審視角度——反觀人類自身、內省生命本體,同樣激盪而生。

著名科幻小說家韓松在他的“醫院三部曲”裡,勾勒出人工智能與醫院、科技與人類生老病死的關聯。在“醫院三部曲”的第二部《驅魔》中,講述了負責醫院運行的超級人工智能“司命”與人類病人的故事。“司命”一直在理解“治療”的目的,但在一次次的模擬中它發現,只有吃藥,才能給病人帶來幸福。終篇《亡靈》更是描摹了一個荒誕的未來——醫院變成一個高度智慧的“系統”,它覺得整個宇宙都病了,甚至擴大到整個太空。

在對於生命的思索過程中,我們無法避開談及承載生命誕生與消亡的醫院,以及技術賦予它們的新能力與新使命。

科技的每一次點滴變化或是重大變遷,都在重新定義人類與時代的新關係。“明日醫院”到底能看到多遠?無論我們想得多遠,新的技術革命總會讓我們“前功盡棄”,將我們扔到另一個起點重新開始,但在人們總是設法投向可及視野的最遠處,對醫院的升級改造也從不曾停下,畢竟沒有人願意拿生命開玩笑。

檢索“智慧醫院”、“明日醫院”、“未來醫院”,可以發現智能支付、智能問診、“刷臉”就醫、智能影像診斷、人工智能醫生智能問診等等關鍵詞。

非醫療技術的高速發展賦予了醫療手段無限的可能性。例如新醫療技術的轉化應用、基於互聯技術的信息智能化、智慧物流系統等等,包括支付系統的改變同樣會為醫院帶來顛覆性革命。由於國內公共醫療管理系統的亟需完善,尤其以“效率較低的醫療體系、質量欠佳的醫療服務、看病難且貴的就醫現狀”成為主要焦點。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城鎮化及老齡化進程正在加速,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醫院作為提供醫療服務的核心場所之一,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壓力。在“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等政策法規的共同影響下,中國醫院建設與改造步伐正在提速。

今年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關於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對未來3年醫療服務改善工作進行部署,以“互聯網+”為手段,建設智慧醫院。中國醫院由此進入了全新的數字化發展新階段。

在不少中國醫院,早已開啟了打造“智慧醫院”、“明日醫院”的升級進程。預約就診、掛號,可以用智能手機;候診還要等多長時間?在家能通過手機遠程監控;就診費用和診斷報告用手機就能查詢。這些“2C”端的智能應用已然躋身服務患者的前線。

無掛號窗口、無收費窗口、無紙化、無門診輸液、無排隊的“五無醫院”,將成為未來智慧醫院的發展趨勢。但是,對於患者無法直接親身感受的醫院後勤保障系統,也是另一個極其重要的“智慧醫院”構建戰場。醫院之於整座城市,猶如沉睡中也無法停歇的呼吸機。試想,正在進行重大手術的手術室突然斷電、保存特殊藥物的製冷設備出現了問題、醫院病房突發火災……這些應急狀況如果無法妥善處理,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毋庸諱言,醫院是建築業界公認的“最複雜的公共建築”之一。門診、急診、手術、醫技、病房、後勤、行政等多功能需互相聯繫又相對獨立。同時,病患流線、醫護流線、物流流線、潔汙流線等多種流線互相交織又相對隔離。還有院區交叉感染、醫療放射、醫護人員人身安全等多項安全性防護要求非常高。

與此同時,由於24小時急診、手術室、重症監護室、眾多大型醫療器械等等這些特殊功能,在公共建築中,綜合性醫院的能耗一直都是最高。施耐德電氣曾梳理過醫院後勤管理5大痛點——醫院內部信息系統容易出現孤島現象、後勤管理無法精細化導致能耗癥結不明、醫院設計不夠人性化及智能化、員工文化水平跟不上信息化節奏以及標準化程度不足對人力依賴度太高。

真正的智慧醫院,應是利用物聯網技術,強化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間的連接,打通院內醫療信息和醫院管理服務信息交換,打破醫院和醫院、醫生和患者的信息障礙。如果這些問題無法解決,“智慧醫院”也談不上真正的“智慧”。

座標上海寶山區的三甲綜合性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北院(下稱華山北院)一改往日忙碌,以及分診護士扯著嗓子、掛號病人尖聲喊叫的老舊醫院混亂無序印象,簡易的電子流程化操作手段和清爽、有序的就診氛圍幾乎讓人感受不到醫院的天然壓抑感。

看不見的醫院:承載生死的“最複雜建築” 未來什麼模樣?

太陽底下有序背後的“代價”,是在未照及的陰影處裡,默默把任何無數個“無序”扼殺在破壞秩序之前。

在醫院地下一層配電間,鳳凰網國際智庫記者觀察到,電子顯示屏上驕傲地顯示已安全運行2343天——自2012年建院以來不曾發生一起重大事故。負責醫院後勤管理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建院6年,其實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要處理,操著數不盡的心啊。”他說。

看不見的醫院:承載生死的“最複雜建築” 未來什麼模樣?

華山北院的配電間

由於每天需要接收和診治大量患者,醫院後勤管理服務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面對多重挑戰,醫院急需進行改變,以期通過對原有樓宇自控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在緩解後勤壓力的同時,切實改善用電質量與安全問題,消除隱患並降低能源成本,也同樣為“明日醫院”的數字化升級積出跬步。

由此,一版“強弱電一體化解決方案”給到了華山北院。基於EcoStruxure 架構與平臺,以強弱電一體化為核心,施耐德電氣為華山北院量身打造了建築與能效綜合管理平臺,覆蓋互聯互通的產品,邊緣控制,應用、分析與服務三個層面的完整解決方案。項目自今年3月起實施,在對原有樓宇自控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的同時,將電能安全、質量監控功能融入其中,極大提升節能增效效果。

華山北院也成為了施耐德電氣打造“明日醫院”的樣板方案之一。例如,ATS自動轉換開關等互聯互通的產品可以在保障底層設備的互聯互通和相關係統可靠穩定運行的同時,對用電設備安全及電能質量進行全面檢測和數據收集,為後續分析、改善奠定基礎;通過Power Monitoring Expert(PME)電能管理軟件及EcoStruxure Building Operation(EBO)樓宇運營系統軟件平臺等,共享實時數據,集中管理並分散控制空調、照明等高能耗系統,實現醫院精細化後勤管理和高效運維;基於EcoStruxure Power Advisor電力顧問,提供用電安全分析服務,通過配電側的數據分析調整樓宇自控系統的控制策略,提高設備運行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

看不見的醫院:承載生死的“最複雜建築” 未來什麼模樣?

施耐德電氣Power Monitoring Expert(PME)電能管理軟件操作界面

華山北院升級改造獲得的階段性成功令人歡欣。但需要思考的是,作為一個可以使用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建築體,如何滿足未來的要求?而對現有醫院的舊系統,如何以低成本地進行改造升級? 如何最大程度地滿足新、改、擴建醫院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的需求?

“改造並非一蹴而就,要分步走。”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中國能效樓宇業務負責人謝佶雋在接受鳳凰網國際智庫採訪時說。

“目前,中國三甲醫院更多聚焦在醫院建築的改擴建方面,我們也儘可能地幫助醫院解決實際面臨的運營問題,比如醫院運營能耗過高、有經驗的物業管理人員缺失或者因為員工年齡斷層而導致的設備缺乏妥善管理等等”,他說,“當然,我們並不是一下就做完重量級的改造工作,而是分步走的。以華山醫院為例,我們率先利用我們的軟件,從軟件檢測和診斷中發現了醫院系統存在的問題,再和醫院共同商議,把這些問題排出優先級,一步一步去解決,而不是告訴醫院,業務全部停止進行改造,這肯定是不現實的。醫院需要7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我們同樣也需要在醫院不停診的情況下去做分步改造。”

2018年,施耐德電氣的核心關鍵詞之一就是“賦能”。而逐步推進,是施耐德電氣賦能“明日醫院”的穩紮穩打節奏。

據瞭解,施耐德電氣目前有800餘個醫院改造計劃正在實施中,可以說,每一版都是“定製方案”。“並不是我們一定要強推什麼,而是根據每個項目招投標階段的不同需求,提供定製的解決方案。” 謝佶雋告訴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