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7000億力拓案 中國爲何要爭奪鐵礦定價權?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鐵礦石消費大國,進口鐵礦石海運貿易量佔全球的70%。

近年來,中國進口鐵礦石供應來源更加集中於澳大利亞、巴西兩國,2017年從兩國進口量佔比達到83.6%,其中僅從澳大利亞進口礦佔比高達62.2%。不僅鐵礦供應被國外壟斷,當前主流鐵礦定價(普式)也一直被國內貿易商和鋼企所詬病。2008年據稱讓我國損失7000億力拓案似乎還歷歷在目,數據的真實性雖然有待考證,然而澳大利亞礦商對鐵礦的全球話語權卻不言而喻。力拓案發生至今已近10年過去,中國是否已經奪回鐵礦定價權值得我們深思。

再看7000億力拓案 中國為何要爭奪鐵礦定價權?


一、中國對澳礦高度依賴

1.中國是澳最大貿易伙伴、鐵礦進口國

據澳大利亞統計局統計,2018年1-3月中澳雙邊貿易額為324.7億美元,增長5.9%。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順差75.5億美元,下降7.8%。中國繼續保持為澳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由於煤炭、黃金、賤金屬和液化天然氣(LNG)的出口不斷增加,包括礦產、金屬、煤炭和石油在內的資源出口在2017/18年度達到創紀錄的2200億澳元,同比增長11%。鐵礦石仍然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出口收入來源,在2017/18年度的出貨量為614億澳元。

再看7000億力拓案 中國為何要爭奪鐵礦定價權?

2.四大礦壟斷鐵礦供應 澳礦佔三席

截至 2016 年,四大礦山鐵礦石儲量和鐵元素儲量分比為 17.94%和 20.84%,但其平均品位達 56.02%,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48.24%,其產量在 2015 年合計達 10.01 億噸,佔比高達 49.91%,鐵礦石行業呈現四大礦山壟斷格局。

再看7000億力拓案 中國為何要爭奪鐵礦定價權?


二、鐵礦定價機制演變——力拓案背後浮現鐵礦定價的亂象

1. 鐵礦石年度長協定價機制始於1980年

目前的鐵礦石定價機制主要參照早期日本與礦山簽訂合約的經驗。鐵礦石年度長協定價機制始於1980年,這種長協定價機制計價基準為離岸價,同一品質的鐵礦石各地漲幅一致,即“離岸價、同漲幅”。這項傳統的年度長協模式欠缺靈活性,忽略了年內現貨市況的變化,一旦市場價格偏離基準價格,違約就屢有發生。

2. 胡士泰事件暴露鐵礦定價弊端 長協制逐步瓦解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鋼鐵工業蓬勃發展,鐵礦石全球供需格局發生劇烈變化,礦石產量的增長無法滿足鋼鐵產能的迅速擴張,原材料嚴重緊缺,現貨價遠高於長協價,長協年度定價機制逐漸解體。2009年在日韓鋼廠確認了由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必和必拓與日本鋼廠釐定的年度基準價格之後,中國與三大礦山之外的FMG達成了價格略低的協議;2010年中國拒絕了三大礦山協定的年度基準價格,鐵礦石長協年度談判就此破裂,轉為採用季度以至最終月度以指數掛鉤的定價模式。

再看7000億力拓案 中國為何要爭奪鐵礦定價權?

2009年,在鐵礦石定價談判期價,中國鋼鐵業如同一盤散沙,難以形成“統一戰線”。中鋼協曾發表聲明稱,因力拓未認真履行對中國鋼鐵企業的長期貿易合同,呼籲所有中國鋼鐵企業和進口鐵礦石的商貿企業“不支持或不參加力拓對中國市場推銷現貨貿易鐵礦石的活動”。中鋼協就曾一再警告,中國國內鋼鐵企業不得擅自與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等國際三大鐵礦石公司私下就價格進行談判

。此外由於20多家鋼鐵企業能夠買到長協價(當時定價方式)鐵礦石,而眾多民營中小企業無法獲得此資格,只能從現貨市場購買高價現礦。此外,巨大利潤差額的存在使得某些大型國有鋼企成為了鐵礦石的“二道販子”,既生產鋼鐵,又作為鐵礦石貿易商,高價倒賣鐵礦石給中小型鋼企,謀取長協礦價格與現貨價的巨大差額利潤。

在利益驅使下,仍有BX、PG等鋼企繞過中鋼協私下與力拓進行談判簽訂協議,這也迎合了力拓集團的利益。力拓一直力圖繞開中鋼協和大型國有鋼企直接與中小民營鋼企協定長期供貨協議,一方面可以瓦解中鋼協的‘統一戰線’,另一方面通過談判可以對此類公司的商業情報有充分的瞭解。案發前胡士泰就曾拜訪過包括WG在內的不少大型國有鋼企,並通過談判未來合作計劃的機會可能刺探到了相關商業情報,為其後“拉攏收買中國鋼鐵生產單位內部人員,刺探竊取中國國家秘密”埋下了伏筆。

再看7000億力拓案 中國為何要爭奪鐵礦定價權?

2009年上海市檢察機關以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對澳大利亞力拓公司上海辦事處胡士泰等4人作出批准逮捕決定,力拓案牽出鐵礦石賄賂鏈,涉及多方利益。媒體透露,被有關部門帶走的力拓上海辦公室辦公電腦,該電腦內有數十家與力拓簽有長協合同的鋼企資料。資料涉及了企業詳細的採購計劃、原料庫存、生產安排等數據,包括大型鋼企每月的鋼鐵產量、銷售情況。有研究人員認為,“‘竊密門’可能會牽扯到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

商業談判關鍵是底牌,這些關鍵數據被我們的底牌被對手摸了去,使得鋼鐵業出現了越談礦價越高的怪象。翻看當年的鐵礦石談判戰績,中方可謂是節節敗退,在2004年度上漲18.6%、在2006年度上漲19%的基礎上,2008年度的談判結果是:巴西淡水河谷的漲幅達到65%(巴西南方系統精礦)和71%(卡加拉斯粉礦),力拓與必和必拓的漲幅達到了79.88%(粉礦)和96.5%(塊礦)。在當時國內通貨膨脹率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中鋼協和寶鋼的談判代表給國民這樣一個驚愕的漲幅,不滿之詞充斥坊間。

據當年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西方多個媒體引述中國保密局網站一篇文章的報道稱,

“力拓案”已經讓中國損失7000億元人民幣。中國保密局的文章指力拓的商業間諜行為讓中國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其中涉及國際市場上的原材料購買、知識產權等各個方面,所提出的經濟損失額度相當於澳大利亞國內生產總值的10%,達7000億元人民幣。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在2015年時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說:“從7000億人民幣這個數字看,我們遭受的損失巨大。面對中國的崛起,西方顯得高度一致,對中國處理力拓間諜案橫加指責。我認為,中國抓捕商業間諜完全是出於本能的自衛反應。”力拓事件背後,中國鋼鐵業在鐵礦定價的亂象正在凸顯。

胡士泰事件之後至今,全球鐵礦石定價機制主要為以普氏指數為參考的短期定價機制,隨著鐵礦石期貨和掉期等金融衍生品的發展,鐵礦石協議短期化、定價指數化、交易金融化現象愈發突出。指數定價已成為現行的主流定價模式,但國際上主要的鐵礦石指數主要參考中國鐵礦石現貨市場的價格走勢,不具有全面性,難以代表全球的鐵礦石價格,且指數制訂過程不夠公開、透明,在此定價機制下中國處於被動的局面,給中國鐵礦市場發展帶來消極影響和風險。鐵礦石定價短期化容易造成價格波動,金融化則進一步加劇鐵礦石市場的不穩定性,使得鐵礦石價格波動得更加頻繁和劇烈,致使鋼鐵企業面臨更加動盪的原料市場,進而直接作用於鋼鐵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利潤,使之不易組織生產,對企業生產和經營造成較大沖擊。因此,重構鐵礦石定價機制迫在眉睫。


三、破局三駕馬車:廢鋼、產業集中、人民幣計價

1.廢鋼替代鐵礦潛力巨大

國內鍊鋼逐漸減少對外礦的依賴,充分利用廢鋼資源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大形勢。

工信部近日發佈新修訂的《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規定各地區鋼鐵企業內部退出轉爐建設電爐的項目可實施等量置換,退出轉爐時須一併退出配套的燒結、焦爐、高爐等設備。此前的產能置換政策則沒提電爐。

今年3月環保限產結束後,鋼鐵行業人士預計,電弧爐的復產及新投產會帶動廢鋼需求。因噸鋼利潤較高或為長流程鋼廠繼續高比例消耗廢鋼提供條件,業內對今年廢鋼價格走勢普遍看好。2018年電爐鋼產量整體也將會出現大幅增長。

再看7000億力拓案 中國為何要爭奪鐵礦定價權?

據瞭解,中國鋼鐵工藝流程面臨著結構性矛盾:作為廢鋼消化主力的短流程電爐,其鋼產量在中國佔比僅為9.3%(2017年),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5%;而高爐-轉爐長流程則長期佔據主導地位。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約1.4億噸的中頻爐產能全部取締,行業利潤整體改善的同時國內廢鋼需求卻出現較大缺口。之後,廢鋼價格下跌成本優勢明顯,鋼廠開始普遍增加廢鋼使用比例。同時,電爐投復產增多,廢鋼需求持續上升,此外受2+26城市採暖季限產影響,北方地區鋼廠高爐生產受限,繼續增加廢鋼消耗量,以增加產量,高利潤情況下刺激了鋼廠多使用廢鋼來提產的熱情。

縱觀2018年,環保限產日趨常態化,電爐投復產持續增多,產能利用率不斷提升,電爐鋼產量預計將大幅增加,廢鋼需求持續向好。同時高企的噸鋼利潤驅使鋼鐵企業繼續高廢鋼使用比例,全年廢鋼價格或強勢運行

再看7000億力拓案 中國為何要爭奪鐵礦定價權?

電爐鍊鋼

此外從長期來看,廢鋼鍊鋼相對鐵礦石鍊鋼存在較大的節能減排優勢。在強勢環保政策下,短流程鍊鋼優勢明顯。目前中國電爐鋼佔比為7%,遠低於其他國家40%至50%水平,發展空間巨大。

此外從長期來看,廢鋼鍊鋼相對鐵礦石鍊鋼存在較大的節能減排優勢。在強勢環保政策的影響下,短流程鍊鋼優勢凸顯,目前中國電爐鋼佔比依然較低,遠低於發達國家40%至50%水平,發展空間十分巨大。據SMM鋼鐵預計,到2025年,我國廢鋼資源量將達到2.9億噸,2030年將達到3.5億噸,巨大的廢鋼資源量必然倒逼鋼鐵行業轉向以廢鋼為主要原料的格局。

2.兼併重組提高定價話語權

儘管全球十大鋼企中就有五家來自中國,但集中度不高仍是行業定價能力的障礙。

再看7000億力拓案 中國為何要爭奪鐵礦定價權?

中國政府衡量行業集中度的簡單指標是前十大生產商佔粗鋼總產量的比例。2016年,中國政府發佈了“鋼鐵產業調整升級計劃(2016-2020)”,作為“十三五”規劃的一部分,包括“促進兼併和收購”。該計劃明確重申了2020年達到60%集中水平的目標,2025年達到60-70%。但到目前為止,該行業集中度在40%左右,還遠沒有達到這個目標

中央政府的政策鼓勵兼併重組,以此創造“國家和區域性龍頭企業”。事實上,中國鋼鐵工業整合和國企改革仍然是中央政府鋼鐵工業規劃中最大的未實現部分。中國目前現存仍有400多家鋼鐵企業,仍然是全球鋼鐵行業中最為分散的。

在中國龐大的國有經濟中,鋼鐵並不是唯一一個正在歷經併購的行業。由於國資委(負責擁有和管理國有企業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推動了國有企業的整合進程,過去幾年其他的行業也實現了大規模的整合。這一趨勢包括其他金屬和製造業等,涉及橫向和縱向一體化。例如,煤炭行業非常鼓勵超大型煤炭開採公司的形成,中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商已與最大的電力生產商合併

3.大宗商品受美元波動影響大 鐵礦石人民幣計價勢在必行

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基本都是以美元計價,在兩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下,過剩的流動性及其影響因子和結構變化將深刻影響大宗商品價格,使其表現出更大的波動性和脆弱性。我國等新興經濟體面臨輸人型通貨膨脹和本幣貶值雙重壓力。人民幣國際化有助於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弱化美元波動對大宗商品市場造成的震盪效應。


四、打破壟斷——MMI鐵礦價格指數

為了打破國外礦商對礦價的定價權,維護貿易商和鋼廠的最大利益,SMM鋼鐵創立了一套更為科學、客觀的鐵礦價格指數——MMI。MMi立足於新加坡,是一家專注於編制併發布世界各地商品現貨價格基準的價格報告機構(PRA),是一個不參與生產或者貿易的公正機構。

再看7000億力拓案 中國為何要爭奪鐵礦定價權?

MMi運用嚴格的數據驅動方法論來彙編指數並反映現貨市場價格。所有指數計算過程中採取的數據以及過程步驟都可以隨時被驗證。此方法論與IOSCO原則一致,從而確保發佈出來的指數不僅適用於現貨市場,而且適用於金融機構作為合同結算的價格基準。想要了解更多關於MMi指數,請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詳詢信息顧問 陸 021-51595781)

再看7000億力拓案 中國為何要爭奪鐵礦定價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