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行業環保寶典(政策合集、需求影響、未來趨勢)

SMM8月24日訊:近年來,我國多地相繼發生瞭如陝西鳳翔、河南濟源、湖南武岡和湖南嘉禾等數起涉鉛企業重金屬汙染事件,為我國以鉛為代表的重金屬汙染防治工作敲響了警鐘。

造成這些鉛汙染事件的汙染源以鉛冶煉企業和鉛蓄電池生產企業為主,反應出國內鉛冶煉行業的重金屬汙染防控監管存在漏洞。提高環保水平,有效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的重金屬汙染問題,對推動鉛冶煉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我國鉛汙染事件的高發態勢,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電池生產環節鉛汙染物超標排放問題突出。儘管電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鉛煙、鉛塵、硫酸霧和汙水等已有較成熟有效的處理技術,但其投入約佔生產線投資的三分之一左右。由於多數企業規模小,環保投入不足,設備設施簡陋,汙染物排放不達標;由於運行成本的原因,相當一批企業環保設施成為“擺設”,導致鉛汙染事件頻發。

二是回收無序導致含鉛廢酸汙染嚴重。目前,鉛酸蓄電池回收以大量個體從業者為主,基本上處於一種無序狀態。由於普遍缺乏環保意識,加上經濟利益驅使,相當多回收點進行手工破碎拆解,高價賣出鉛片後,酸液隨意傾倒,大量含鉛廢水、鉛渣、鉛泥進入下水道、水域和土壤,其他價值不高的材料隨意拋棄,含鉛隔膜與垃圾一起焚燒處理,汙染嚴重。許多再生鉛企業基於經濟性等方面考慮,默許倒酸行為。

三是鉛再生利用不規範導致大量二次汙染。回收的鉛酸蓄電池主要用於再生鉛生產。由於再生鉛企業太多,全行業有240多家企業,平均產能規模僅4500噸/年(數據截止2013年6月)。眾多小企業由於沒有環保設施或設施極為簡陋,工藝技術極其落後,二次汙染非常嚴重。

鉛汙染事件頻發,已經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高度關注,鉛汙染形勢十分嚴峻,行業秩序混亂,已到了非下大決心治理不可的地步。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輪又一輪的環保政策開始不斷出臺。

環保政策來襲 鉛行業迎來滅頂之災?

1、中央環保督查

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簡稱《方案》,要求全面落實黨委、政府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主體責任。會議傳遞出一系列重要信號:要把環境問題突出、重大環境事件頻發、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不力的地方作為先期督察對象,近期要把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中之重,重點督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的情況。

2016年,霧霾警報頻發,令國家加大環保力度。同年11月,第二批7箇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於24日至30日陸續實現督察進駐,對北京、上海、廣東、湖北、重慶、陝西、甘肅7省市進行環保督察工作。據瞭解,雖然在前期的多次檢查後,金屬企業的環保措施有所改善,但仍存一些企業有待優化或處理。

例如鉛的冶煉方法有火法和溼法兩種,目前以火法為主,溼法煉鉛尚處於試驗研究階段。火法煉鉛基本上採用燒結焙燒--鼓風爐熔鍊流程,我國主要是採用這種工藝,產量佔礦產鉛產量的 50%以上,這種工藝流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廢氣和廢渣。

根據鉛鋅行業規範條件(2015),新建、改造及現有鉛冶煉項目,粗鉛冶煉須採用富氧熔池熔鍊—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或一部煉鉛工藝,並需配套雙轉雙吸或者其他先進制酸工藝,必要時制酸尾氣需配套脫硫設施。

帶來的影響:

對鉛行業供給端的影響明顯。從兩次受環保督查的省份來看,15個省份2016年1-11月全國鉛精礦產量佔比高達69%,其中陝西、甘肅、江西、河南、雲南影響較大。據報道,雲南箇舊的鉛冶煉廠全面關停,針對督察反饋意見,雲南箇舊市要求2017年6月底前所有鼓風爐煉鉛企業全面停產整頓,對無組織廢氣完善汙染治理設施,排放口全部安裝在線監控設備;2017年底前完成雞街片區12座鼓風爐的淘汰。2018年底前全部完成沙甸地區59座鉛冶煉鼓風爐的淘汰。不僅如此,雲南部分小型鉛礦山也受影響暫時關停。

原生鉛方面來看,受環保督查的影響,2016年6月全國主要原生鉛廠開工率為64.7%,隨後7 月和8 月全國主要原生鉛廠開工率分別下降至56.75%和 52.92%,9月更是跌至50%,降為年內新低。7月原生鉛產量25.46萬噸,8月下降至24.61萬噸,9月進一步下降至22.52萬噸。

再生鉛方面來看,11月份第二批環保督查再起,再生鉛企業關停面積擴大,供給收緊推動價格上行。

價格方面來看,原生鉛和再生鉛的價格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其中鉛精礦的價格漲幅高達100%。

2017年,第三批環保督查結果顯示,有色金屬行業所暴露的問題尤為突出,鋁鉛鋅行業深受衝擊。在湖南,中國五礦集團下屬的多家企業、湖南有色衡東氟化學有限公司、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衡陽市金龍礦業、湘潭鹼業公司、湖南新新線纜公司等多家公司被點名;在貴州,六盤水市旗盛煤焦化公司、黔西南州興仁縣登高鋁業有限公司等多家有色金屬行業公司被點名。

另外,相關數據顯示,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吉林、浙江、山東、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團)8個省、自治區,累計交辦轉辦群眾舉報13826件;相關地區立案處罰2115家,處罰金額9449.24萬元;立案偵查122件,拘留146人;約談1113人,問責1797人。對於鉛行業來說,此次的環保檢查對原生鉛和再生鉛的持證企業基本沒有影響,只對再生鉛非持證企業影響比較大。

2、京津冀發佈採暖季“限產令”

2017年,環保部等10部門、京津冀晉魯豫等6省市聯合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提出全面完成《大氣十條》考核指標,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汙染天數同比下降15%以上。

實施範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包含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莊、唐山、邯鄲、邢臺、保定、滄州、廊坊、衡水市,山西省太原、陽泉、長治、晉城市,山東省濟南、淄博、濟寧、德州、聊城、濱州、菏澤市,河南省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市(以下簡稱“2+26”城市,含河北省雄安新區、辛集市、定州市,河南省濟源市)。

對於有色金屬行業的要求與限制:

1、有色化工行業實行優化生產調控:有色再生行業熔鑄工序,採暖季限產50%。

2、2017年12月底前,完成銅鉛鋅冶煉、電解鋁、原料藥製造、農藥等行業排汙許可證核發工作。未依法取得排汙許可證排放汙染物的,依法依規予以處罰。對不按證排汙的,依法實施停產整治,並處罰款,拒不改正的,依法實施按日計罰。

3、要求各地要做好鋼鐵、焦化、有色、電力、化工等涉及大宗原材料及產品運輸的重點用車企業篩查,監督重點企業錯峰運輸執行情況,重點用車企業要提前做好生產物資儲備,合理安排運力,優先選擇排放控制水平較好的國四和國五標準車輛承擔運輸任務,保證採暖季國四及以上排放標準運輸車輛比例達到80%以上。

停產限產名單(節選)

鉛行業環保寶典(政策合集、需求影響、未來趨勢)

鉛行業環保寶典(政策合集、需求影響、未來趨勢)

鉛行業環保寶典(政策合集、需求影響、未來趨勢)

2018年採暖季企業限產停產繼續

2018年2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2018年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提出2018年10月1日起,河南省對有色金屬再生企業的熔鑄工序限產50%以上。

針對有色行業,2018年10月1日起,電解鋁、鉛、鋅、銅、鎳、鈷、鎂、鈦、釩、錫、銻、Hg和再生銅、鋁、鉛、鋅行業全面執行國家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規定。

鉛行業環保寶典(政策合集、需求影響、未來趨勢)

鉛行業環保寶典(政策合集、需求影響、未來趨勢)

鉛行業環保寶典(政策合集、需求影響、未來趨勢)

3、國務院部署實施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

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事關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為加快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打贏藍天保衛戰,制定本行動計劃。

其中目標指標要求,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汙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的省份,要保持和鞏固改善成果;尚未完成的,要確保全面實現“十三五”約束性目標;北京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應在“十三五”目標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提出三點要求:一要源頭防控、重點防治。在重點區域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等產能,提高過剩產能淘汰標準。集中力量推進散煤治理。大幅提升鐵路貨運比例。鼓勵淘汰使用20 年以上內河航運船舶。二要科學合理、循序漸進有效治理汙染。在重點區域繼續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加強揚塵、露天礦山整治,完善秸稈禁燒措施。三要創新環境監管方式。推廣" 雙隨機、一公開" 等監管,鼓勵群眾舉報環境違法行為。完善法規標準和環境監測網絡,強化信息公開和考核問責,動員全社會力量合力保衛藍天。

對有色行業的要求:

1、積極推行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新、改、擴建鋼鐵、石化、化工、焦化、建材、有色等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應滿足區域、規劃環評要求。

2、開展鋼鐵、建材、有色、火電、焦化、鑄造等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無組織排放排查,建立管理臺賬,對物料(含廢渣)運輸、裝卸、儲存、轉移和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實施深度治理,2018年底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基本完成治理任務,長三角地區和汾渭平原2019年底前完成,全國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

3、在黃色及以上重汙染天氣預警期間,對鋼鐵、建材、焦化、有色、化工、礦山等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重點用車企業,實施應急運輸響應。

4、加大秋冬季工業企業生產調控力度,各地針對鋼鐵、建材、焦化、鑄造、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業,制定錯峰生產方案,實施差別化管理。要將錯峰生產方案細化到企業生產線、工序和設備,載入排汙許可證。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堅決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狠抓重汙染天氣應對。”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幹傑在2018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對今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做出部署。這是汾渭平原地區首次被提到藍天保衛戰“主戰場”的地位。

那麼,為何將汾渭平原劃入重點區域?

據悉,汾渭平原是黃河流域汾河平原、渭河平原及臺塬階地的總稱,主要由山西汾河平原和陝西渭河平原組成,包括山西省呂梁、晉中、臨汾、運城,河南省洛陽、三門峽,陝西省西安、寶雞、渭南、咸陽、銅川等11個地市。

汾渭平原被納入重點區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汾渭平原城市PM2.5濃度非常高,是全國汙染最嚴重的區域之一。“汾渭平原作為全國汙染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國家主動去啃這塊硬骨頭,藍天保衛戰一定會打贏!”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部副主任雷宇滿懷信心。

8月20日開始,約90個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督查組將進駐汾渭平原11城市,2018-2019年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進入第二階段,按照工作方案要求,200個督查組對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的216縣(市、區)進行督查,發現涉氣環境問題49個;90個督查組對汾渭平原11城市的83個縣(市、區)進行督查,發現涉氣環境問題89個。

據調查,該地區鉛冶煉企業分佈較少,鉛產能佔全國不及5%,所以此次行動對鉛供應影響相對有限。

此次11城市中金屬相關冶煉產能佔全國比例如下:

鉛行業環保寶典(政策合集、需求影響、未來趨勢)

接下來對“2+26”城市長達3個月的環保督查工作,預計將會有更多企業面臨減產乃至停產的局面,具體情況如何,還待有關部門做出進一步事件進展公告。

“綠色環保風暴”下再生鉛行業生存史

近年來,我國鉛汙染日益嚴重,鉛汙染事件時有發生,並由此引發一系列社會事件,對行業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為此,自201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再生鉛行業准入條件》以來,相關環保政策密集出臺,我國的再生鉛產業一直處在“綠色環保風暴”之下。2013年,環境保護部公佈了兩批通過核查的鉛蓄電池和再生鉛企業名單,僅24家入圍。再加上受到越來越嚴厲的環保核查的影響,以及“ 兩高”公佈《關於辦理環境汙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3年各地對新建再生鉛項目審批較謹慎,為數不多的新建再生鉛項目主要以技改項目為主。同年3月,信息、環保、商務、發展、財政五部委聯合下發《關於促進鉛酸蓄電池和再生鉛產業規範發展的意見》。

2014年,關於再生鉛產業的相關政策出臺的腳步並未放慢。6月9日,環境保護部公佈符合了《再生鉛行業准入條件》的第一批企業名單。只有江蘇新春興再生資源有限責任公司和河南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兩家企業入選。7月,環境保護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鉛冶煉企業協同處置陰極射線管含鉛錐玻璃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了試點再生鉛冶煉企業應當符合《再生鉛行業准入條件》的准入要求,同時要求試點企業應通過清潔生產審核,並且企業近1 年須未發生環境汙染事故和環境違法行為,未受到環保部門行政處罰。

自2013年以來,中國再生鉛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規範發展和健康發展的快車道,企業數量從300多家,淘汰到80家,規模以上企業穩定在30家左右,其實際產能佔到總量的70左右。 據統計,2014年中國再生鉛產量為154萬噸,較2013年增加10%左右;2014年12月,中國共有15家再生鉛企業具有再生鉛生產資質,且處於生產狀態,較2013年同期增加4家。幾年裡,國內大型再生鉛企業、蓄電池生產企業以及原生鉛冶煉廠加大對再生鉛行業的投入,符合再生鉛生產資質的企業數量及企業產能均在明顯增加。

2018年國內環保高壓常態化,年初華北地區的大氣汙染綜合治理、安徽工業園區的整改,中央環保督查組對各省進行“回頭看”工作,對再生鉛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對於再生鉛“三無”冶煉廠來說,生產受限頗多,受環保核查影響,“三無”冶煉廠被大面積關停。

2018年上半年環保對再生鉛企業的影響

鉛行業環保寶典(政策合集、需求影響、未來趨勢)

近幾年蓄電池企業也生產再生鉛,把市場上的廢電瓶主動回收回來作為原料。但合法正規的回收企業生存空間狹小,其根本原因在於廢鉛酸蓄電池收集暫存環節遊離在制度之外,難以監管沒有制約。據瞭解,市場70%的廢舊鉛蓄電池掌握在小作坊手中,小作坊回收也因為沒有規範的流程和設施容易造成嚴重汙染,對於正規持證回收單位來說,回收量少也是面臨的問題之一。2015年來,環境汙染問題突出,國家開始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再生鉛冶煉汙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再生鉛行業規範條件》、《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等相繼出臺,前段時間,有消息稱生態環境部正考慮對電池生產、冶煉處置企業的原料合法性進行執法檢查。未來或對骨幹企業發放廢舊鉛蓄電池收集許可證,並實施全國聯網電子審批跨省轉移聯單。這樣的舉措也意味著未來企業將走向規範化,非持證企業逐漸向持證企業靠攏。

總的來說,由於環保政策施壓,我國再生鉛產業的集中度明顯提高,先進產能的利用率有所提升,環保帶來的不僅僅是相關企業減產停產,更多的是規範企業生產、回收等環節,最大程度的減小鉛汙染帶來的環境問題,在發展經濟的時候,也不忘還百姓一個美麗宜居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