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專資本:8個月1000餘家新三板企業摘牌 境外上市是出路?

新三板摘牌潮還在持續,且大有越演越烈之勢,據綠專資本查閱數據顯示,年初至今,摘牌的企業數量已突破4位數,達1017家,遠超2017年全年的709家。

從月度統計來看,2017年僅7月份和12月份掛牌公司家數出現負增長,分別減少30家和15家。而2018年前7個月的掛牌公司家數統計數據顯示,僅今年2月份為正向增長,其他6個月均為負增長,其中今年4月下滑數量最多,為177家。今年7月掛牌公司數也大幅減少了135家。新三板摘牌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前7個月就已超過2017年的總數,是2016年的10餘倍。為何大量的新三板企業摘牌?摘牌後的又去向哪裡?


綠專資本:8個月1000餘家新三板企業摘牌 境外上市是出路?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得先了解企業為什麼要來新三板掛牌?大致來說,無非是出於這些目的:能夠提升公司的融資能力,降低成本融資,此外,股權在流通中獲得定價,讓創業投資者有一個退出的通道。 顯然,掛牌企業所期待的目地沒有達到,反而在一定情況下制約企業發展,這是大批企業選擇摘牌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去年以來IPO提速也是新三板摘牌企業激增的一個原因,很多新三板企業,特別是資質不錯的企業,選擇摘牌以後赴A股或境外上市。然而,當下A股淨利潤“主8創5”沒商量,合規要求更是嚴上加嚴,一聲嘆息後,這些企業將目光投向香港或美國資本市場。

“不僅是新三板,很多在新四板企業也在考慮這個境外上市,今年以來我們接觸好幾家這樣的企業,已經簽約的有前海掛牌企業全球峰,目前正在推進境外上市流程。”綠專資本大中華區副總裁陳運賢說。在他看來,無論是香港,還是美國,奔赴更大的資本市場不僅可以提高企業品牌影響,與此同時可以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規範企業治理。

據陳運賢觀察,很多公司對資本市場認知不足,認為上市就是融資,往往忽略了資本的另一面:企業治理制度和財務管理制度,更具市場活力的經營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商業模式和思維理念的變革。他認為,完善自身的規範性,是國內和

境外上市的公司急需考慮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