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4歲嫁爲人婦,一生守身如玉,再見面,丈夫卻移情別戀

清末民初是一個新舊思想交替的時代,一部分進步青年接受新思想,反對包辦婚姻,提倡自由戀愛。但是很多時候,他們又不得不屈服於舊思想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導致很多婚姻都名存實亡。張潤娥和顧維鈞就是其中的一對。張潤娥出生於中醫世家,祖父是有名的御醫,到了父親這一代成為了上海灘的名醫。張潤娥是張家的獨女,作為父親的張驤雲一心想為女兒找一門好婚事。

她14歲嫁為人婦,一生守身如玉,再見面,丈夫卻移情別戀

婚姻中的門當戶對是很多人都看重的。張潤娥10歲時,張驤云為她定下一門親事,男方是上海道尹袁觀瀾的師爺12歲的兒子。一個醫學世家,一個只是師爺,門不當戶不對,很多人對此不解,認為兩家差距太大,張驤雲卻說非常合適。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張驤雲除了醫術精湛外,很會為人看相。他去顧家為顧維鈞看病時發現顧維鈞非常聰明,反應又快,能力也強,斷定這個孩子將來有大出息。

她14歲嫁為人婦,一生守身如玉,再見面,丈夫卻移情別戀

顧維鈞果真學業一直很優秀,中學畢業後,在岳父張驤雲的資助下,顧維鈞進入上海的一所貴族學校學習,後來又賣掉祖產,資助顧維鈞到美國攻讀學位。顧維鈞出國前,想和張潤娥見一面的,卻因張潤娥害羞而作罷。雖然張潤娥知道以後難相見,但當時風氣剛剛開放,很多女子還是很少願意拋頭露面的。

她14歲嫁為人婦,一生守身如玉,再見面,丈夫卻移情別戀

16歲時,顧維鈞收到父親一封信,大意是讓顧維鈞回來結婚。恰逢暑假,顧維鈞回國探親,不得不聽從父母的意見與張潤娥完婚。接受了新思想的顧維鈞本來就對包辦婚姻持反對態度,更讓他不能接受的是聽說未婚妻裹了一雙小腳,這讓他更加悶悶不樂了。婚禮結束後,張潤娥遲遲等不到新郎,在眾人的幫助下才找到躲在其他房間的顧維鈞。這一夜,兩人分床而臥,就這樣相敬如賓過了三個月。

她14歲嫁為人婦,一生守身如玉,再見面,丈夫卻移情別戀

顧維鈞為了逃離這樣的生活狀態,只得帶著張潤娥提前回美國。兩人之間一直沒有深度的情感交流,只有兄妹之情。兩年後,顧維鈞提出離婚,張潤娥只得回到孃家居住。張驤雲得知這件事情後,悲苦的說道我只會看相,卻看不準人心啊,不久便去世了。張潤娥則在陸家觀音堂削髮為尼,一生為顧維鈞守身如玉,過著清貧的生活。

她14歲嫁為人婦,一生守身如玉,再見面,丈夫卻移情別戀

1933年,顧維鈞擔任部長,並娶了其他女子。得知張潤娥已削髮為尼,顧維鈞特意寫了一封懺悔信,並給了她一張5萬的支票,都被張潤娥原封不動的退回了。張潤娥雖然生於名門世家,卻一生無性無愛,本以為在最好的年齡能成就美滿婚姻,卻因思想不同,只得分道揚鑣,一生與青燈為伴。不得不說,她的不幸不僅是自己婚姻的寫照,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