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三界,28重天(經典完整版)

1. 欲界-四天王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不求永恆的真理,不能割捨妻妾的恩愛,但也不犯邪淫,故於心中生明白世間處世之心,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與日月為鄰,如此一類稱四天王天。

2. 欲界-忉利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不求永恆的真理,對於自己的妻子,淫愛已較微薄,但對修行起居並不拘泥,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已超越日月在人間之頂,如此一類稱忉利天。

3. 欲界-須焰摩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不求永恆的真理,對於淫愛有需求時則行淫愛,但結束後則不會想念回憶,處在人世間動時少靜時多,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於虛空中日月所不能照及,因為在此天境之人,本身自有光明,如此一類稱須焰摩天。

4. 欲界-兜率陀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大多時以靜修身,若有需要時才予以回應世間事,不會違反這樣的常規,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與下界如人間及前面所提的天界已無接觸,乃至面對劫壞(境界崩殂)所造成的災害也不會殃及,如此一類稱兜率陀天。

5. 欲界-樂變化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本身沒有什麼欲心,完全是依據對方的應對來行事,當面對死亡的時候,其感覺如同嚼臘,命終之後,上升居於天堂,此天乃超越前述的境界,如此一類稱樂變化天。

6. 欲界-他化自在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本身沒有什麼人世間的心,對於在世間行事能夠了然超越,命終之後,能夠超越世間化現無極的境界,如此一類稱他化自在天。

佛告訴阿難,這六種天境,雖能脫出形體但心中尚有執著,所以稱為欲界。

7. 色界-梵眾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修心的人,不修禪定無法獲得智慧,但若能堅固自己的心念不做淫慾的情事,不論處於靜時或動時,都沒有任何的心念,各種情愛慾染都無從生起,就不會留在欲界,,此類修行之人必然因其心念投身僧侶梵眾,如此一類稱梵眾天。

8. 色界-梵輔天

承上段,如果慾望的習氣已經去除,離開慾望的心已經浮現,在各種佛教的規律儀式,能夠喜愛並樂於去順從,則該修行人能夠行僧侶的德行,如此一類稱梵輔天。

9. 色界-大梵天

承上段,如果覺得身心都通融圓明,威儀俱全,都能明瞭各種戒律並能遵守,則該修行人能夠統領僧侶梵眾,成為大梵王,如此一類稱大梵天。

佛告訴阿難,此三種殊勝的的天境,一切苦惱都不能侵犯,雖不是真正修三摩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靜,各種苦惱及五蘊不會從心中起,這種境界可稱為初禪。

10. 色界-少光天

佛告訴阿難,其次在梵天中,統理梵人能夠圓滿梵行(身為僧侶的德行),心中寂然不動自然生出光明,如此一類稱少光天。

11. 色界-無量光天

承上段,在自然生光之後能夠光光相照,照耀無盡的十方世界,到處都是如硫璃所成,如此一類稱無量光天。

12. 色界-光音天

承上段,能夠吸收護持此圓滿的光明,成就自然的本體,化現清靜而應用不盡,如此一類稱光音天。

佛告訴阿難,此三種殊勝的的天境,一切憂慮苦惱都不能侵犯,雖不是真正修三摩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靜,已經瞭解並降伏初漏(五蘊之始),這種境界可稱為二禪。

13. 色界--少淨天

佛告訴阿難,再進一步,像這樣的天人(居於天堂之人),已具有圓滿光明,並瞭解其中的精妙,並能夠去施行,通曉寂靜無爭之樂,如此一類稱少淨天。

14. 色界--無量淨天

承上段,再者,寂靜空無現前,引發無有邊際的身心輕快安隱,成就寂靜無爭之樂,如此一類稱無量淨天。

15. 色界--遍淨天

承上段,一切身心於十方世界圓明潔淨,而能成就此德行,如此勝境現前,歸於寂淨安樂,如此一類稱遍淨天。

佛告訴阿難,此三種殊勝的的天境,具備有浩大的隨意順心,故能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不是真正得三摩地,但在安樂的心中,已經歡喜俱全,這種境界稱為三禪。

16. 色界--福生天

佛告訴阿難,再者,像這樣的天人(居於天堂之人),各種苦厄不會壓迫身心,苦因已盡,但樂非永久常在,久了必定生壞。此時苦樂兩種心境頓時捨棄,各種煩惱趨滅,純一之福性生出,如此一類稱福生天。

17. 色界--福愛天

承上段,如果捨得之心圓融,瞭解何謂清靜無為,自然無法遮擋福性,在未來可得妙意隨順,如此一類稱福愛天。

18. 色界--廣果天

佛告訴阿難,從此天境中有兩種不同的路,若於初發心時,有無量淨光,福德圓滿光明,乃因修行證得而住此,如此一類稱廣果天。

19. 色界--無想天

承上段,若於初發心時,乃是對於苦樂厭離,精進的研究如何捨棄心念,從不間斷,並能做到捨棄一切道法,身與心具滅,心思凝定,經過五百劫。該人既然以生滅為修行之因,故不能發現明瞭生與滅的本質,所以會有初半劫滅後半劫生的狀況,如此一類稱無想天。

佛告訴阿難,此四種殊勝的的天境,一切世間各種苦樂所不能侵犯,雖不是真正無為究竟不變的天境,但因是有所得的心境且功用純熟,故稱為四禪。

佛告訴阿難,在此當中還有五種不還天,在下界時九種習氣皆能除盡,無苦也無樂,由於沒有舍戀,故心無掛念,能安心立命於一處。

20. 色界-無煩天

佛告訴阿難,由於苦樂兩滅故無爭鬥之心,如此一類稱無煩天。

21. 色界-無熱天

能夠了解苦樂天機,勤於研究,如此一類稱無熱天。

22. 色界-善見天

對於十方世界能夠圓滿的瞭解清楚的看見,不會被什麼塵垢所遮擾,如此一類稱善見天。

23. 色界--善現天

對於苦樂有精闢的見解,沒有阻礙,如此一類稱善現天。

24. 色界-色究竟天

能夠究竟脫離之前所述,瞭解物質的本性,有如進入無邊的境界,如此一類稱色究竟天。

佛告訴阿難,此五種不還天,前面所說的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四位天王,具有獨特的見聞,他人等不能瞭解。就像世間,在曠野深山,講道的場地,都有阿羅漢在住持,但世間的凡人卻不能看見般。

佛告訴阿難,以上這十八天獨行而無所窒礙,沒有形體的牽累,到此為止的境界稱為色界。

其次,佛告訴阿難,再過來更有上層,於色界的邊際中,再分有兩條路線,若能捨棄心念,發現大智慧開悟,便能脫離塵界,成為阿羅漢,進入菩薩的境界,如此一類稱為迴心大阿羅漢。

25. 無色界--空處

承上段,若在舍心的過程中,以厭離為成就,感覺到身軀是一種障礙,然後以此方法去掉這樣的障礙入於空處,如此一類稱為空處。

26. 無色界-識處

承上段,各種障礙既然消滅,便成為無礙無滅,其中只剩下阿賴耶識,存於邊際非常微細,如此一類稱為識處。

27. 無色界-無所有處

承上段,空與色既然都已消滅,識心也都滅了,故十方一片寂靜,無來無往,如此一類稱為無所有處。

28. 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

承上段,如果識性不動,積極的研究滅性,在無盡中,發現(終了)的特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存在與不存在沒什麼不同,終了與不終了也沒什麼不同),如此一類稱為非想非非想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