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作品欣賞

楷書從魏晉脫離隸書影響,成為一種楷書獨立書體以後,到近代,由於它結構端正,線條明確,風格多樣,成為實用性很強的一種書體。在許多嚴肅的場所如題匾、公文、墓碑等,都常常用楷體。留存下來楷書作品極為豐富,風格多姿多態,前面所舉的作品也都是當時的代表作。除此以外,如顏、柳、歐、趙也是著名楷書家,將在本書第四部分專門介紹。下面,再介紹一些楷書代表作品,進行分析和欣賞,以豐富我們對楷書的認識。

《爨龍顏》。南朝宋時著名碑刻,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於雲南陸良縣貞元堡。清代阮元於道光七年刻跋文稱“此碑文體書法,皆漢晉正傳。”被稱為“雲南第一古石,其永寶護之”。康有為說此碑的書法“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佈勢為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結體茂密奇趣,如“君”字之 “尹”字第一橫畫短,而第三畫卻過長,形成強烈對比,下邊口字偏扁偏右,而第二橫畫長而勢趨右,故重心穩重,趣味橫生。筆法方圓並舉,橫兩端方稜突出而重,中間細勁,每一點均成三角而勢不同。鉤挑收筆後隨意猛挑而出鋒,風格溫淳古樸。(圖26)

楷書作品欣賞

楷書作品欣賞

楷書作品欣賞

《瘞鶴銘》。據宋人黃長睿考證,認為是南梁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鐫刻,文辭為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書。有人認為兩者都是同一人,系梁武帝時有“山中宰相” 之稱的陶弘景所書撰。此石原在江蘇省鎮江市焦山西麓崖石上,後墜在江中,碎成五石。宋代拓本只有十至數十字。清代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陳鵬年撈出碎石存焦山西南觀音庵,將90多字粘為一石。此銘書法結體寬綽灑脫,氣勢充足,運筆瀟灑,線條飄逸,風格飛逸雄偉,淡遠蕭疏,格調高雅。(圖27)

《始平公造像記》。北魏題記書法,是洛陽《龍門二十品》中的一種。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 年)刻,孟達撰文,朱義章書。唐以前書碑的人往往不留姓名,這是碑刻少數留有書者姓名者之一。那時碑刻往往是陰刻,龍門題記中只有這塊碑是陽刻的,並打有方格。康有為認為,此碑書法受《受禪碑》書法影響,稱它“雄重莫如朱義章”。結體緊密,筆畫峭削勁挺,峻整方折。康有為說:“遍臨諸品,終之《始平公》,極意峻宕,骨格成,形體定,得其勢力厚,一身無靡弱之病,且學亦易似”。是魏碑書法中最有骨力的作品之一,學習它以後,寫題匾等就很容易了。(圖28)

《鄭文公下碑》。又稱《鄭羲下碑》(圖29),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立。傳為鄭道昭撰書,在山東掖縣雲峰山,摩崖石刻,是《雲峰石刻》之一種。自清以來,對它的書法評價很高。康有為稱《雲峰石刻》“體高氣逸,密緻而理通,如仙人嘯海,海客泛槎,令人想像無盡。若能以此作大字,其穠姿逸韻,如食防風粥,口香三日也。”楊守敬也認為“雲峰鄭道昭諸碑,遒勁奇偉,與南朝《瘞鶴銘》異曲同工。”此碑書法,結體縝密,線條剛中有柔,方筆圓筆並用,筆法飄逸,風格寬博凝重,渾厚雄健,學北魏書法的人往往以《鄭羲下碑》為範本。

《張猛龍碑》(圖30)。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立,在山東曲阜孔廟內。碑額題“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是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康有為對它的書法評價很高。說它“結構精絕,變化無端”,“字字皆美善”,是正體變態之宗。寫楷書也要先學平正,再由平正變為奇斜,再由奇斜復歸平正。此碑結體上緊下寬,筆勢趨向忽左忽右,單獨一個字看,似乎重心都不太穩定,有傾倒之感,但從上下字連起來看,行氣貫通,重心穩定,所以說是“正體變態之宗”。筆法剛中有柔,風格秀雅挺拔。

《張黑女墓誌》(圖31)。是墓誌中精品之一,出土地不詳,原石已佚,僅有清何紹基的舊拓本傳世。書法精美遒古,筆法駿爽疏朗。從結體看,上部筆畫緊密收斂,下部筆畫寬博率意,但時有變化。用筆方圓並舉,無更多頓筆,順勢來順勢收筆,自然率意,勁利飄逸。

楷書作品欣賞

楷書作品欣賞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北齊時書刻。在泰山中部溪床石坪上,約2000字,字大兩尺,氣勢宏大,雄偉渾穆。康有為稱它是榜書第一。楊守敬說:“擘窠大字,此為極則。”(圖32)此石刻結體蘊藉渾厚,草情篆韻俱備。用筆圓轉率意,採用篆書中鋒用筆。

《龍藏寺碑》(圖33)。隋代碑刻,在河智永《真草千字文》(圖 34)。是初學楷草書的重要範本。智永是和尚,陳隋間人,俗姓王,是王羲之七世孫,從小與兄孝賓出家,俗號永禪師,住會稽(今紹興)永興寺,工草楷,書法學王羲之,能傳家法。從小立志學書,十分刻苦,自誓書不成不下經樓。傳說他臨書所壞的筆頭,可以裝五大簍,葬在一起稱為筆冢,自撰筆冢銘。寫《真草千字文》800本,散發江東諸寺,作為臨寫用的範本。現代流傳智永《真草千字文》,是宋代薛嗣昌刻本,墨跡本早已流傳日本。當時求書者太多,使門限皆磨穿了,後包之鐵門限。智永書法學王羲之可以登堂入室,各體皆能,尤專真草書。楷書結體縝密,法度精到,溫潤秀雅,可作為真草書臨習範本。

楷書作品欣賞

楷書作品欣賞

《孔子廟堂碑》(圖35)。為唐初虞世南書撰,後不久即毀,武則天時重刻,後又毀,宋時復刻,現在西安碑林。虞世南是唐初和歐陽詢齊名的書法家,被李世民稱頌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是那個時代的名臣。他的書法早年學智永,後追王羲之書法,書法遒勁姿媚,評論家稱他“體段遒媚,舉止不凡”,獨創不如歐陽詢,遒美則過之,歐書外露筋骨,虞書內含剛柔。結體嚴謹,筆筆精到,線條幹淨利索,用筆似乎很輕,但柔中有骨力,起筆順鋒而入,右按較重,捺筆輕柔自然,點筆順鋒但重視筆勢,上撇筆重而飄灑,豎筆內擫,轉折外圓內方。虞書較難學。

楷書作品欣賞

《伊闕佛龕碑》(圖36)。為唐初四大書家之一褚遂良所書,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鐫刻在洛陽龍門石窟。褚遂良字登善,其父亮是虞世南、歐陽詢的好友。他的書法初學歐、虞,後來取法王羲之。他還是個鑑定家,虞世南死後,魏徵推薦他任李世民的侍書學士,李世民購得大量王羲之書帖,命褚遂良鑑定真偽,他鑑定非常精確。內府所藏的書帖,也都經過他的鑑定,故他的眼力極高。他的書法融合了隸書,獨創出一種風格,風豔溫雅,初時頗有隸意,後來融會更加自然,隸意也不明顯。此碑書法是他的代表作品,結體縱勢橫勢處其自然,然以橫勢為主,橫線取弧線顯然受隸書波磔筆法的影響,起筆稍重,收筆很少頓,力量在左,和虞世南用筆相反,線條強勁、乾淨、剛決,故有一種裝飾美,豔麗溫潤,獨具風貌。

《靈飛經》(圖37)。傳為鍾紹京書,小楷書,署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二月,原跡到明初尚存,歸永樂人進士王直所有,後歸海寧人陳氏。上石鐫刻,現以《勃海藏珍本》為最佳。按鍾紹京現存書跡與此帖相比,書風不一致,故說是鍾書顯然是誤傳。小楷書法精美,點畫極有法度,結體謹嚴,筆力勁挺,是臨寫小楷的很佳的範本。

楷書作品欣賞

《詩帖》(圖38)。宋趙佶書,此為瘦金體楷書。趙佶是宋代徽宗皇帝,後被金俘擄,政治上是失敗的君王,但對藝術很有造詣,對繪畫、書法都很有研究。他創造了這種獨特的所謂“瘦金體”,線條細瘦而剛硬,如同現代的硬筆書法,豎撇筆起筆重,到收筆時用明顯的頓筆,輕重分明,筆法單純簡練,結體嚴密,點畫安排恰當。學此書的人不多,如近代著名的工筆花鳥畫家於非闇先生,就是寫瘦金體的,因為這種書體用筆對畫工筆畫有利。

楷書作品欣賞

《大方廣華嚴經》(圖39)。南宋張即之書,楷書。他喜歡作擘窠大字,他的書法初學米芾,後學褚遂良,結體運筆有自己獨特之處,結體處橫勢,寬博灑脫,重視線條粗細的變化,轉折外圓內方,橫畫起筆長、收筆短,形成左長右短、左重右輕,格調通俗,具有寫經體的特點。

楷書作品欣賞

《孤獨本蘭亭》。元柯九思寫,是對《蘭亭序》的一篇題跋,元文宗置奎章閣,特授柯為學士院鑑書博士,內府所藏的書畫都經他鑑定,既是書法家又是鑑定家。此篇書法結體偏扁,字體大小隨字形自然變化,線條或重或輕,顯得厚實而靈秀,運筆自然率意,筆筆精到,又表現出嚴謹精熟,風格典雅秀麗。(圖40)

《敬齋箴》。為明沈度書。沈度是明成祖時著名書法家,被皇帝賞識以後,稱他為“我朝王羲之”。其弟燦也善書。兄長楷書,弟善草書,時稱“大小學士”,名氣盛極一時,學書者紛紛學沈書。此卷書法是他的小楷書代表作之一。結體緊密,秀逸遒勁,婉麗飄逸,雍容規矩,可作學小楷的範本。(圖41)

楷書作品欣賞

《王妻韓夫人墓誌銘》(圖42)。是明代文徵明所書。文徵明幼年時並不很聰明,稍長以後忽然穎悟,書畫與文都很出名。他刻苦臨習,初學宋元書,既掌握筆意,後來又全棄去,專學“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此小楷書來自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筆法精微,結體寬博,處橫勢,氣勢宏大,用筆左輕右重,橫輕豎重,捺筆重,撇筆輕,橫筆不出鋒順勢而右行,豎筆入筆時逆鋒明顯,風格溫潤典雅,格調高古,是學文徵明小楷書的範本。

楷書作品欣賞

楷書作品欣賞

《楷書幅》。清金農書。他興趣好古,曾收集金石文字千餘卷,鑑賞力極高。他善楷隸書,獨創一種體。他吸取《國山碑》和《天發神讖碑》的筆法,採取一種方平筆畫,猶如現代採用油畫筆平筆而寫,所以很像美術字。(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