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的为何都是舅舅和外甥合伙,父子的组合却不行?原因很简单!


盗墓,说得简单粗暴一点,就是穷人或专业盗墓贼进入有钱人的坟墓里,搜刮钱财。一般都是朋友、舅舅和外甥合伙,组成一个小团队,父子一起盗墓却十分少见。 对于一些小墓,往往是趁着天黑开挖,拿到金银财宝就走人。对于一些大中型的古墓,有的聪明人为了掩人耳目,便以开荒种地为借口,在墓地周围种上高粱、玉米,同样趁着夜色盗掘。还有的人会在墓地附近盖一所房子,从屋子里挖地道通向墓室,白天黑夜不停地挖。

人从外面是看不出一点问题的,其实墓里值钱的东西已经被洗劫一空。盗墓的工具,古代一般是用铲、镐、斧、蜡烛或火把,明代时开始使用铁锥,盗墓贼如果找到古墓,只需将铁锥插入地中,通过锥上带回来的金属气味,便能准确找到方位,挖盗洞进行盗墓活动。 由于北方尤其是关中、洛阳一带是都是黄土地质,水深土厚,盗墓贼于是发明了“洛阳铲”,这种工具是U字半圆形,铲上装着很长的柄,只要用力把洛阳铲往地上一插。

然后再往上一提,便可以轻松地带起一大堆土上来,是北方的盗墓贼居家旅行、行走江湖必备工具。和北方的盗墓贼十分依赖洛阳铲不同,南方的盗墓贼主要靠“望”、“闻”、“问”、“切”这四个字。“望”就是望气看风水,因为风水宝地一般都有大墓;闻”就是嗅气味,鼻子灵敏的盗墓奇才往往取一撮墓土,便能辨别出墓葬的年达和有没有被盗过;“问”就是踩点,有的盗墓贼把自己打扮成风水先生,游走四方。


这些人看似忠厚、能说会道,他们通过拜访村里的老人,从交谈中获取古墓信息;“切”有点把脉的意思,主要是用于快速盗墓和鉴别文物,提高盗墓效率。干盗墓这事的人,一般分为官盗和民盗两种,汉末的曹操、民国时的孙殿英都是官盗,往往动用大量士兵,明火执仗地进行盗墓。至于民盗,一般两到三个人结成团伙的比较多,这样互相可以有个照应。

在民盗里,有意思的是朋友关系或甥舅关系的比较多,父子关系的比较少,这大概是因为在古代盗墓是重罪,被抓住往往会被拉到菜市场砍头,有断子绝孙的危险。所以说如果父亲去盗墓,那儿子就在家做个老实人,如果儿子去盗墓了,那父亲就在家做个老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