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大多数人被骗,是因为自己首先骗了自己?

事实上大多数人被骗,是因为自己首先骗了自己?

要如何提高警觉,以免上了别人的当?那就要谈到心理学家 Stephen Greenspan 在 2008 年出版的「受骗史(The Annals of Gullibility)」。不过,重点并不在于书上的内容,而是在这本书出版两日之后,作者发现自己上了财务顾问 Bernie Madoff 的当,亦即是华尔街涉及 500 亿美元的「马多夫骗案」,为「受骗史」续写了相当重要的一章。一个写书教人如何不上当的专家,结果堕入了层压式推销骗局,讽刺得来,也是一个反面教材。Bernie Madoff 犯案手法不算离奇和高明,却导致无数投行经纪和专家中招,很多时候是受骗者过分自信,自恃聪明。

密芝根大学社会心理学家 David Dunning 形容,上述的老猫烧鬚案例,正好说明了一个不幸而又不可避免的真相:我们最容易被自己骗倒。Dunning 认为,本身就是拆解骗局专家的 Greenspan,之所以会掉入 Madoff 的典型庞氏骗局,并不是对方章法独特或有何过人骗术,最主要是他绊了自己一脚。「会跌入别人的陷阱,意味著你先跌入一个自设的『我拥有精明判断力』的陷阱之中,因而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全盘状况,又觉得自己相对别人十分稳阵。」

Dunning 表示,这就导致 Greenspan 忘记了自己的专业建议:涉足不熟悉的领域时,在信任一个人之前需要多加警觉。而且明明书中就有劝言,面对这些情况切忌对自己的判断太有信心,但现实中他的做法跟说法背道而驰,自打嘴巴,完全放下戒心将财产交予一个未评估是否值得信任的顾问。若根据他自己的说法,应该要事先明白到自己对理财一窍不通,继而更加留神,然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财务顾问,其实是一隻老狐狸。

事实上大多数人被骗,是因为自己首先骗了自己?

是否因为 Greenspan 太愚蠢?就 Dunning 的观察,这跟智商无关,而是一个可以理解的过度自信行为。Dunning 早在 1999 年提出一个名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的现象:人们对于不擅长或不熟悉的事情,总是倾向高估自身的能力,信心爆棚。

对某方面并不在行的人,愈是欠缺实力,就愈倾向用信心填补,觉得自己的错误想法绝对合理和正确。这基本上是所有糟糕上司的共性,而此现象也可谓「骗子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的反面。骗子症候群会出现在那些本身具有卓越能力的人身上,他们觉得自己之所以成功全凭运气,并且恐惧自己做得不够妥当,会被旁人揭破只是假扮有本事,因为要求过高而缺乏信心。

事实上大多数人被骗,是因为自己首先骗了自己?

不过,骗子症候群往往只出现在少数成功人士身上,一般人的行为和想法则刚好不同,更多时候表现得过度自信。根据 Dunning 的研究,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欺骗自己,让我们以为自己懂得的,比真正知道的更多、做得更好,观点和见解亦更为接近正确。例子之一,就是「坐监的人特别守法」(Behind bars but above the bar)。按统计,英国囚犯普遍是一群「丁蟹」,他们意识到自己虽然犯了法,但仍坚持自己较普通市民善良,更重视道德伦理。在二元对立上,他们错误地相信自己一定比牢笼外面的人情操高尚。

Dunning 亦举出另一个愈不在行,愈表现得自信的例子。在 2013 年,曾有一个相当有趣的研究,就著一条物理题目问了不少受访者:在一条弯曲的管道中射出一个球体,其轨迹如何?答案固然是直线,而结果不难猜想,误以为球体会以曲线轨迹射出的受访者,都百分百相信自己肯定正确,认为自己的解释是对的,其意志跟早已知道真正答案是直线的人一样坚定。

就好像当年一位读戏剧出身的香港女艺人,也曾坚信「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翁四大悲剧之一。而深入了解莎剧的门生,其实不用选择题都背得出答案。

「不是完全错误,一定会在某些情况下以曲线射出那个球」—— 必然会有人继续以无穷假设,捍卫早已堕入自设陷阱的自己。而过多和错误的信心,其本质就是自我中心,因此愈不在行的人,其实愈不想向真正在行的人寻求意见。Dunning 指出,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此现象带来的问题愈益严重:「因为我们活在一个充斥著大量资讯与假资讯的世界,是一个后真相(Post-Truth)的世界。」

资讯繁杂真伪难分,现实环境令我们太易认定自己对某事物拥有足够的认知,Greenspan 当年或就是这样阴沟裡翻船。Dunning 认为,如果你对一个领域本就全无接触,拥有无知的自觉,情况反而更好。当你不曾接触过,你就愿意大方承认自己不知道答案,并且听取别人的意见,从真正的经验中学习。「但当你自觉有足够认知了,你只会将看似最合适的方案凑合起来。」

「问题是,现代人被教导成对全部事情都有一点认知,并且习惯就这样凑合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