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造的中國第一艘航母,後來去哪了?

用戶6333433435


張作霖的航母名叫“鎮海號”,和現代航母相比,當時的鎮海號只能算的上是個雛形,具備了航母的基本功能—搭載飛機,然而除了這一條,無論從噸位,還是裝備都不可和現代航母可比,當然在那個航母還沒有興起的時代,在中國還落後的時代,鎮海號無疑就是“現代航母”。

“鎮海號”原本是德國商船“馬尼拉”號,全長81米,1904年3月23號建成,1921年被山東的一家航運公司購買,改名為“祥利”號。這家公司的總經理張本政和張作霖關係密切,當時直奉第一次戰爭爆發,奉系慘敗,張作霖痛定思痛,認為海軍力量不強是一個主要原因,於是他就想著擴建自己的海軍力量,可沒想到西方國家都不願意賣船隻給他。


張作霖手下的東北航警處長沈鴻烈考慮到“祥利”號無論從噸位還是結構,主機都比較優秀,於是建議張作霖將“祥利”號買下來。張作霖立刻撥款購入,並且將“祥利”號送到日本海軍基地進行改造,配置了4.7英寸口徑的阿姆斯特朗海軍炮兩門,3英寸口徑陸軍炮四門,將動力改成往復蒸汽機,航速可以到達12節。改裝成功以後,東北海軍將其命名為“鎮海號”,也就是所謂的中國第一艘航母。

“鎮海”號在後來的直奉第二次戰爭建立奇功,幫助奉系奪取了戰爭的勝利。1928年12月12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以後,鎮海號成為了東北航警學校的訓練艦,為中國海軍培養了不少人才。可惜的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後,為了阻止日軍南下,“鎮海”號被迫自解,用鋼鐵之軀構築阻塞線,用一種近乎悲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艘航母的歲月。


一樹梅花一放翁


2012年9月25日,中國在用了幾年時間以後,終於將烏克蘭的廢棄航母改裝成為我國海軍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並交付海軍使用。2013年,我國開始自行研製第二艘航母。目前,我首艘國產航母已經下水,完成了主體建造和動力、電力系統設備的安裝。

今天,我來來聊下上個世紀,中國人對於航母夢的第一次嘗試!

這個“中國第一艘航母”就是東北軍的“鎮海號”,它也是“舶來品”,張作霖只是對它進行了改裝。不過,這不影響我對張作霖表示敬意,他真是有錢,有人,有魄力!可惜大帥一代梟雄,就差有個好兒子。

1922年,張作霖宣佈東三省獨立,自任保安總司令。張作霖開始擴充東北軍,並組建“東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設航警處”(就是東北軍海軍),任命留日歸來的沈鴻烈為航警處少將處長。沈鴻烈認為吉黑江防艦隊實力單薄,提出通過購買舊商船改造成軍艦的方式,組建"海防艦隊"。

1923年7月,沈鴻烈從煙臺政記輪船公司購買了商船"祥利"號。這艘商船原為德國海軍的運輸船,航速12節,也算跟“戰艦”沾邊了。就是噸位小,才2708噸。有這個底子在這擺著,再怎麼改裝,也只算是攜帶水上飛機的“準航母”。

該船買回來以後,東北軍沒有實力改造。沈鴻烈就把"祥利"號開到旅順口日本海軍基地改裝。完成改裝之後,該艦回到葫蘆島作為當時航警學校的練習艦。張作霖將該艦命名為"鎮海"艦。

改裝以後,鎮海號裝備了4.7英寸口徑阿姆斯特朗海軍炮2門、3英寸口徑陸軍炮4門,動力為燒煤鍋爐往復蒸汽機,1200匹馬力,航速可以達到12節。

1924年12月,張作霖向法國訂購了"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該型飛機全長12.87米,翼展8.94米,裝備裝1挺機槍,可掛載2個小型炸彈,時速180公里/小時,升限6000米。法國只生產了9架,張作霖買走了8架。其中,有兩架放到了“鎮海號”上。

不過,“鎮海號”噸位在哪擺著,不具備甲板起降飛機的能力。“鎮海號”每次施放飛機,都要停車拋錨,然後用吊臂將飛機放到水面上起飛。飛機回收時,也要先停在水面上,用吊臂回收。不過,鎮海號作為中國人對第一艘“航母”的嘗試,依然很了不起。

1926年3月,東北海軍“水面飛機隊”在秦皇島正式成立。到1927年,“水面飛機隊”擁有了8架飛機,並改名“海軍航空隊”,聘請俄籍軍官進行水面起飛和投彈訓練。

“鎮海號”使用水上飛機作戰。

1927年7月22日,“鎮海”和“威海”兩艦偽裝成商船,使用水上飛機轟炸北伐軍的海州灣(今連雲港)。“鎮海”上的水上飛機對海石、新浦等地投下數枚炸彈,造成當地恐慌。兩艦在返航途中,俘獲北伐軍的運兵船"三江"號。截獲“三民主義書刊數萬冊,軍衣8000套、雨衣1000套、水壺20箱以及馬槍5支”。

同年9月3日,"鎮海"、"海圻"等4艦,攜帶水上飛機轟炸上海“江南造船廠”。雖然,沒有什麼實際戰果,但是,引起了上海當地恐慌。畢竟,這是上海第一次遭受空襲。

1928年5月3日,"鎮海"等3艦對吳淞口進行炮擊,並施放兩架飛機對高昌廟和浦東投下了多枚炸彈。

這幾次戰鬥,雖然戰果有限。但是,威脅到了北伐軍的海運,致使北伐軍無法通過海運獲得後勤補給。

"九一八"事變後,鎮海號轉移至山東青島。“盧溝橋事變”以後,沈鴻烈任青島海陸軍總指揮,隸屬於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沈鴻烈為了阻止日軍登陸青島,下令拆下"鎮海"等東北艦隊所屬艦船的火炮,機槍等武器,然後自沉、堵塞港口。

其實,我覺得“鎮海號”只能算是拉著飛機的戰艦,不能算是航母。畢竟,噸位在哪擺著,也不能使用甲板起降飛機。但是,軍閥張作霖組建“水面飛機隊”的做法,值得稱讚。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擁有航空母艦,是我國海軍的百年夢想!

遼寧艦是我國擁有軍用航母的開始,而國產航母則是我國航母形成威懾力的重要里程碑。從此,具有遠程投送能力的我國海軍將能夠走的更遠,我國真正向著世界大國邁出一大步。

鮮為人知的是,在那個烽煙四起的北洋軍閥混戰時代,我國的海面也曾遊弋著自己的“航母”。

1、我國首艘航母“鎮海”號

航母的最大作用是提供了海上遠程打擊的平臺,讓海軍的打擊半徑空前擴大。在遼寧艦和國產航母出世之前,我國曾有四艘航母,不過都是從外國買入的,有蘇聯的“明斯克”號、“基輔”號、“瓦良格”號,還有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號。

但是,在這四艘外來的和尚之前,我國也曾有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艦,這艘船,和遼寧號一樣,同樣出生在東北!

“鎮海”號,張作霖奉系軍閥的海軍主力,也是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

張作霖戎馬一生,起初張他參與混戰時,由於在陸地上摸爬滾打,因此對海軍曾嗤之以鼻。直到第一次直奉戰爭期間張作霖失敗,奉軍從山海關撤往關外時,遭到直係軍閥的渤海艦隊炮擊,奉軍差點全軍覆沒,張作霖這才最終決定發展海軍。

但是發展海軍是耗資巨大,且短期內難以見效的工程。清政府洋務運動搞了30多年,好不容易打造了幾支像模像樣的海軍,甲午一戰灰飛煙滅。張作霖沒有清王朝那麼雄厚的家底,所以他的海軍必須劍走偏鋒,那就是通過巧取豪奪等手段逐漸擴充成型。

1917年十月革命後,俄國白軍竄入遠東地區。1920年,張作霖在黑龍江地區組建了江防艦隊,最初只有4艘潛水炮艇,根本不堪一擊。但是這是奉系建立海軍的還是,從此奉系海軍的腳步就一發不可收拾。很快,張作霖手下得力干將沈鴻烈開始為奉系軍隊打造海軍勁旅。

有了張作霖的大力支持,沈鴻烈很快壯大了海軍力量。由於此時國際上對我國實施武器禁運,張作霖以海警處的名義掩人耳目,大量買入裝備。

1923年,沈鴻烈購入兩艘外國商船,裝上槍炮,取名 “鎮海”和“威海”號。

“鎮海”艦原為德國海軍2708噸運輸船,航速12節,一戰後改為商船。沈鴻烈買入後,再次進行了升級改造,將其改為水上飛機母艦。艦上裝備有2門119.4毫米主炮和4門75毫米副炮。

彼時,世界各國列強仍以戰列艦為主力艦種。德國“俾斯麥”號、日本“大和號”、美國“密蘇里”號都屬此類。

由於航母只是起步不久,所以我國航母的發展也不算太落後,特別是面對當時其他軍閥只有小艇甚至沒有海軍的尷尬事實,奉系海軍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鎮海”號可搭載兩架“施來克(Schreck)”FBA-19型水上飛機,這種飛機在法國生產,產量只有9架,張作霖買下其中的8架。不過這種飛機不能夠在甲板上滑躍起飛,必須在水面上進行起降,好在這不影響遠距離作戰。

在“鎮海”號初具戰力的同時,1926年,張作霖在秦皇島成立水面飛機隊,這是我國最早的海軍航空兵。

2、南下遠征,轟炸上海

奉系海軍的不斷壯大,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得以有效遏制了直系渤海艦隊的進攻,奉系海軍最終擊敗了渤海艦隊。戰後,沈鴻烈收編了渤海艦隊。

隨後,沈鴻烈在旅順搶奪“海圻”號,這是當時我國噸位最大的巡洋艦,曾進行過環球航行。

1927年,北伐軍擊敗吳佩孚、孫傳芳,奉系成為北伐軍下一個目標。為遲滯北伐軍進攻,在張作霖的授意下,沈鴻烈決定派遣奉系海軍主動南下,從側後襲擊北伐軍。

1927年3月27日,偽裝好的“鎮海”號和“海圻”號進入長江,襲擊了隸屬於北伐軍的閩系海軍,並在返航時俘獲了閩系海軍“江利”號軍艦。

初戰告捷,讓沈鴻烈激動不已。

但隨後閩系海軍便加強了戒備,奉系海軍無法進入長江口。但是,這不影響沈鴻烈的下一步動作!

1927年7月22日,是我國海軍史上值得紀念的日子。“鎮海”號搭載施來克(Schreck)”FBA-19型水上飛機轟炸連雲港;

9月3日,奉系的飛機再次出現在上海高昌廟江南造船廠的上空!這是上海建城以來第一次遭遇空襲。雖然由於天氣原因轟炸的效果不理想,但是對上海居民造成了極大的震撼!

,轟炸上海是“鎮海”號飛機母艦最閃耀的時刻!

3、經歷變故,涅槃重生

在民國軍閥混戰、風雲激盪的亂世中,“鎮海”號一直在艱難前行。

1928年,“皇姑屯”事件爆發,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奉系失去主心骨,形勢急轉直下;

張學良宣佈改旗易幟後,奉系海軍改為國民政府海軍;

1929年,“中東路”事件爆發,奉系和蘇聯軍隊爆發衝突,奉系軍戰敗,江防艦隊損失殆盡;

1930年,“鎮海”號見證了中國收回威海衛主權事件,但隨後“9.18”事件爆發!

9.18事件爆發後,“鎮海號”和其他艦船退到山東;

張作霖被炸死後,奉系海軍也開始分崩離析,出現了多艦叛逃的事件。

隨著形勢的變化,“鎮海”號也越發艱難。雖然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艘“航母”,“鎮海”號被寄予厚望。

但是隨著東北軍撤出東北,日本侵佔東北後步步南下,我國的民族危機越來越嚴重!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寇鐵蹄步步緊逼。無奈之下,國民政府“鎮海”號和其他殘餘戰艦被自沉在青島港外,我國一代航母傳奇就此完結。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2002年3月,我國以2000萬美元收購的被烏克蘭廢棄的“瓦良格”號航母終於抵達大連港,10年後的2012年9月,完成改造的“遼寧號”正式服役。

中國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航母。

在完成了“遼寧號”航母的改造後,通過“邊改造邊學習”後,中國正式開啟了建造真正意義上的國產航母,001A型航空母艦。

自航母誕生以後,自我們見識到航母“強壯”的威懾力以後,航母夢便開始在中國人的心裡生根發芽,航母夢是強國夢,更是中國夢。即使是在上世紀的北洋政府時代也是如此,在張作霖主政北京政府時,他便已經產生了購買航母的想法,這是很了不起的前瞻。



百年前,張作霖的航母夢。

張作霖,北洋體系中的奉系軍閥首腦,號稱“東北王”,譽之者有之,毀之者亦有之,但是誰也沒想到他會成為中國引進航母的第一人!當然,所謂的“中國第一艘航母”並不是張作霖所造,以被北洋政府當時的財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技術水平,根本沒辦法建造航母。被稱為“中國第一艘航母”的實為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雖不是奉系所造,但是確實是由奉系花錢收購併完成改造。

1922年8月,張作霖為避免受到敵對軍閥來自海上的威脅,授命沈鴻烈負責組建東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設航警處。既然設立海軍,自然需要購買軍艦以形成真正的海軍。1923年7月,沈鴻烈花費高價購買了煙臺政記輪船公司“祥利號”,這艘船曾作為運輸艦在德國海軍服役。1924年張作霖將完成改造的祥利號更名為鎮海號。



張作霖為擴充海軍實力,所以有意建立海軍航空兵,故於1924年12月向法國訂購8架“施來克”水上飛機。1926年3月,張作霖正式成立了水面飛機隊,隨後又將鎮海號改造成飛機母艦。事實上,鎮海號的排水量只有2708噸,但是美英法意日在1922年2月簽署的“五國公約”中規定各國不得建造排水量超過27000噸的航母,這是什麼概念?這意味著所謂的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的噸位連人家航母的零頭也比不上,處於完全被碾壓的狀態。

鎮海號畢竟是由運輸艦改造而成,因此根本不可能具備飛行甲板與彈射裝置。母艦上的飛機起飛方式也很有意思,如果飛機想要起飛的話,則必須停船拋錨,然後用母艦上的起重機將飛機吊到水面上起飛,這可能是真正的“水上飛機”了。我們可以想象,當母艦慢悠悠停船,慢悠悠將飛機吊出去起飛的時候,也許敵人的炮火已經轟碎了這架起飛方式笨拙的飛機。

雖然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遠遠不如真正的航母,只能算是“有趣”的普通軍艦,但是卻代表著中國走出了航母夢的第一步。



“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的去向。

鎮海號在服役後,是參加過戰役的,畢竟花了那麼多錢,張作霖可不想擺在家裡做展覽。1927年3月26日,沈鴻烈帶著鎮海號與從張宗昌手裡奪取的海圻號悄悄南下去上海。3月27日,對投靠了國民革命軍的艦隊發起了突襲,將國民革命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最後甚至有1艘炮艦成了沈鴻烈的戰利品。這也讓張作霖和沈鴻烈嚐到了甜頭,自此以後,沈鴻烈常以鎮海號和海圻號為主力艦襲擾東南沿海地區,確實給國民政府造成了不少麻煩。

1928年6月張作霖命喪於皇姑屯事件,隨後由張學良接手東北事務,面對越來越強的國民革命軍,張學良很聰明地放棄抵抗,於12月29日“改旗易幟”。東北海軍在名義上自然歸屬了國民政府,鎮海號也依然是東北海軍的主力艦。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加固青島的海防線,時任青島海陸軍總指揮的沈鴻烈下令東北海軍艦船自沉以堵塞港口,包括鎮海號。為什麼要這麼做?日本海軍的強大在當時是出了名的,東北海軍根本不是日本海軍的對手,所以只能破釜沉舟,從這點看沈鴻烈確實值得稱讚。

鎮海號“航空母艦”,自此成為歷史。



中國最重要的航空母艦。

麥克阿瑟曾經說過:臺灣是永不沉沒的航母。

這是麥克阿瑟說過的最好聽的話,但是卻也意味著因為這艘航母的重要戰略意義,我們想要拿回這艘航母將會困難重重。

1949年老蔣敗退臺灣後,開始形成對臺灣的實際性割據,以致我國如今常受美國掣肘,希望我們能夠早日收回這艘“永不沉沒的航母”!


吾與吾國


中國第一艘航母是遼寧艦,張大帥造的航母只是一艘大戰艦而已。不過張大帥當年打造的東北海軍確實是中國最強大的艦隊,可惜沒用在抗日上,最後為了防止落入日寇之手,只好炸沉了事。

張作霖是東北海軍之祖,沒有他就沒有東北海軍

張作霖是奉系軍閥領袖,號稱“東北王”,他在統治東北期間,一手建立了號稱“遠東第一大兵工廠”的瀋陽兵工廠(又稱東北兵工廠),打造了一支規模龐大、訓練有素、武器裝備精良的東北陸軍,更創建了一支號稱當時中國最強的海軍。

東北海軍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9年,當時俄國“十月革命”爆發,遠東地區一片混亂,形勢很不明朗,為了確保與其接壤的東北邊境安全,北洋政府開始籌劃建立江防部隊,這支部隊的名字是“吉黑江防艦隊”,編有艦船8艘,總排水量約2200噸,直屬於北京海軍部。

到了1922年,北京那邊鬧得歡,吉黑江防艦隊沒了經費,工資都發不起,張大帥抓住機會,把這支艦隊弄到自己手裡,並任命沈鴻烈為處長,管理東三省海防事宜。

毫無疑問,張作霖既是全國最大的軍閥,也是全國最大的金主,如果沒有張作霖的遠見和決策,沒有張作霖的投入和支持,東北海軍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

沈鴻烈是東北海軍之父,沒有他東北海軍就很難壯大

沈鴻烈,字成章,湖北天門人,早年留學日本學習海軍,海歸後到北洋政府海軍部任職,後出任吉黑江防司令公署參謀長,再後來被張作霖連著艦隊一鍋端,一起挖了過來。

沈鴻烈不是一個統兵作戰的優秀將才,卻是一把管理軍政的好手,而且性格堅強,永不服輸,永不言敗,因此得到張作霖充分信任,受命組建並管理海防艦隊。

建立海軍的事不是有錢就能成的,因為別的軍火武器都好買,唯獨軍艦買不著,當時西方各國政府都對售軍艦有著很嚴格限制,軍艦這東西是稀缺品,基本上是有市無價。

沒辦法,沈鴻烈只好打破腦袋想辦法,他多方購買了幾艘報廢的商船,然後裝上炮,就算改裝成軍艦了,後來又陸續從俄國購入1000噸級破冰船一艘(東北那嘎達冷,冬天江上甚至海上都結冰),從日本買入300噸級舊魚雷艇一艘(新的人家不賣),最後形成了4艘軍艦規模的海防艦隊,艦隊以營口為基地,主要巡防於營口、葫蘆島和秦皇島沿海一帶。

1926年1月,東北江海防總指揮部改組為東北海軍司令部,正式有了海軍名稱,司令部所在地設於奉天(今遼寧瀋陽),仍下轄江防、海防兩支艦隊,沈鴻烈為東北海軍司令。

東北海軍擴編,首艘搭載水上飛機的軍艦成為“航母”

東北海軍艦隊正式成立了,但比起直係軍閥吳佩孚的渤海艦隊,它還比較弱小,因為渤海艦隊創建時間早,擁有巡洋艦3艘,炮艦2艘、魚雷艇1艘,實力遠勝,但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係軍閥戰敗,青島被奉系張宗昌佔據,以青島為基地的渤海艦隊也被張宗昌掌控。

不過,沈鴻烈的鬼點子實在多,他趁渤海艦隊內訌之機,把渤海艦隊的軍艦全都搞到自己手裡,並把江防、海防、渤海三支艦隊正式合為東北聯合艦隊,總計軍艦26艘。

在這26艘類別各異的艦艇中,有兩艘特別受人矚目。

一艘是“海圻”艦,它裝備有各種火炮34門,一次打炮,炮彈齊射,威力強大,能趕上一個炮兵團的活力,而且曾代表清政府完成環球航行,被譽為“天朝第一艦”。

另一艘是“鎮海”艦,原本是商船,被改裝為軍艦後,可以用來搭載一種產自法國,名字叫“施來克”的水上飛機。這種飛機比較輕盈,又不需要太長滑翔距離,因此可以停靠在有平坦開闊甲板的軍艦上,“鎮海”號就承擔了這個任務。

基於可以搭載飛機的獨特性能,“鎮海”艦一度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艦。你別說,“鎮海”號戰艦,還真的像航母一樣打過一仗。

1927年3月,軍閥大戰再次來開序幕。這次東北海軍決定給敵人一個驚喜。

沈鴻烈命旗下兩艘最強戰艦——“海圻”艦、“鎮海”艦沿海南下,分別偽裝成外國巡洋艦和商船,並借大霧掩護,悄悄抵達

吳淞口,駛到距離敵艦不到800米處,突然開火猛轟,取得一場小勝,返程過程中還創紀錄地俘獲了一艘敵艦。

僅過了4個月後,沈鴻烈再次命“鎮海”、“威海”兩艦秘密駛向海洲灣(今江蘇連雲港),又來了一次擊其不備。交戰過程中,“鎮海”號首次啟動艦載飛機,這些飛機對臨近的海石、新浦等地目標進行了轟炸——雖然只投下了幾枚炸彈,但這是東北乃至中國海軍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艦式”的作戰,不過“鎮海”號本身遠不是航空母艦

為防落入日寇之手,東北海軍艦船自沉青島港內,

1929年,繼承張大帥事業的張學良為收回中東路,與蘇聯發生武裝衝突,結果東北海軍江防艦隊在強大的“北極熊”海軍攻擊下,毫無還手之力,實力相差懸殊,幾乎全部被摧毀。

此後,東北海軍依靠強大的財力支持,重建江防艦隊。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張學良不放一槍一彈,就丟了東三省,東北海軍江防艦隊也全部落入日寇之手,但海防艦隊駐泊秦在青島、長山列島一帶,並未受到任何損失,但艦隊失去了充足的經費來源。

後來,這支無依無靠的海防艦隊先後發生“嶗山事變”和“薛家島”事件,“海圻”等軍艦出走,只剩下“鎮海”艦和幾艘小炮艦維持殘局,而沈鴻烈由於處置事件失當,引咎辭去代理海軍總司令職務,出任青島特別市長。

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並派艦隊全面封鎖青島海上交通,時任青島市長的沈鴻烈決心實行“焦土抗戰”,堅壁清野,下令將東北海軍所有艦船炸沉在青島港內,號稱中國歷史上第一艘航母的“鎮海”號也永遠沒入海底。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張作霖組建的東北軍無疑是中國軍隊中裝備最先進的,海陸空裝備都有,空軍方面戰機甚至達到了200多架。這些都得益於張作霖對於東北的治理,在他的極力主張下,成立了瀋陽兵工廠,致力於武器裝備的生產和研製。但是要說張作霖造航母,是不可能的事情。雖然當時的航母技術指標沒有現在這樣的高,但也是考慮綜合國力的,沒有幾個國家能夠造的出航母,張作霖就更加不可能。

那麼張作霖的航母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是他買回來的商船改裝成的航母。1923年,張作霖買了一艘德國由運輸船改造而來的商船,噸位為3000左右,買回來之後將其改裝稱為水上航空母艦,命名為“鎮海”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艘航母。這艘航母僅僅只能搭載兩架水上飛機,起飛也得在水上。按照現在航母的概率來看,根本稱不上航母。

“鎮海”號加入東北軍之後,便成為了東北海軍的主力戰艦,畢竟東北軍所有戰艦加起來也才3萬多噸,“鎮海”號一艘就佔據了十分之一的噸位。伴隨東北軍的擴張步伐,在南征北戰,“鎮海”號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後來的時間中在,“鎮海”號多用於訓練東北軍的海軍士兵。九一八事變之後,隨著日軍入侵的加劇,“鎮海”號沉入了海底,以此來阻擋日軍的侵略步伐。


兵說


中國第一艘航母,出自張作霖之手。

張作霖是個很有魄力的大軍閥,咱就暫時不提他的兒子,單說他,絕對是個牛人!

(鎮海號)

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讓張作霖意識到強大軍事實力的重要性。所以打完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回去就開始放開手腳發展自己了。

海軍本來不是張作霖非常重視的,但是之前被直係軍閥的艦炮敲打的很鬱悶,這口氣是咽不下去的。

回東北之後,張作霖就設立了東北航警處,讓沈鴻烈當處長,發展東北海防。

沈鴻烈是個不一般的人,曾經留學日本專門學習海軍,回國之後參加辛亥革命,參與策動長江下游清廷海軍起義。1912年,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海軍部軍機處參謀。1916年3月,派任赴歐洲觀戰團海軍武官,隨英國艦隊參加對德作戰。1918年10月回國,兼任陸軍大學海軍教官。

所以沈鴻烈調到東北後,得到了張作霖的重用。



沈鴻烈按照張作霖的要求,開始努力組建東北海軍。

(張作霖)

海軍,必須要有軍艦。但是當時各國都對軍艦出售有著很大限制,很難買到。沒有辦法,沈鴻烈只能另想辦法。

沈鴻烈找到了山東政記輪船公司的老闆,從他手裡購買了一艘商船。千萬別小看這商船,因為它有2500噸級,而且是由德國戰艦改裝而成的。

沈鴻烈把這艘商船拿到手,就直接又改成了軍艦,命名為“鎮海號”。為了改裝它,張作霖可是花了大價錢,請了不少專家,讓鎮海號成了一艘“水上飛機母艦”。

改裝之後,搭載一種叫做“施來克”的水上飛機。這種飛機產自法國,共生產9架,其中8架被奉軍訂購。1926年,在所訂購的飛機到位後,東北海軍成立了“水上飛機隊”,把“鎮海”號作為“水上飛機隊”的母艦。

但是,作為比較原始的水上飛機航母,它的操作方式有些麻煩,每次需要吊裝水上飛機放到水面上,飛機執行任務後降落在水面上,再用吊臂把它吊裝回甲板。

總之,雖然操作複雜,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還是正式出現了。



鎮海號可不僅僅是拿來裝裝樣子,它確實參與到實戰當中來了。

1927年,東北海軍主動進入長江,準備和閩系海軍掐一架。當時鎮海號也在其中,沈鴻烈開始讓航空母艦小試牛刀。

1927年7月22日,沈鴻烈命“鎮海”號、“威海”號秘密駛向海洲灣,開始了一次海戰。

交戰過程中,“鎮海”號首次啟動艦載飛機,對海石、新浦等地的目標投下了數枚炸彈。

9月3日,“海圻”號、“鎮海”號等4艦又一次駛入長江,鎮海號上的艦載飛機飛向了上海高昌廟的江南造船廠。但是,由於飛機上沒有瞄準設備,地面上又被薄霧籠罩,空襲效果不大明顯。不過,這是上海第一次遭受空襲,誰也沒想到奉軍的飛機會漂洋過海地飛到這裡轟炸,心裡非常震撼。

在1927年3月以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沈鴻烈命令東北海軍多次襲擾蘇、浙、閩三省口岸,特別是海軍航空兵的出現給閩系海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從此,閩系海軍只得縮於長江之內,制海權都被東北海軍掌握了。

但是在918事變之後,東北海軍為了防止軍艦落入日本人手中,遠離奉天。

1937年,日本人侵佔青島。東北海軍放棄了青島,“鎮海號”與一些東北海軍軍艦自沉在了青島大港港口,用於封堵航道,阻攔日本艦船進入。

這就是中國第一艘“航母”的命運,確實有些悲壯。


七追風



我們要回顧一下東北軍的實力和歷史……

1931年9.18之前,東北軍邊防軍有步兵旅29個,騎兵旅8個,炮兵旅3個;另有獨立的空軍、海軍與屯墾軍,總共約28萬人。此外,省防軍、民團等非正規武裝18萬人,東北軍總數約為46萬人。其中18萬精銳少帥帶進了關內。東北軍是當時中國唯一海、陸、空編制齊備的軍隊。

東北軍瀋陽兵工廠,堪稱當時中國最先進和規模最大的兵工企業。東北軍火產量冠居全國!東北年產大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步槍6萬餘支,槍彈18000餘萬發,機關槍1000挺以上。下屬的迫擊炮廠,每月可製造迫擊炮80門,炮彈4萬發。

日本入侵東北時,東北軍軍倉庫軍械彈藥堆積如山。

東北軍擁有全國最強大的空軍,各類飛機400多架飛機,比全國其他地方加起來都多,其中很多都是張學良剛從國外新買的。1931年張學良第一次去南京,蔣介石轟炸中央蘇區紅軍轟炸苦於空軍實力不足,因此和和張學良借了20架飛機,東北軍闊綽可見一斑。圖為東北軍裝備的重型轟炸機。九一八事變後,大部分飛機白白便宜了日本人。

東北軍擁有中國最強大的海軍艦隊,擁有大小艦隻21艘,擁有當時中國中國最“海圻”號大的巡洋艦和可載水上飛機2架的鎮海號飛機母艦,少帥從法國進口的摺疊式衝鋒舟,連日本都饞的流口水!

然而這一切,都被少帥張學良,在9.18事變裡一夜葬送的乾乾淨淨!

沒有會打敗仗的武器,只有會打敗仗的人!


百姓如水


中國前幾年收購烏克蘭的廢棄航母併成功將其改造成遼寧號,但是早在九十年前中國其實就有自己的航母,只是那艘航母也是買來後重新改造的,而且將其與真正的航母對比,你會發現那艘航母充其量就是一艘軍艦。

這艘航母隸屬於奉系海軍,是張作霖從山東輪船公司買來的。追其根源,還是從德國購入的商船,因為列強對當時中國政府進行軍事封鎖,中國不可能從外界購買軍艦,退而求其次,將這艘商用輪船改造為軍艦,並且命名為鎮海號。

說這航母就是軍艦是有原因的,它的本身沒有飛行甲板,只能通過吊臂將水上飛機吊放到水面起飛。而且,大家都知道航母為什麼難造的原因是它的維護成本也高,往往有不少軍艦跟著保護與補給,航母需要很多配套的設施才能形成戰鬥力。就一艘光禿禿的航母根本就是一個笑話。

這個時候沈鴻烈站了出來,他當時是東北海軍的總司令。他可是非常珍惜這艘來之不易的軍艦,在鎮海號上搭載了從法國秘密進口的水上飛機,極大地增強了這艘軍艦的實力,由一艘只能發射炮彈的炮艦搖身成為能夠陸空全方位打擊的航母。就這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艘航母就橫空出世了。

鎮海號在正式改造後迅速服役,它最為出名的一戰便是和威海號一同對直係軍閥孫傳芳的軍事打擊。兩艘軍艦互為依靠,與孫傳芳的艦隊進行炮戰,順利截獲敵方的軍艦,並對造船廠進行軍事打擊。至此,東北海軍的勢力範圍就延伸到了東海。其餘派系的軍艦隻能龜縮在長江之內。

在日本兵不血刃的輕鬆拿下東北後,東北海軍也重新洗牌。在外面戰爭與內部矛盾的情況下,許多軍艦長官都投奔其他派系的軍閥,而沈鴻烈也引咎辭職,鎮海號也正式退伍成為了青島海軍學校的練習艦,並不執行軍事任務。但是日本人的魔爪很快伸向青島,對內無敵的名艦也伴隨很多其他軍艦自沉在青島港口來阻塞日本海軍的航道,鎮海號也在最後發揮了自己的餘熱。

這艘航母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它成為了領導人不作為的犧牲品。我們要引以為戒,不要讓一個本來可以成為傳奇的航母就這樣消失在幽暗的海底中。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張作霖奉系軍閥的確擁有過中國海軍史上的第一艘航母,但是不是自己造的,是自己改的。另外,中國海軍史上除了第一艘航母是奉軍的之外,第二、第三艘也是他們的。

張作霖奉系軍閥擁有的第一艘航母叫作“鎮海”號,屬於現代航母的雛形——水上飛機母艦。即自身沒有飛行甲板,而是通過專用吊臂將水上飛機吊放到水面上起飛,或是將降落在水面上的水上飛機吊起收回的軍艦。

“鎮海”艦側視圖

“鎮海”原本是德國北德意志—勞埃德公司的商船“馬尼拉”號(Manila),全長81.25米,1904年3月23日在德國不萊梅瑞克莫斯船廠(Rickmers)建成。1921年時被山東的航運商政記輪船公司購入,更名為“祥利”號,原來計劃在南北洋航線上運營。政記輪船公司的總經理張本政與奉系軍閥交往密切,當時正值奉系軍閥籌建海軍急需軍艦,而列強當時對中國實施軍火禁運,基本不可能從國外訂造軍艦,鑑於“祥利”號商船的船體結構堅固、主機狀況較佳,東北航警處處長沈鴻烈遂與政記輪船公司協商,在1923年6月將該船轉購改為軍艦,更名“鎮海”號。

“鎮海”初期被作為炮艦使用,同時兼任奉系軍閥的葫蘆島航警學校的練習艦。1925年東北海防艦隊成立,“鎮海”艦編列其中作為主力艦,曾多次參加南北軍閥交爭,其中尤以1925年11月南下奔襲行動為著名,當時為報復反奉系的直係軍閥孫傳芳,本艦和炮艦“威海”結伴南下,在11月9日凌晨一度潛入吳淞口內炮轟獅子林炮臺,又在10日襲及浙江乍浦港,與孫傳芳五省聯軍艦隊的軍艦進行了激烈炮戰,一時引起江浙震動。

1926年,東北海軍吞併了原直係軍閥的渤海艦隊,獲得了在當時中國海軍中戰力最強的“海圻”號巡洋艦,實力猛增。“鎮海”艦在此前後經過東北海軍副總司令沈鴻烈安排,改造為水上飛機母艦,以配合當時奉系軍閥從法國購買的“史萊克”FBA式水上飛機使用,是中國海軍史上第一艘實用型的水上飛機母艦,也可以認為是航空母艦。當時改裝的要點是在軍艦後桅上安裝起吊飛機用的吊杆,以及對軍艦的尾樓頂部甲板做延長改造,以拓展為搭載飛機的平臺,改裝完畢後,“鎮海”艦共可搭載3架法國造“史萊克”FBA-17/19水上飛機。

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上,原北京政府中央海軍在海軍總司令楊樹莊率領下投向北伐軍,東北海軍隨即採取報復行動。“鎮海”艦奉命偽裝成“大昌”號商船,與加裝假煙囪偽裝成意大利軍艦的“海圻”號一起秘密南下,在3月27日混入吳淞口偷襲了國民革命軍海軍,擊傷了國民革命軍海軍的旗艦“海籌”號。次日,“鎮海”和“海圻”又在吳淞口外俘虜了國民革命軍海軍的炮艦“江利”,將其擄回山東石島編入東北海軍。

此後“鎮海”艦又連續參加南下偷襲作戰,1927年7月22日與“威海”一起抵達連雲港外海,本艦施放艦載飛機對連雲港新浦等地實施空襲轟炸,且截獲了北伐軍的運輸船“三江”號。9月3日本艦和“海圻”等秘密抵達長江口,由本艦施放艦載飛機對上海江南造船所等處實施空襲轟炸,這些作戰活動引起江浙一帶對東北海軍的恐慌情緒。

東北易幟後,“鎮海”艦恢復成為葫蘆島航警學校乃至此後青島海軍學校的練習艦,曾在1932年搭載航海實習學生到達過日本佔領下的臺灣。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因華北局勢緊張,東北海軍決定放棄青島,“鎮海”在1937年12月18日和“定海”等東北海軍艦艇一起被自沉在青島大港港口阻塞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