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場、真空、標準模型非真實存在,現代科學理論體系被徹底顛覆

越來越多的理論研究、邏輯分析、客觀事實都在指向了這樣一個事實——四大作用力、標準模型、真空、場等並非真實存在!它們實質上都是現代科學理論為了自圓其說而強行虛擬生造的理念,在人類認知中完全多餘,只會使問題複雜化。當統一信息論把這些生造的理念徹底剔除並建立完全性大統一理論後,我們將會發現:宇宙本是乾淨而純粹單純的,卻被頭腦簡單的人類搞得日益複雜。對此,作者曾在2012年版的《統一信息論》中有專門論述,但這兒受篇幅所限而只能簡要敘及。

一 雙子造宇宙定律

基於各種事實分析,根據統一信息論,我們可以總結出造成宇宙萬物產生及運動發展變化的總根源和總規律,這就“雙子定律”。

力、場、真空、標準模型非真實存在,現代科學理論體系被徹底顛覆

“宇宙只有極限粒子和能量子兩種客觀存在,它們造就了宇宙的萬千世界。極限粒子是宇宙最小物質單元體,可分為正反極限粒子。同性極限粒子之間集合同性能量子形成同性極限粒子及相應空間,造成空間膨脹,引起周圍物質進行擴散運動;異性極限粒子之間分解極限粒子形成能量子後消融相應空間,造成空間凹陷,引起周圍物質進行收縮運動。極限粒子集合和分解極限粒子的性能與自身質量成正比,而與相互之間的距離成反比。”

這個規律就是極限粒子與能量子相互轉化的規律,說明了宇宙萬千世界是由極限粒子和能量子的相互轉化形成,故我們也可將該規律稱之為“雙子定律”或“雙子造宇宙定律”(如圖13)。 雙子定律是宇宙萬物產生及運動發展變化的最基礎根源和宇宙總規律。基於雙子定律,統一信息論徹底解構了四大作用力和標準模型基礎所構築的現代科學體系大廈。相比現代科學理論,統一信息論的基本規律能更合理且清楚明白地解釋宇宙幾乎所有已知和未知的各種現象,恰如其分地解釋質能方程式、宇宙平直時空理論、四大作用力的時空假象、光速不變原理、宇宙膨脹現象、生命和精神的實質,等等。

“雙子定律”極為簡約。雙子指指能量子和極限粒子,能量子是不可分割的非實體物質單元,極限粒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實體物質單元,只有它們才符合“不可分割的最小個體”的量子定義,故宇宙只存在能量子和極限粒子2種量子。無需更多解釋,僅就該定律的表述方式和內容而言,統一信息論就已經展現了其化解現代科學基礎理論體系的簡明化風格。

二 四大作用力本質上是時空假象

科學物質觀將所發現的物質之間的四個相互作用分別命名為為萬有引力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並把傳播這四種力的媒介粒子分別稱之為膠子、光子、W 及 Z 玻色子、引力子,而且還聲稱還找到了相應的實驗證據,認為這是造成物質運動的根本原因。又由於它們的自旋數為整數,故又統一稱之為規範玻色子。科其發現的規範玻色子包括:①膠子 - 強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為1,有8種。②光子- 電磁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為1,只有1種。③W 及 Z 玻色子 - 弱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為1,有3種。④引力子 - 引力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為2,只有1種。共計13種。統一信息論發現,科學上的上述發現只是物質的表面現象,下面將證明,這些說法純粹是科學物質觀的錯誤認識,四大作用力作用其實根本不存在,它們不過是極限粒子合成與分解所造成的時空假象而已。根據“雙子定律”,我們可以得出更加合理地從根本性上揭示現代科學理論所謂四大作用力的實質。篇幅所限,只能將該問題論述的摘要如下(詳情請參閱)。

1、電磁作用的實質是極限粒子合成與分解所形成的空間收縮現象

電磁吸引作用是由於兩種帶相反電荷(實質上是物質歸屬性相反)的極限粒子,對其相互之間的可感極限粒子形成共同的分解作用,而造成許多極限粒子因被分解而使其失去空間並導致空間凹陷,從而形成距離拉近的吸引現象。電磁排斥作用由於兩種帶相同電荷的極限粒子對其相互之間的能量子形成共同的集合作用,導致集合成許多極限粒子並進而形成相應的空間,從而造成空間膨脹而造成相互排斥的假象。極限粒子之間的分解和集合作用效能與其距離成反比。

2、強相互作用及弱相互作用是基於異性強子之間的分解性能而形成的最大空間收縮現象

當兩種異性極限粒子質量足夠大時,則其相互合作分解極限粒子的性能也會足夠強,並隨著它們之間極限粒子的 不斷減少,造成相互距離的進一步拉近,而使分解極限粒子的能力不斷增強,這同時也使得它們之間生成極限粒子的難度增大,如此就形成了一種不斷向內收縮的趨勢,於是就造成了它們相互吸引不斷加強的假象,且這種所謂的吸引力最終會達到極大狀態,這就是所謂強相互作用現象。但這種極大狀態會有一個峰值,原因在於當物質之間的距離小於這個範圍的時候,此時的物質之間質量相對較小的極限粒子已經基本分解完畢,剩下的只是一些質量較大的不易分解的極限粒子。在這種情況下,當物質之間繼續靠近的時候,必然會被這些大質量極限粒子的空間所反彈,這就造成了所謂弱相互作用現象(如圖)。

力、場、真空、標準模型非真實存在,現代科學理論體系被徹底顛覆

3、萬有引力是極限粒子衰變後所導致的空間收縮現象

在以上所講述的幾種所謂的相互作用中,因極限粒子的分解而造成的時空收縮現象並非是普遍的,因為此空間的收縮現象需要物質具有性能質量,然而一些類似於中子等不具備性能質量的物質就無法通過性能質量分解極限粒子而使周圍的空間形成收縮。由此可見,極限粒子因周圍物質的性能質量而形成的分解輻射並非是普遍的。相比之下,極限粒子的衰變輻射現象卻是普遍的,而所謂的萬有引力現象就是基於極限粒子的衰變造成的。

綜上所述,所謂力的“源泉”其實就是來自於極限粒子形成和分解時所造成的空間拉伸現象。由於宇宙沒有真空,所有的空間都是一個個極限粒子疊加而成,故當極限粒子分解和形成時,必然產生內凹外凸的拉伸現象,所謂的四大作用力其實就是極限粒子形成和分解時所造成的空間拉伸所帶來的的假象,但這種假象是不能解釋為力的,因為自然科學的所謂力指的是物質的天然本性,而空間拉伸並非天然本性。

按照百度的解釋,現代物理學認為:“場”指某種空間區域中具有一定性質的物體能對與之不相接觸的類似物體施加一種力。場指物體在空間中的分佈情況,場是用空間位置函數來表徵的。

自然界中,人類感受最多是各種“力”的作用以及因為這種作用而帶來的各種運動和變化發展,這的確也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自然現象。但是,人類至今困惑的是:這種“力”究竟來自於哪兒?人類不得而知,於是,當物理學發展至現代科學階段後,一個人為生造的概念——“場”就誕生了。“場”的出現的確解決了現代科學的許多問題,因為一旦遇到了科學不能解釋的問題的時候,就可以把問題向“場”哪兒一推就萬事大吉了,什麼電場、磁場、引力場、溫度場……,不管三七二十,只要有解釋不清楚的事,則對歸結於“場”那裡去了,其所依仗的潛意識是:反正你我大家都解釋不清“場”究竟是什麼。於是,“場”科學就雨後春筍般誕生了。

在現代物理中,場是一個以時空為變量的物理量,可以分為標量場、矢量場和張量場三種,依據場在時空中每一點的值是標量、矢量還是張量而定。如果物理量是標量,那麼空間每一點都對應著該物理量的一個確定數值,則稱此空間為標量場,如電勢場、溫度場等;如果物理量是矢量,那麼空間每一點都存在著它的大小和方向,則稱此空間為矢量場。愛因斯坦指出:廣義相對論“是一種場論”,“如果用常數代替那些描述廣義相對論以太的函數,同時不考慮任何決定以太的原因,那麼廣義相對論以太就可以在想象中變為洛侖茲以太。”愛因斯坦甚至試圖把各種場統一起來,形成一種完美無瑕的理論。場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基本形式。這種形式的主要特徵在於場是彌散於全空間的。由此不難看出,正是基於現代科學對“力”的無知,作為救命稻草的“場”就被無限放大了。

從上述關於“場”的各種論述中,不難發現,“場”已經成為了現代物理學中不可或缺的概念,不然現代物理學乃至整個現代科學將無法自圓其說,“場”似乎成為了現代科學的頂樑柱,進一步說,沒有“場”的物理學將不是現代科學。基於此,“場”甚至成為了統一物理學各種作用力的落腳點,類似愛因斯坦這樣的大家居然也要建立所謂的統一場。然而,“場”真的存在嗎?這兒有兩點就可以基本否認這種詭辯。

首先,“力”是不存在的,“場”則是由於對“力”的來源解釋不清而人為臆造的一種概念。根據“雙子定律”,我們已經明白,所謂的四大作用力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們不過是極限粒子形成和分解所導致的一種空間拉伸現象,而這種現象很容易被誤以為是一種作用或力。這樣,當“力”被否定後,“場”也就自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了。當然,我們也可以將因為極限粒子形成與分解所造成的空間拉伸現象人為稱之為“力”,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已經解釋清楚這種“力”或作用的現象的時候,“場”同樣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其次,“場”的物質性僅僅具備理念意義。我們知道,物質是有三維空間和質量的實體,缺一不可,而現代科學自從捏造出“場”,且把“場”看做一種特殊物質後,這在事實上,就把物質的三維空間和質量2個特徵全部拿掉了。但是,一個失去了作為物質最主要屬性的三維空間和質量的“東西”何以稱之為“物質性”或“特殊物質”?很顯然,“場”的這種物質性帶有明顯的強行規定意義。

當然,我們也可以姑且承認“場”的物質性,但這樣一來,科學的實事求是的那種實證精神就喪失殆盡了,而這種態度卻在現代科學中屢見不鮮。

四 現代物理學變相保留的“真空”純屬子虛烏有

實踐已經證明,牛頓的絕對空間觀是錯誤的,這種空間觀把空間看成是先定的,而把宇宙看成是將物質納入其中的大盒子。愛因斯坦先進了一步,他把物質、空間、時間聯繫起來建立了空間觀,但這種空間觀仍然有不足,就在於他把所謂的各種“場”或電磁波等這些0維度的客觀存在也看成一種“特殊物質”,並且這種“特殊物質”也佔有空間,但在邏輯事實上,這種“特殊物質”其實還是“真空”,0維度的客觀存在怎麼可能佔有三維空間哪?由此可見,愛因斯坦的空間觀並沒有根本擺脫牛頓的絕對空間觀,他們之間並沒有本質區別。

統一信息論的空間觀則大大前進了一步,完全否定了“真空”的存在,認為宇宙三維空間是由一個個極限粒子堆砌而成,而極限粒子之間是0距離接觸的,這樣就徹底堵塞了通向絕對空間觀的通道。統一信息論認為,“真空”是指沒有任何實體物質的空間,也即通常所說的“虛空”,統一信息論認為這樣的空間或“虛空”是根本不存在的。“真空”也不同於“虛無”,前者雖然沒有實體物質,但其語言含義中還是有“空間“內涵的;而後者是對宇宙以外的稱謂,其語言含義中連“空間”內涵也沒有。宇宙以外就是完全的“虛無”,屬於沒有意義的範疇。 “真空”的存在不符合深層次的邏輯事實,無法解釋空間形成的原因。因此,不僅完全虛無的“真空”不存在的,而且那種所謂充斥引力場、能量、電磁波非物質存在的“真空”也是不存在的,且以此為由論證所謂“真空不空”也是不準確的。

宇宙只有實體物質存在和非實體物質存在2種客觀存在。實體物質存在就是那種有空間、質量的三維客觀存在,非實體物質存在就是那些沒有空間、質量、0緯度的能量(電磁波)。它們通過極限粒子和能量子的相互轉化形成了宇宙的萬千事物,而呈現“雙子定律”。

宇宙的空間完全由實體物質零距離疊加而成。宇宙的三維平直空間本身就是由一個個極限粒子疊加而成,或者說空間就是由實體物質撐起來的,不存在沒有實體物質的空間。這也是空間形成的根本原因,只不過,由於許多實體物質因為質量密度太輕而造成了一無所有的空間感而已。實體物質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

三維空間只能由三維實體物質建構,這就完全排除了“真空”的可能性。非實體物質存在無法構成空間並佔有“真空”。由於能量等非實體物質存在沒有空間佔位,所以他們只能承載於實體物質上,也正因如此他們無法撐起空間,更不可能佔據“真空”。

無論在理論上還是事實上,“真空”是不可能存在的,現代物理學對此也不敢公開否認,但為了自圓其說,卻在事實上給“真空”留下一席之地,這主要是依賴於他們所生造的“場”,並以此解決了現代物理學的一個有關“真空”的難題。由於現代科學否定了“以太”的存在,卻又無法解釋清楚“真空”,在這種情況下,“場”的出現就填補了“真空”的空白。“場”的存在使得我們在可以在否定“真空”的物質實體性的前提下,將“場”作為一種客觀真實性塞進“真空”中,從而不僅使“真空”成為可能,還使得物質、空間、時間能夠緊密聯繫起來。 “場”佔有空間、含有能量,“場”形成了一個“空間的狀態”,現代物理學由此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公開承認了“真空中沒有物質”。於是,現代科學就可以得出這也一個荒謬的結論——在否認“真空”物質性的情況下,又公然認為“真空”是物質的,辯稱:“場”也是具有物質性的啊!顯然,現代科學變相保留了“真空”的一席之地,這同樣是為了自圓其說而公開為“真空”張目。

五 極限粒子論徹底否定了標準模型

標準模型是一套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理論,共有62種基本粒子。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對以上三種力的實驗的結果都合乎這套理論的預測,隨著作為標準模型大家族的號稱“上帝粒子”的希格斯波色子被發現,標準模型越來越被看做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的完美描述,它與四大作用力一起構成了現代科學基礎理論體系的兩大支柱。但是標準模型同樣只是一種理論,而任何理論都有其侷限性並最終會走向過時的。統一信息論的一系列發現和事實論證,充分說明了極限粒子存在的可能性,而極限粒子的存在將會直接瓦解標準模型理論。

極限粒子是宇宙最小物質單元體。經過精密推論和計算:極限粒子的形狀為標準正方體,其大小為(1.61624×10^-35)^3≈4.22199×10^-105m^3;質量為:5.8898392×10^-50v(v為合成極限粒子的光子的頻率)。極限粒子是由非物質客觀存在向物質客觀存在(實在物質)過渡的過渡點物質存在。已知宇宙分為兩種客觀存在。一種是零維度的沒有空間和質量的能量(子),一種是具有三維空間且含有質量的實在。前者體現為非物質的信息,後者體現為物質。按照已被證明的具有邏輯事實的質能關係式,能量和質量是可以轉換的,但這兩種存在具有明顯的區別,如果作為零維度的能量向具有三維空間的物質實在轉化,那麼基於邏輯推斷:在從質量、空間均為“無”的能量到質量、空間均為“有”的無中生有過程中,這二者必然有一箇中間點存在,使之成為前者向後者轉化的過渡點,而這個過渡點必然為能量向物質轉化時所可能形成的具有最小尺度的極限小物質存在。由此可判斷:宇宙應該存在具有最小單元的極限小物質,這就是具有極限小空間的極限粒子。這就是極限粒子的存在的邏輯根據。極限粒子形成後,宇宙便以這種極限小的物質為單元構成中子、質子、電子、分子等基本微觀粒子,然後再以基本微觀粒子為基礎形成宏觀物質,如果宇宙起初蘊含極大能量,宇宙由此便開始通過能量向極限粒子的不斷轉化而不斷膨脹。

極限粒子的存在具有很多方面的依據(參閱相關資料),問題在於,極限粒子的存在一旦被確認,將會對科學導致災難性的後果——62種標準粒子模型理論是完全錯誤的。宇宙所有的物質(包括基本粒子以及錯覺所形成的空間)不過都是由極限粒子一個個疊加而成的;四大作用力根本不存在,這只不過是極限粒子在與能量相互轉化的的合成和分解過程中所造成的時空假象而已。這將意味著:完全依據標準粒子模型和四大作用力而建立的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等等自然科學是建立在錯誤理論的基礎上的,極限粒子理論徹底抽空了自然科學的所有核心和基礎,同時完全危機到深受自然科學影響的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等。由此,一個小小的極限粒子徹底瓦解人類在近代三百多年以來所精心建立的科學大廈。

科學界普遍認為,62種基本粒子雖然已經發現了61種,但作為唯一沒有被發現的“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如不能被證實存在的話,那就意味著標準模型是錯誤的,因為沒有質量之源做支撐的模型存在根本性缺陷,這將使科學產生危機。雖然美國費米實驗室已經發現了“上帝粒子”存在的部分證據,但仍然不足以說明問題,而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分析,即使最終完全證實了“上帝粒子”的存在,那麼也不能說明62標準模型是正確的,因為所謂的“上帝粒子”很可能就是極限粒子。

事實上,許多頭腦清醒的人士也認為標準模型存在很大缺陷,除了它並沒有描述到引力外,也還有其他缺陷。比如,模型中包含了許多參數,如各粒子的質量和各相互作用強度,但這些數字不能只從計算中得出,還缺少實驗證明,弱電對稱破缺還沒有滿意的解釋。首個與標準模型不相符的實驗結果也在1998年出現,日本超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器發表有關中微子振盪的結果,顯示中微子擁有非零質量。大統一理論是標準模型的一個擴展,而許多標準模型的擴展都預言了質子衰變,但這一現象至今沒有為實驗所證實。

六 現代科學理論體系必將被統一的信息理論徹底顛覆並取代

人類至今仍然為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輝煌成就所陶醉,有人認為我們之所以選項現代科學,正是因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輝煌成就。但是,他們忘了現代科學不過是人類近幾百年的認知體系,而歷史上眾多的認知體系都曾給人類帶來輝煌,假如我們僅僅只是抱著成就進行衡量的話,那麼人類就只能停留在原點而不會進步。他們還絲毫沒有懷疑現代科學的基礎理論體系的根本性問題,甚至把科學視為衡量一切的標準,這就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隱患:如果科學基礎理論只是一個臨摹性理論,但卻存在根本性認識的錯誤,那將會最終導致一個什麼樣的嚴重後果哪?這個問題也同時使我們聯想到了十九世紀物理學的“兩朵烏雲”。

力、場、真空、標準模型非真實存在,現代科學理論體系被徹底顛覆

物理學發展到19世紀末期已經達到相當完美、相當成熟的程度,一切物理現象似乎都能夠從相應的理論中得到滿意的回答,但19世紀的最後一天,歐洲著名的科學家歡聚一堂,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在讚美19世紀物理學成就的同時,指出:“在物理學晴朗天空的遠處,還有兩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烏雲。”這兩朵烏雲,指的是當時物理學無法解釋的兩個實驗,一個是黑體輻射實驗,另一個是邁克耳孫-莫雷實驗。後來正是這兩朵烏雲導致了物理學危機,曾經引起科學大廈即將傾覆的危機感,但好在量子論與相對論的誕生拯救了科學。

現在的情況與當時的情況有些類似,人類現在也陶醉於由四大作用力和標準模型基礎所構築的現代科學體系大廈,他們正在竭盡全力地給現代科學大廈添加最後一塊磚——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最近又通過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實驗很牽強地宣佈證實了上帝粒子的存 在。然而,統一信息論通過推論 卻再一次指出:現代科學的天空將再一次飄浮著兩朵烏雲,這兩朵烏雲正是現代科學所完全依賴的四大作用力和標準模型理論,現代科學將再一次面臨著危機,此情此景,與十九世紀的科學危機何其類似?不過,與前一次物理學危機不同的是,由於這次科學天空漂浮著的是四大作用力和標準模型理論等兩種涉及現 代科學根本性問題的兩朵巨大烏雲,這兩朵巨大的烏雲將可能導致現代科學大廈徹底垮塌。

愛因斯坦的一句話是真理:“邏輯簡單的東西,當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但是,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一定是邏輯上簡單的東西,也就是說,它在基礎上具有統一性”(《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380頁)。而以標準模型和四大作用力為基礎現代科學理論體系不僅缺乏邏輯上簡單性的東西,卻把科學體系搞得越來越複雜晦澀和支離破碎,其負面作用日益彰顯且無法解釋很多自然之謎,這很可能說明現代的基礎理論體系存在著根本性缺陷,正是為了將這個體系看起來還是完善的,現代科學理論體系不得已採取一種日益複雜化和科層化的方式以彌補缺陷,比如採取日益複雜化的數學公式和定理。事實也的確如此,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的很多發現都忽視了實驗過程的主觀性因素,而很多數字都具有很多偏差,為了彌補偏差,他們又只好通過不斷修正各種公式定理的係數來予以糾正完善。現代科學理論體系盲目確定了通過四大作用力和所謂的62種基本粒子構築的標準模型,卻搞不清楚四大作用力的形成機制,也沒有對所謂的基本粒子進行更進一步地深究,只是一味地用發明的力、能、場等名詞臨摹性地描述大千世界,希格斯玻色子就是他們出於完美描述他們那種臨摹大廈的最後一塊磚瓦。一句話,現代科學理論體系在很多情況下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了維持行將傾覆傾的科學大廈,他們現在只好採取日益複雜化和修修補補的方式予以維持,但這樣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

很明顯,現代科學理論體系日益複雜化和科層化的趨勢與真實世界的邏輯簡單性是背道而馳的,據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現代科學體系很可能遠沒有觸及真實的物理世界,而僅僅是一種臨摹真實世界的高仿品,而正是由於這種高仿品越來越逼真,使其能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說明現象並進而取得一定程度上的輝煌成就,故由此欺騙了人們的認知,從而確定了被人類無上崇信地位,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高仿品畢竟不是真實的東西,越是逼真的高仿品其潛在的危害性就會越大。高仿品的認知體系或許在一定的層面內能起到主導作用,當認知深入到極限層面或極端層面時,可能就會失去其作用,甚至會起到相反作用。人類不能任由科學如此發展下去,必須儘快通過建立更為先進的完全切合實際的理論體系來揭開真實世界的深層面紗,以儘快從根本上解決科學體系的潛在危害性,而這種理論體系的一個突出特點必須要具備深刻而簡單明瞭的邏輯性特點,並能從最基本的層面將自然、社會、精神領域統一起來。目前,這種理論已經應運而生,這就是統一信息論。統一信息論僅僅以兩種客觀存在揭示了萬千世界的所有物質和時空現象,以信息本原論、極限粒子論、主體程序論將自然、社會、精神統一起來,所揭示的物質本真世界是極為簡單明瞭並符合邏輯事實的,同時也能夠比科學更好地揭示各種各樣的現象,且可以破解很多未解之謎,這非常符合愛因斯坦關於真實世界的理論具有邏輯簡單性的判斷。統一信息論所揭示的物質本真世界是極為簡單明瞭並符合邏輯事實的,同時也能夠比科學更好地揭示各種各樣的現象,且可以破解很多未解之謎,這非常符合愛因斯坦關於真實世界的理論具有邏輯簡單性的判斷。

隨著時間推移,現代科學的負面作用及各種弊端越來越突出,由於荒謬性的問題太多,不得已他們提出了證偽法則來驗證科學,這就使得現代科學被證偽的事例越來越多,不僅四大作用力、標準模型、真空、場被我們證明是錯誤的,即便空間彎曲、多維空間、量子疊加、引力波等所謂的發現也都是極其荒謬的(對此我們有很多相關論證)。如此下去,現代科學必然會逐漸越來越深地陷入主觀臆斷泥淖,科學怎麼還可能有公信力?與此相反對的是,統一信息論是一個完美體系,是不能被證偽的,統一信息論也不會符合證偽法則,因為統一信息論是對整個科學體系的超越,根本不從屬於科學認知方式,更不屬於現代科學體系,而是屬於一種全新的認知方式——新文明的認知方式和知識體系。這種全新的認知方式和和知識體系是不會接受本屬於科學範疇的證偽法則的判斷標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